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农业生产怎么办?专家学者这样说......

文章来源丨农民日报-乡村振兴思想家

去冬今春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对农村疫情防控、春耕备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带来巨大压力,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面小康和脱贫攻坚增加了一些难度。面对严峻疫情,农业农村应该如何应对?中国乡村振兴40人(青年)论坛主席朱信凯教授携手青年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在严峻疫情下的农村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之路。

问: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肺炎疫情,广大农村在疫情面前不退却,各地积极采取措施稳生产、保供给、纾难题,筑牢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大后方,再次发挥三农“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前不久,刚刚公布了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振了抗击疫情的信心,这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将产生积极影响,这些积极影响和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刚刚发布的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7年聚焦“三农”问题,就夯实农业基础、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等重大任务做出部署要求。这对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型肺炎疫情提振了信心,为今年全面完成农村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任务提供了指导。

我国广大乡村有自身独特的区域特征、经济结构、社会习俗、治理方式,打好农村疫情这场“战疫”,应从乡村实际出发,把握农情社情民情,做好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大工作。

农村是个熟人社会,熟人多、亲情浓,治理方式多元。一些地方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作用,实行属地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对返乡人员精准定位、精准隔离、精准服务,打法科学管用,有效遏制了新冠疫情在农村蔓延。下一步,要重点做好农村“三类人”的管理服务工作。

农不待疫。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各地要尽快恢复农业生产,确保农资下乡进村入户渠道畅通,抓好春耕备耕、春管备管,以网络远程指导等多种方式送技术服务下乡,为努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打个好基础。蔬菜、水果、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生产不能停,一头关乎当季农业生产,一头关乎城乡居民生活急需,要做好市场供需和价格监测,适时调结构、保生产、稳渠道,防止滞销脱销断档。大型批发市场和电商平台应面对疫情挑战,抢抓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机遇,为农户和消费者搭建行之有效的供需平台。要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防止新冠疫情与动物疫情两碰头,抓紧解决禽苗、仔猪、饲料等运输不畅问题。

打赢这场“战疫”,在疫情面前不退却,要稳生产、保供给、纾难题,筑牢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大后方;在脱贫攻坚和农村全面小康的历史重任面前不松懈,瞄准三农领域短板精准发力,为有效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的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朱信凯)

问:这次疫情,对春季农业农村生产带来哪些影响,是否会影响当季农业种植结构和全年农业生产目标?

答:随着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加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数不断攀升,全国各地纷纷启动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限制人员流动、车辆流动,同时封镇、封县、封市甚至封省以及对特定区域车辆劝返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预计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较为严重的短期冲击和潜在的长期影响。

预计种植业层面重点会冲击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冬小麦、长江以南的油菜籽等越冬作物以及各地大棚蔬菜的田间管理,对华北平原、西南丘陵山区的春马铃薯播种。目前由于以村为单位的封路措施,导致化肥、农药、饲料、农机等农资和雇工供应不上。

养殖业的生产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全国范围饲料企业开工较晚,市场上饲料供给紧张,养殖场的饲料备货告罄后,如果不及时进行原料补充将会对畜禽水产养殖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已有报道个别地区养殖场户出现因饲料断档畜禽饿死或坑杀的情况。

防疫优先但要兼顾农业生产,否则未来疫情过后我们将面临农业生产下降导致的部分家庭农场破产、全面小康推迟、全社会恩格尔系数上升等灾后重建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在复工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农机、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企业应尽早复工,不宜复工条件层层加码。生产管理过程中,仍然要做好防疫工作,备好防疫物资、落实隔离场所、做好公共区域的保洁与消毒,加强职工的健康监测和防护措施。

二是在农业雇工、跨村作业机手、农资运输人员、农技人员体温正常并且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应允许跨村、镇、县流动,以保证正常的农业生产。

三是重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避免重复的居家隔离。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对流动人员原有体温信息、隔离信息进行填报,到新的居住地时只要没有经过疫区都应采信原来社区或村的隔离信息,避免重复隔离,实现村、镇、县联防联控,形成合力。(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 张宗毅)


问:农时不等人。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抓紧抓好农业生产,是切实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基础条件,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重要基础。如何解决农资进村、农民下田、农技入户等现实问题?

