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冷战”,并非杞人忧天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人民数十年砥砺奋进使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变了世界格局,正推动新的国际秩序逐步成形。

这40年,世界格局从冷战“两极”到“单极”美国独步天下,自认为国际政治制度竞争的“历史已经终结”,再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历史前进的脚步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全球治理也从“西方治理”向“东西方共同治理”转型。习近平主席最近指出,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打造更加完善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对新时代的贡献是空前的。同时,作为新兴大国,中国遭遇的困难和阻力也是罕见的。

中美建交至今近40年,两国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总体维持合作与斗争并存、合作是主流的格局。但是,近年来美国对华战略逐步变化,从“战略模糊”(非敌非友)走向“战略清晰”。特朗普上台后,更是把中国列为美国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在贸易、南海、台湾等问题上与中国的矛盾和博弈加深,遏制明显加强。

中美关系进入转折期与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同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不确定性增加

一是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博弈加剧,民粹主义在西方泛滥,政治极端化、排外主义、孤立主义、保护主义盛行,贸易摩擦和贸易战接踵而来,严重影响全球经济的联动与协调发展,制约全球性挑战的解决,各领域的全球治理更加困难。各国之间和一国内部贫富差距扩大,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全球化利益分配不均,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持续失衡,成为“反全球化”主要推手。

二是国际规则之争加剧,相对平衡的国际体系被打破,全球治理无序与碎片化严重。特朗普政府以“美国第一”为政策基准,追求短期利益,不愿继续提供全球公共产品,重新制定国际规则,为维护美国霸权不惜一切手段打压、遏制新兴大国和任何可能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国家。美国成为现有国际体系的“修正主义者”、国际关系的最大变数。

三是地缘政治日趋复杂敏感,大国关系紧张,竞争博弈上升,合作意识下降。美俄对抗有增无减,已经进入“新冷战”;中东局势持续动荡,世界能源供应波动,恐怖主义扩散;特朗普执意废弃伊朗核协议,伊重启铀浓缩计划,美伊矛盾激化,以伊朗和沙特分别为代表的什叶派和逊尼派争斗持续恶化;“金文会”、“金特会”开启了半岛和平进程,但前途充满荆棘;网络、极地、海底等“新边疆”问题浮出水面,投棋布子业已展开。此外,关于中美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必然冲突的“修昔底德陷阱”之说不绝于耳。近来,中美贸易战爆发,预示中美关系进入大国博弈的新阶段。

四是世界面临文明冲突还是文明融合的艰难抉择,美国和西方信奉文明冲突,对美主导的西方文明有与生俱来的强烈“优越感”,认为其衍生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也最好,因而极力推广西方自由民主制度设计,并把各种冲突归咎于“文明冲突”。这是许多地缘政治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

500

中美贸易战仅是冰山一角,是大国博弈的开始

中美贸易战的发生不以中国意志为转移。这来自以“美国例外论”为思想基础的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以及特朗普大喊“就业回归、边境回归、美国梦回归”的“美国第一”的核心诉求。

特朗普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在美国有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

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货币宽松导致资产价格大涨,美国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国内矛盾加剧。去年美国对中国货物贸易逆差占美逆差46%,中国成为美国转移国内矛盾的主要对象。

中国GDP占全球比重已达15%,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中国制造2025”等都展示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动力。以全球新经济独角兽企业为例,2013年至2018年3月,全球共产生237家,其中美国118家,占49.78%;中国62家,占26.16%。中国经济军事力量上升和政治制度稳定使美国的冷战思维卷土重来,激发其遏制新兴大国崛起的冲动,战略焦虑转为战略遏制。

曾为特朗普核心智囊的班农声称,中共19大报告“实际上是在规划未来几年控制世界的主导地位。第一是“中国制造2025”,将使中国在21世纪里统治全球的制造业;第二是“一带一路”,是地缘政治的扩张主义;第三是5G网络,要在科技技术上占主导地位;第四是金融技术,未来没人能够将中国和中国的体系从全球资金市场中赶出去;第五是开始用人民币,中国要让美元失去储备货币地位”。从中可看出,美国霸权主义和“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非常严重,以此评估中国发展方向肯定有误。

美国对华贸易战的直接起因是中美贸易失衡,深层次地缘政治考虑则是复制美国对日贸易战的成功模式,遏制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贸易战并不能解决中美经济结构、全球价值链分工等深层次的制度性、结构型矛盾。无论中国被迫应战,还是忍让、克制,美国对华贸易战都难以避免,而后者还会被视为中国软弱。

贸易战是地缘政治遏制的第一步,包括发展模式、意识形态、文化文明等冲突在内的霸权国家与新兴大国就世界秩序、国际规则展开的博弈,才是症结所在。因此不能抱有幻想,以为解决了贸易逆差便万事大吉。

