359旅官兵开垦出的高尔基垦区

500

追寻“高尔基垦区”的红色记忆,回顾老一辈屯垦人的不朽功绩,让我们记住垦荒创业的那个艰难岁月, 不忘初衷,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传承兵团精神,建设和美家园。

500

高尔基垦区位于伊犁河上游,巩留县西部,野马渡东侧,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和喀什河的交汇地段。“高尔基”是从哈萨克语“阔尔吉尕”音译而来的,意思是“荒凉的沟壑”。它南依重峦叠嶂的伊什格力克山,北傍滚滚流淌的伊犁河,南高北低,有茫茫戈壁和干涸缺水的台地,也有芦苇丛生、沼泽遍布的河滩湿地,台地与河滩湿地之间有一道落差明显的坡坎。向北俯瞰,辽阔的河滩湿地绿草萋萋、芦花飘飘,伊犁河宛如银色的飘带在绿意葱茏中舞动;向南仰望,广袤的台地旱田和茫茫的戈壁一直延绵至伊什格力克山脚,古老的雪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是那么的高耸巍峨。

500

在一九五二年二月,有一群身穿黄色军装,头戴“八一”五角帽徽,胸佩“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的军人开进了这片亘古荒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他们是刚刚改编为五军十五师十三团的一营的全体官兵。说起这个十三团可是一支有光荣传统的部队。它是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期间由红六军团改编而成的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的七一七团,后又于一九四九年二月改编为第一野战军二军五师十三团。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五日,陶峙岳将军、包尔汉省长率部起义,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同时,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军、六军的十万官兵在王震将军率领下进驻新疆,新疆实现了和平解放。驻守在伊犁、塔城、阿山的三区革命武装部队,也于一九五〇年一月顺利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

新疆虽然和平解放了,但是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旧有的地方势力“赶走汉人”、建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分裂思想一直阴魂不散,他们采取各种分裂手段,进行分裂破坏活动。乌斯满、尧乐博斯、贾尼木汗等匪徒,在国民党特务和外国势力的支持下,先后在昌吉、呼图壁、玛纳斯、阜康、奇台、木垒、巴里坤、伊吾和迪化的南山等地胁迫民众发动武装叛乱。驻疆解放军部队中不仅有起义的马步芳嫡系王牌军、原国民党骑兵五军改编的二十二兵团骑兵七师部分官兵进行叛乱,二军五师一也有一位叫唐庆元的副师长(原国民党军队起义旅长)也蠢蠢欲动,秘密与台湾联系,四下串联活动,预谋叛乱。那时,新疆境内叛匪、特务等反动分子相互勾结,遥相呼应,伺机活动,可谓是危机四伏,暗流潮涌。

500

十三团(冯贺支队)团长冯祖武(右)和政委贺劲南。

在一九五一年里,北疆伊犁先后发生了昭苏夏塔事件和巩留叛匪围攻县委机关的事件,伊犁地区的形势十分不稳定,叛匪活动猖獗。二军五师十三团(冯贺支队)一营在副团长柴恩元带领下奉命先行于九月底绕道迪化进入伊犁地区剿匪。一九五二年二月,十三团(冯贺支队)团直和二营又在冯祖武团长的带领下从库车和阿克苏乘车同时出发,北上伊犁与一营会合,进行剿匪。

500

官兵们剿匪间隙在荒原上。

十三团(除三营外)团直、一营、二营先后来到伊犁后,与军区通信团、六军骑兵团组建成十五师,归属五军,师部设在巩留县,师长由冯祖武担住。十三团驻守巩留县、昭苏县和特克斯县,团部及直属队进驻了巩留县城和县城边的莫因格扎,团长由柴恩元担任。提前几个月到达的一营各连队在莫合山区剿灭了马立克阿吉(哈萨克族)、阿胡他吉(维吾尔族)等匪帮后,进驻到了巩留与特克斯、伊宁、尼勒克以及察布查尔接壤的咽喉要冲之地——高尔基。二营营部在刘可桑营长、陈芝谱教导员的带领下来到巩留县高尔基与一营会合,所属的四连、五连、六连、机枪二连、炮兵连布防在昭苏、特克斯两县。

