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和平统一且不放弃武力?
在官方叙述中,对两岸关系的一个核心论述是和平统一,但是在和平统一后会紧随一句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显示武统始终是处理两岸关系的最后筹码。
这话耳熟能详且妇孺皆知,除非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好好念书。但越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一旦被深问就会觉得其中大有奥妙。台湾舆论经常会炒作大陆的导弹对准着他们,想要和谈就要先释放善意撤走导弹(据我了解这个论调最早出自陈水扁)。和谈是两岸关系中求之不得的东西,但即便如此大陆从未做过直面的回应。倘若有一天两岸和谈开启,大陆也不会将武力议题纳入讨论范围。
浅层道理:威慑。
近几年台湾无论哪份民调都显示“独立”意愿(或是两个中国,或是台湾国)是台湾主流,但是当考虑到两岸关系时,民意又会在和平和维持现状上形成共识。换句话讲,“台独”就是个想法而已,台湾人自己也知道都是假象,所以像“喜乐岛联盟”、“台湾民政府”这类的组织在台湾其实上不了台面。台湾人目前能追求到的最大好处就是在“中华民国”框架下的相对自主,而之所以台湾人能有这样看上去“退而求次”的想法,很大程度是因为大陆的军事威慑力。甚至即便未来两岸统一,台湾保留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大陆也要在台湾地区有军事存在,哪怕是象征意义上的。
当然如果只是威慑,并不算什么新奇的解释,坐在那里冥想,即便想不到这个词,大意应该还是想得到的。但有些问题如果你将其放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之下来分析,就容易发现其中的奇特之处。所以我给出的一种推论是,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并不仅仅是因为武力也是统一台湾的方案,而是因为这是中国目前实现军事现代化所能找到的最合理的一个理由。
强大军力是大国的标配,改革开放以后有段时间也确实亏欠军队太多,需要补课。但大国军队建设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体量的大国,一举一动都会被国际社会所关注,多数国家对中国还是有恐惧的,这是大国的原罪,无可避免。这就好比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地球),你总是担心那个块头最大的陌生人会有非分之想,人性如此。中国不是无赖和恶霸,自然就要考虑国际观感。
有人会说我们有理由啊,要防着美国人。首先要肯定这句话中的价值,因为假想敌的确是一个合理的扩军理由,但问题是谁来做假想敌。美国的确是当前国家崛起的主要外部障碍,但不是可以公然挑衅的对象。大国之间互设假想敌历史上不是没有,但绝大多数进入军备竞赛的怪圈,最近的那位姓毛的大哥还没来得及和鹰酱好好干上一架,就以解体收场。中国只是国际大班级中的一员,成绩是不错,但不是天下无敌,资源就那么多,也会力有不逮。
在这种时候,台湾作为假想敌的必要性就凸显了出来。因为拿台湾做文章的好处是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以统一为目标的军事现代化是合情合理的,会较少有国际观感和军备竞赛的困扰。如果军事现代化对标的是美国,台湾实际上扮演了一个幌子。这就是为什么涉及台湾主权的问题,比如最近又出现的两岸WHO争议,大陆都会事无巨细,因为要始终保持国际社会对台湾属于中国的认知,从而为军事现代化营造良好的环境。一个理想的状况是,一旦在窗口期军事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比如和全世界保持一个代差的差距,就会触发边际效应,那之后的军事发展其实不再受冷眼。道理很简单,因为骂你也没用了,可以类比美国。
当然这也意味着短期内两岸不会走向战争。因此武统就目前而言不是解决两岸问题的首选方案,和平统一还是官方政策主流,武力是辅助性措施(擦枪走火导致局势失控另算)。军事现代化属于国家崛起的问题,即便纯粹以GDP为实力衡量标准,在2030年左右,中国才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毛熊经济最好的时候,也只有美国的六成多。没有经济做支撑的国力并不稳固,所以毛熊飞机造得再好也飞不动,毕竟军队是消耗部门。我们都说台湾问题的背后是中美问题,美国外交思想的核心是实力,一旦二者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哪怕仅仅是平起平坐,美国对外政策也会有相应调整。我们现在感觉美国对中国态度傲慢,指责美国不愿意了解中国,对中国的行为都是偏见性的解读,说白了还是没到被认真对待的程度。
因此未来十年是国家从富有到富强的关键期,也的确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内外环境,更何况军队建设相较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个迟滞性。国家崛起和台湾问题是大局和小局的问题,孰先孰后要搞清楚,这也是北京不急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也是被民进党吃定的地方,并造成了台海地区两种以拖待变的叠加状态。拖下去对台湾其实不利,因此台湾一直寄希望在窗口期大陆发生崩溃,这就是为什么台湾这么喜欢唱衰大陆。
和平统一和武力统一并不对立,不过是收放自如,软硬兼施的政治手段,缺一不可。在台海军事存在常态化的同时,也要积极推行涉台公共政策。类似的可以比照美国在外交政策上的“胡萝卜加大棒”,打一下,拉一下,做事留有余地,张弛有度,自己的行动空间才会大。
在此基础上,打算下一篇谈谈疫情结束后两岸关系的变与不变,一句话硬的越硬,软的越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