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国货扛把子,用了20年崛起,卖给外资后短短几年销声匿迹

【本文版权属于原作者,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说起国货的扛把子,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滇虹康王。

在它最鼎盛时期,一支“皮康王”卖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几乎成了每个家庭的必备药。

500

因为杀菌止痒的效果非常好,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皮康王就给滇虹带来了1000万元回款。

要知道,这可是90年代中期啊...

在几乎没有任何广告的情况下,1998年就突破一个亿...

这么好用的国货,不仅我们自己用,还要介绍给外国的朋友们一起用!

滇虹的产品在席卷国内市场后,远销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美国等地。

到了2014年,公司出售给拜耳的时候,一年的销售额就高达13亿。

本以为外国制药巨头和民族药企,会成就一段1+1>2的佳话。

然而事实却是,康王在医药界的声音越来越小。

也难怪很多95后,连康王的名字都没听说过...

为什么一个曾经声名显赫的国货代表,用了20年时间崛起,却又在短短的几年内光速过气?

退休知识分子

故事从创始人周家礽和云南白药说起。

1933年,周家礽生于上海的一个律师家庭。

同当时许多进步青年的成长轨迹类似,周家礽16岁离家参军,之后被分配到军校学习无线电通信,19岁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毕业。

这个学院还出过不少知名校友,比如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

算起来,柳传志还要喊周家礽一声“师哥”。

当兵回到上海后,本来崇明县要给他安排工作,但是周家礽不乐意了。

“我不想待在这个县里,我才23岁,我要读书,考大学。”

周家礽考进了南京的医科大学,毕业后跟女朋友一起申请到云南支边。

在云南白药厂,他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技术员和军人的经历,让周家礽养成了勤学钻研的精神,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生产一线,跟工人师傅们讨论技术问题。

1983年,他成为云南白药厂首任总工程师。

1988年,周家礽离休。本来可以“一份报纸一壶茶,一副象棋走天下”,但是从总工位子上退下来的周家礽坐不住啊。

离休这件事对他来说,就好像“长途旅行者被半途抛在了荒郊野外,汽车却绝尘而去”。

于是,他喊上一帮离退休知识分子,成立了滇虹药业。

这也是他的首次创业。

当时,没有人能想到他会做得这么好。


​在“皮康王”成功的基础上,滇虹药业再接再厉,又研发生产了中成药“滇虹口溃液”、“丹娥妇康膏”等新产品。2006年,滇虹药业的药品销售超过6亿元。

此时的滇虹药业,在昆明总部生产药品,又在上海青浦买了40亩地,主要生产洗发露、沐浴露、护手霜等日化产品。2014年,滇虹药业年销售达到13亿元。

前面说过,周家礽拉了一帮老朋友跟自己创业。

但从公司经营管理的角度来说,这个并不是长久之计。

因为毕竟岁数摆在那里,研发产品已经很耗人了,还要管理企业,真的有点分身乏术。

于是,周家礽和女儿周晓露接受了战略投资者的建议,请了咨询公司,引入职业经理人。

2009年,周家礽让出了董事长的位置。

这也是滇虹药业走向低谷的开始。

门口的野蛮人

本来以为,年富力强的海归可以给滇虹药业带来西方的先进经验,让滇虹更加规范化、国际化。

但是事与愿违。

周家礽退出管理后,由于滇虹药业的控制权比较分散,股东们没有把全部心思投入到公司的发展中,反而觉得还是把企业卖掉的好。套现走人,对很多人来说是最好的出路。

但这是周家礽20多年的心血啊。换作谁,都不想轻易撒手。

他试图劝说大家,放弃被收购的想法。

最终还是白费口舌。

他成了收购协议上最后一个签字人。

同年,周家礽的妻子病逝。一年之内,他遭到两次重创。

2014年,德国制药巨头拜耳斥资36亿收购了滇虹药业。滇虹的名片“康王”也被拜耳收入囊中。

期待中的强强联合没有发生,问题却一个一个冒出来。

拜耳的管理模式与理念,和滇虹现有的体系并不匹配。外来的和尚,似乎看重的只是滇虹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这场最初看起来很美的联姻,逐渐演变成相互掣肘、不断内耗。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和员工被解雇,销售额甚至直接缩水一半。

而滇虹的高管团队也选择另起炉灶。董事长郭振宇在2010年就创立了贝泰妮集团,旗下的薇诺娜已经成为10亿销售额的中国第一药妆品牌。

薇诺娜有多耀眼,滇虹康王就有多黯淡。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但倔强的周家礽不愿意就此认命。

2016年,他又拉上一帮老朋友,组建了云南群优生物科技,主要做保健品和日化品。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再做药了?

从前的周家礽,一向是不服气、也不认输。

没想到,这位“医药界的褚时健”却难得地服软了。

“现在要做一个药厂,至少要10年以上时间。”

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这个时间了,如今的每一天,都是在和时间赛跑。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