一九五二年三月,十三团一营全体官兵“高尔基”这片苍凉荒芜的戈壁荒滩,开始了垦荒生产。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拥有两条灌渠(即:三十三公里的维吾尔大渠、十四公里半的乌木尔渠)和五万六千亩耕地,年产三百零一万公斤粮油的初具规模的垦区。官兵们已不再用天当被、地当床、风餐露宿了,垦区内有了聊以遮风避雨的临时栖身住所——地窝子、干打垒土棚子等,两栋高大的土坯粮仓主体工程也己建起。

由此可以说,“高尔基垦区”是南泥湾大生产的模范——三五九旅的七一七团改编而成的十五师十三团,进驻新疆北疆后开垦建设的第一个垦区,它传承了南泥湾“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承载着老一辈军垦人的初心和使命,浸润着老一辈军垦人的心血和汗水,是老一辈军垦人建起的许许多多“塞外好江南”中的最耀眼的一个。

一九五三年三月,十三团进行了一次内部整编,对所属连队进行了撤消合并或番号变更,一营所属的机枪一连番号改为四连,二营所属四连的番号便改成了七连,机枪二连改为八连,炮兵连被撤消。整编之后,一营跟随十五师师部和十三团团部、团直属队从高尔基垦区移驻新源县西部的荒原肖尔布拉克开荒。从特克斯、昭苏,将二营所属的八连调至高尔基、七连调至高尔基、于曲布拉克、吐鲁根。五连、六连仍然驻防特克斯县城和昭苏县城。

由十三团二营机枪二连改编而成的八连,进驻高尔基垦区后,驻扎在垦区西端,靠近坡坎边沿的台地之上。在此驻下,它就再也没有离开这块土地。八连进驻高尔基时,连长是陈才德叔叔、指导员是王有德叔叔,全连有近一百四十余名官兵,其中有欧阳惠、崔忠金和我母亲都本英在内的二十七名女兵。

就在一九五三年这年夏天,新疆军区根据部队肩负的任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编,将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部队和农生产建设部队,五军十五师被改编为农业生产建设第四师,十三团也就改成了农业生产建设第四师第十团。二营六连却要脱离原部队,划归伊犁军分区,进入国防军序列。我的父亲李福智是在一九五三年六月整编期间从驻扎在昭苏的六连调到八连任排长的。这年年底,驻特克斯县城的五连,在冬训结束后,除一个加强排留守特克斯县城外,其余两个排也都移驻到高尔基垦区,进行农业生产了。

500

八连连长陈才德叔叔。陈才德叔叔可是被西北野战军授予“特等战斗英雄”、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授予“全国乙级战斗英雄”的大英模。他参加过一九五○年第一次全国英雄模范代表大会,是受表彰的三百五十名英雄模范中的一员,新疆军区获此殊荣的也仅有两人。在英模大会上,他光荣的受到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等国家领导亲切接见。他在西府战役第一仗常宁镇战斗中失去的满口牙,就是在参加英模大会时毛主席安排人给镶的。在当年,他可比同部队(由三五九旅整编的二军五师)的战友、国庆七十周年获得“共和国勋章”和“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张富清名气大多了。陈才德叔叔,在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三年间,又再度回到高尔基任七十三团团长。(照片是笔者家藏的)

500

陈才德叔叔(右)在一九四八年被授予“特等战斗英雄”称号,与王震司令员(中)合影。

500

八连指导员王有德叔叔(照片是笔者家藏的)