答:目前正值疫情防控高峰,由于流通不畅和务工紧缺,疫情对种植业影响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国多数农资经营网点都处于关闭状态,元宵节后视情况将陆续营业。北方省份一些地区存在化肥等农资库存不足情况,云南、江苏等春耕启动较早的南方地区存在农资紧缺现象。二是大部分地区基层配送难度较大,多地农村道路封堵,造成农资难以下乡;三是基层农技服务也难以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培训、观摩、现场咨询暂停;四是大户特别是经济作物的种植大户普遍面临短期的用工短缺问题。

新冠疫情对养殖业产业链上下游影响较大。一是由于饲料生产没有完全恢复以及原料采购受限等原因,养殖户普遍面临饲料极度紧缺,饲料库存难以维系正常生产,短期内面临生猪、毛鸡毛鸭等死亡率增加等问题;二是大量种禽无法销售,且缺少饲料兽药等物资,有些养殖户不得不采取活埋鸡苗鸭苗等等措施,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疫病防控风险;三是由于疫情许多员工无法及时复工,部分人员对疫情恐惧情绪造成部分员工离职、企业招工困难,屠宰环节严重缺乏用工人员。 

对策建议:一是物流不通是制约目前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核心问题,应保持绿色通道畅通,保证农资原料、禽苗、鲜活农产品等涉农类物资运输畅通。特殊情况下可建立跨地区协商机制,由相关部门指定专职人员、专用车辆给种苗企业调配使用,保证省际、市际以及其他路途较远且跨地区的生产类物资运送和运输。二是在生产物资配送过程中,可效仿应目前城市物流配送的不见面提货方式,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各地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创新农资配送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在防控疫情的同时保证农资及时配送。三是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允许种植与养殖业产业链相关支持行业整体复工,给企业复工创造条件,明确企业复工条件与准备手续,开辟绿色通道尽快验收,允许验收合格的企业尽快开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 田晓晖)

问:这次突发严重新冠疫情,对动物疫病防控有哪些警戒意义,如何有效防止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答:近一个时段以来,我国畜牧行业面临环保从严、上下游不确定性因素增大、动物疫病高发频发等多重压力影响。前期非洲猪瘟的“阴霾”仍未完全消除,有地方零星出现家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突发疫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要做好春季动物疫病监测、防疫和防控,防止两类传染病相碰头和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对养殖企业来说,疫病防控是生命。近年来,我国养殖业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动物疫病风险愈发集中,疫病扩散风险和防治难度也越来越大。可见,养殖规模决定效益曲线,疫病防控决定生命线。因此养殖企业要从源头上做好疫病风险控制,严格控制养殖投入品、养殖技术、免疫、监测、检疫、消毒、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养殖环节的管理管控。

对动物疫病防疫工作来说,基层防疫体系是基础。这次疫病让我们看到,基层防疫力量不足的短板。目前,一些大型规模养殖厂基本建立了较为严格的防疫制度,自建队伍、自行免疫、自我管理,养殖环节的疫病风险管理得到较好控制。但是除生猪养殖外,农户散养仍然占有绝对比例,这部分主体的养殖疫病风险控制主要靠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要想方设法补齐基层防疫力量薄弱的短板,建立一支地方动物卫生防疫部门为主、各类社会化主体共同提供防疫服务的“一主多元”的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对人畜共患病防控来说,联防联控是出路。把动物疫病防控作为人类疾病预防的重要前提环节,树立“人病兽防,关口前移。防治并举,关键在防”的人畜共患病专业性、联动性相结合的防控防治理念。一是建立应急预警机制,科学研判各类疫情流行趋势,严格实行两类疾病监测、报告、联防联控制度;二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实施重大疫情政府信息公开清单管理和政府信息定期披露机制;三是建立联动处理机制,打通动物疫病防控和人类传染病防控的梗阻,形成重大人畜共患病分级应急统一指挥、应急资源共享、专业分工处理的防控体系。(农民日报社三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杨久栋)

问:突发疫情对我国食品安全再次敲响警钟。如何借助这次疫情的管理,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管理?对野生动物的市场交易是否应该取缔?