日美有过六次贸易战,涉及纺织、钢铁、家电、汽车、电信和半导体。日本从“自愿限制出口”到“扩大进口、取消国内关税、开放国内市场、对出口美国产品进行价格管制”,再到日本厂商赴美投资开厂,都没能满足美国的核心诉求。现在看,日本彻底服从美国的全球经济战略、充当美国地缘政治马前卒才是美国的真实目的。

对中美战略走向的思考

美国不顾多次磋商和中方克制,坚持发动贸易战,并扩大到双边投资、知识产权、战略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同时带有地缘政治火药味,燃烧到“一带一路”、南海、台湾、人民币国际化等。美国为什么会这样做?

这需要从战略层面和历史经纬来分析美国对华政策走向。老子曰:“过去未去,未来已来”。中美关系在国际格局转换的过去与未来中跌宕起伏,必然催生不确定性和各种风险。

中美是否会从贸易战发展为全面对抗的“新冷战”?这种担心并非完全杞人忧天。中国应该往最好处努力,同时做最坏的打算。不低估也不高估“冷战”可能性,深刻思考双方面临的国内外严峻挑战,积极沟通,深入磋商。未知和不确定性其实给探索两国战略结合部、寻求共同点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两国可以既坚持自身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又对各自政策作适度调整,以创造双赢而非双输局面。

500

美国如执意遏制中国,中美走近对抗边缘乃至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点美国很清楚。那么为什么美国现在还不管不顾地往中美对抗方向走呢?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国发现中国这几十年的战略发展走向与美方期待的方向相悖。特朗普的亲信班农、纳瓦罗以及前高官坎贝尔与雷特纳的讲话和文章中,对此都有清晰表述。

美国数十年支持中国改革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是希望借助经济全球化促使中国经济战略乃至政治制度向西方逐步靠拢。美国领导人曾预计,改革开放将促进中国经济市场化与政治开放,最终使中国接受美式“自由民主”思想和制度设计。

然而,正如习近平主席精辟指出的,中国以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把握千变万化的国际形势,改革开放40年来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了既符合国情、又与国际社会利益相一致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颠覆了美国一厢情愿的期待,使其产生了强烈的挫折感、失败感,意识到自己高估了引导中国战略走向的能力。

中国并没有按美国的设计变成“又一个美国”或者美国治下的日本版中国。中国在采纳市场经济的同时,强化政府主导与产业政策,逐步积累对美国的战略产业竞争优势。在涉及政治制度和社会稳定方面,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兼顾市场效率与社会公正,确保改革开放沿着自身的战略方向迈进。这种“中国模式(道路/智慧/方案)”的成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有别于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和“华盛顿共识”的发展模式。但是在美国霸权的“棱镜”中,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秩序塑造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贡献,却引起美方高度警觉,成了中国与美国争夺世界主导权、试图颠覆美国主导国际体系的“证据”。美国在重新审视对华政策后,将中国“正式”视作“主要战略竞争对手”。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的《美国对阵中俄:第二次冷战到来》(America vs. Russia and China: Welcome to Cold War II)一文,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多角度分析了“第二次冷战”的可能性。这代表了美国不少精英的看法。

近年来,“新冷战”经常被用于描述美俄关系恶化,现在中美关系也被套上这顶帽子。这对中美、对世界意味着什么,需要我们冷静观察、去伪存真,从中美两国的历史、现实、未来三个层面找出答案。既不能感情用事,一叶障目,也不能盲目乐观,无视事实,还得实事求是,从地缘政治经济的异动中找出一些规律,不要匆忙下结论。

美国对中国实力上升确实感到焦虑不安,美国最新战略报告也确实把中国列为挑战美国全球利益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然而,美国内外面临艰难的抉择,国内有十分不同的声音,许多人认为,如果美国与中国全面对抗,美将付出巨大代价,而且这种战略未必奏效,未必会得到其盟友支持。

据普华永道估计,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到2050年中国GDP将达58.5万亿美元,美国34.1万亿美元,日本仅6.8万亿美元。把如此大经济体量和全球影响的中国排挤在体系之外是不可能和不现实的。

综合看,中美“冷战”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但如果沟通处理得当,并不是不可避免。毕竟当今世界已形成“地球村”,是经济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这是不争的事实,“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政治、经济对抗,包括贸易战,没有赢家。

美国需要放弃沿袭“冷战”做法的惯性,试着构建哲学家格雷所说的地缘政治和平共处模式或“妥协办法”,来处理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美国不必担心“华盛顿共识”会被“北京共识”、美国模式会被中国模式取代。今后各国在构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明多元化才是大趋势。

【本文首发于微信号中美聚焦】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