500

我父亲李福智,时任八连排长。

高尔基垦区初建的那个时期,到处都是盐碱滩、沼泽地,遍地长满了芦苇、芨芨草、马莲、碱蒿、灰灰菜,自然环境恶劣,生活和劳动条件艰苦。

在夏日里,清天,骄阳如火,流金铄石;雨天,满地泥泞,举步难行。由于,河滩湿地多,水草茂密,沼泽遍布,蚊子也就自然多的要命。傍晚日落时分,便是蚊虫肆虐的时候,蚊子成群结队而至,你若是用双手在空中拍一下,便能打死十几只。被蚊子叮了,会患疟疾(俗称“打摆子”)。那时屠呦呦还没有研制出青蒿素,夏天打摆子的人很多。打起摆子来,浑身上下肌肉、关节酸痛无力,人持续发烧,一阵发热一阵发冷。冷时,浑身起满鸡皮疙瘩,并不停的瑟瑟发抖,牙齿一个劲的打颤,盖几床被子都不觉得热;热时,全身滚烫,大汗淋漓,汗水一会就能把身上的衣服浸透。若病情间歇发病作,多次反复,很有可能引起贫血和脾肿大,严重的还会要命。

到了冬天,朔风凛冽,雪花飞舞,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那个时候,冬天的气温特别的低,进入“三九”、“四九”,气温常在零下四十多度。巩留县地界当时还没有煤矿,烧煤得去伊犁南台子或尼勒克县拉。可想而知,那时煤炭有多金贵。煤炭供应不足,部队常常是无火取暖。数九寒天,冻得人无法入睡,官兵们只得起来,不停的跺脚、跳跃、跑步,以暖和身体。

那年代,不仅生活条件艰苦,劳动工具也十分简陋,各连仅有几架马拉犁铧、收割机和几辆马拉大车、木轮牛车以及少量的牲畜,坎土镘、铁锨、镰刀、锄头是人们不离手的劳动工具,垦荒种地全凭畜力和人力。运土、运肥都是靠人挑、人背、人抬、人拉,用的是筐子、背篓、抬把、爬犁。筐子、背篓、抬把都是官兵们割回柳条,自己动手编制的。冬天冰封大地之时,官兵们到伊犁河滩里找指头粗细的柔嫩柳条,割回来,自己动手编制筐子、背篓和抬把。筐子有挑担用的簸箕型的、爬犁上用的圆柱型的,还有手提的提篮。背篓、抬把现在已经不多见了,背篓顾名思义是背在背上的篓子,抬把型同医用担架。官兵们就是用这样的工具把亘古荒原变成了现在的米粮川。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满怀着“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崇高的理想,发扬南泥湾的奋斗精神,凭着三五九旅传承下来的那股坚忍不拔的韧劲,栉风沐雨、筚路褴褛、披荆斩棘开拓着、耕耘着明天美好生活。

在那个如火如荼的岁月里,他们春夏开荒,秋冬挖渠,每天劳作都在十四、五个小时,个个都较着劲、拼着命苦干,随时随地开展着劳动竞赛,热火朝天的挥舞着坎土镘和铁锨,挖芨芨草根,铲除土包,填平沟壑,拓荒造田,平均每人每天开垦荒地达一亩。春耕,为加快进度,他们坚持做到马歇人不歇。马拉半天犁,要放牧吃草,但人却不休息。马从犁铧上卸下来,人就上去,几个人拉起犁套,继续耕地。冬季,为了开垦旱涝保收的粮田,官兵们顶风冒雪,战天斗地,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冬里,一脚泥一脚水,用铁锨铲、肩膀担,刨冻土,挖戈壁,清流沙,奋力向前掘进,开挖排渠,修筑灌渠,忘我地开垦建造他们心中的那个阡陌纵横、沟渠交错,稻谷飘香的精神家园。

500

一九五五年六月,二营营部被撤消,五连、七连、还有九连迁移到绥定、霍城,去接收归国苏侨的土地了,这时高尔基垦区只剩下八连一个连队了。这年九八二一日,垦荒部队全体官兵的生活供应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供给制改为工资制,给每位官兵们评定了工资级别,开始了领取工资、吃穿付钱的生活方式。到了一九五六年底,拥有军籍的人员又都统一办理了转业复员手续,至此在高尔基垦区进行农业生产的八连,和生产建设兵团其它屯垦部队一样成为虽有军队建制,却不发军装,不兵不民、专事农事的兵团职工。

500

高尔基分场政委、高尔基农场第一任政委陈友明叔叔。他在一九五八年高尔基分场成立时就任政委,一直到一九七〇年调离,共在高尔基垦区任政委十二年。(陈锋提供)

500

政委陈友明叔叔在中共高尔基农场第二次代会上作报告。

500

中排:左三是参谋长武玉亮叔叔、左五是场长郝芳兴叔叔、左六是政委陈友明叔叔;后排:左三是车振华叔叔、右一是刘玉淼叔叔

一九五八年三月,从农六师“八一农场”调冯光隆等二百多人来到了高尔基垦区。十月一日,在原八连的基础上成立了高尔基分场。分场场长由董天明担任,政委是陈友明,拥有职工四百六十五人,下辖八连和基建四队两个单位,场部设党委办公室。分场成立后,接收了一批从内地招募的青年学生,并还招收吸纳了大量的自流人员,使得规模急剧膨胀扩大。一九五九年一月,分场下辖的单位就由两个增加到了六个。在原有一连(八连改)、二连(基建四队改)的基础上,又组建了三连(也称工程连)、加工厂、采煤队(也称南煤队)和园艺队等单位。场部也增设了政治处和生产基建股、计财供销股三个部门。政治处主任由赵田夫担任,刘丁文叔叔任生产基建股长,刘玉淼叔叔任计财供销股长,我父亲李福智任场部指导员。

500

冯光隆叔叔一九五八年三月从乌鲁木齐“八一农场”来到高尔基农场,先后任连长、营长、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冯建国提供)

500

这是冯光隆叔叔一九六九年赴北京接受毛主席接见后在天安门前留影。(冯建国提供)

在一九六〇年新年之际,高尔基分场升格,脱离了十团管辖,成为直接由师部领导的高尔基农场。下辖的连队也增至七个农业连队、一个牧业连,另外还组建了一应俱全的商业、基建、副业、卫生等单位,并增设了两个营级管理机构工程营(也称一营)和暂编营。一营营长由冯光隆担任,我父亲李福智任副教导员,牛锡冠任副营长,一九六一年初营的编制撤消。在一九六〇年间,高尔基农场先后接收安置了江苏启东一百五十名支边青壮年、湖北以罗学林叔叔为大队长的二百多名支边青壮年,一九六一年接收安置了武玉亮参谋长带领的因师水利工程处撤消分流而来的二百多人。

500

参谋长武玉亮叔叔可是久经沙场的一个老红军。

500

前排:左三是赵田夫主任、左四是罗学林副主任、左五是郭建慧阿姨;后排:从左起分别是金友明叔叔、我父亲李福智、张德富叔叔、李天佑伯伯、车振华叔叔。(照片是笔者家藏的)

500

前排右政委陈友明叔叔、左参谋长冯光隆叔叔,后排右是黄叔叔、左武装股股长张振铎叔叔,这是他们离开七十三团时的留影。(陈锋提供)

从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六年间,高尔基农场先后接收了三批转业军人,三批上海、武汉支边青年,到此高尔基农场增员扩编阶段基本结束,在一九六六年五月高尔基农场的番号改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十一团。一九六九年又两度更改番号,先改为一〇六团,后改为七十三团。七十三团这个番号到现在已经沿用了五十多年了。

500

从一九五二年春天,那群从战争硝烟走出的三五九旅的官兵们踏进高尔基这片荒凉的盐碱芦苇滩,高唱着在南泥湾唱过的劳动号子,掀起热火朝天的垦荒运动起,经过了六十八个春秋桑海苍田,现在的高尔基垦区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二点八七万公顷土地、二十三个基层单位、一千二百余名职工、常驻人口一万多人,工、农、牧业全面发展,工厂林立、阡陌纵横、牛羊成群的“全国文明村镇”。

500

现今高尔基垦区旧面貌。

500

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

500

现今高尔基垦区新貌。

作者:李国平,自由撰稿人。

500


系微信:yt115301

您的转发点赞,是对都护君最大的支持!

投稿邮箱:laodaojun186@163.com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