答:此次的突发疫情,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危害,还给我国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这启示我们,不仅要坚决制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还要强化养殖动物的质量安全检查。

通过这次的疫情,首先启示我们要下定决心,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推进相关方面的法律研究,通过对法律法规的修改与完善,构建起最全面、最严格的法律约束;并有效强化对于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执法检查力度,做到执法必严。

二是引导农贸市场、网络电商等相关的经营平台,加强对于商家经营活动的了解、监督与管理,及时发现并上报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三是长期引导消费者形成科学、健康的动物食品消费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远离“野味”的风气,从消费需求端对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进行抑制。

同时,以此次疫情为借鉴,今后应当进一步强化对于养殖动物的质量安全检查。

第一,充分发挥一线基层干部在养殖动物疫情监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基层干部与养殖户(企业)的联系,及时发现影响养殖动物质量安全的潜在风险。第二,强化对于养殖动物质量安全检查的广度与深度,全方位、全流程地保障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第三,加大财政的补贴力度,支持并落实好对于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制度。(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高鸣)

问:春节期间,大量农民工返乡过年。发生疫情后,一些地方交通管控、客运受限,用工企业暂缓开工,农民工返城一定程度上受阻,是否会对全年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产生影响?

答:按照最近几年的统计和调查数据,农民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占比近50%,因此如果疫情对全年农民工外出务工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将会对农民总收入产生比较大负面影响,也给我们稳定农民工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目标带来挑战。

疫情对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的影响,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交通管制导致农民工返城受阻;另一方面是疫情导致经济需求下滑,企业用工需求放缓。

影响的大小主要取决于:1)疫情持续的时间长短,如果疫情近期结束,由于疫情与春节假期重叠,因此对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影响有限,反之则较大。2)对于农民工的需求是往后暂时延迟还是当下的,这主要取决于行业特点。比如以建筑和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部分企业用工需求会延后到疫情结束,而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大部分用工需求往往是当下的,不会因为疫情而延后。按照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农民工在第二产业占比49.1%,在第三产业占比50.5%,因此,对农民工的需求大部分是当下的。这也就说明疫情对于农民工需求的影响,大部分很难通过这种时间上的重新安排调整而减缓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负面影响。3) 农民工劳动力供给弹性。如果农民工能够很容易在其它的就业渠道,比如说自主创业或待在家乡务农等的话,也就是说劳动力的供给弹性较大。目前来看,农民工的供给弹性不大,是比较刚性的,因此对农民工资性收入会影响比较大。4)农民工劳动力需求弹性。由于农民返城受阻,导致城市农民工供给下降,如果用工需求弹性很小,那么农民工资上升幅度较大,反之则上升幅度较小。现有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弹性的估计都在-1和0之间,因此属于弹性较小。3)和4)的影响相反,整体来看,我个人认为疫情对于农民工用工需求的影响要大于对农民工供给的影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张舰)


问:春节过后,农村流动人口数量和频次明显增多,各地都将做好这部分流动人口的疫情监测和防控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哪些经验可循,下一步还要采取哪些措施,确保农村疫情防控稳得住、不蔓延、不扩散?

答:农村疫情在“群防群控、网格管理、地毯式排查、落地定人”的防控策略中取得了较好成效。疫情防控工作压实,基层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干部冲在了农村疫情防控第一线,为有效遏制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重大疫情中,依靠群众、群防群控、群策群立的群众路线是农村疫情有效防控的重要经验。

目前农村疫情防控取得了较好成绩,但疫情防控形势还是很严峻很复杂。随着疫情的持续,在疫情防控与农村生产生活要素流动、基层工作压实与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综合各省市农村疫情防控的情况,应高度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尽早尽可能投放更多防疫物资到农村。随着工业生产的恢复,口罩等基本防疫物资趋于缓和,应尽量多向农村投放,以保障基层人员工作、基本生产生活的需要,减少基层工作人员压力,为农村生产生活与物流恢复提供保障。

二是加强疫情防控宣传,理性认知疫情防控,理性防控疫情。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和引导。

三是尽快恢复农业农村物流和生产活动。通过“治乱”理顺生产生活物资商业市场,恢复正常市场秩序,促进农业农村物流和生产的有序恢复。特别是要鼓励地区农头企业积极参与和引导农业农村生产活动的恢复。

四是加大对生猪和禽类养殖业的补贴,推行农业保险机制。近年来,各类突出事件,严重影响了生猪和禽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应研究通过补贴和农业保险机制,鼓励和扶持生猪和禽类养殖业恢复和发展。

五是加强对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全产业链具体困难调研,尽早系统性制策施策。受疫情影响,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农业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较大影响。疫情结束后,要使得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全产业链接续疫前的经济动能,急需调查和全面评估全产业链受疫情影响的情况、关键环节和具体困难,制策施策,对冲疫情对农业农村各项事业的影响,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罗超平)

问:农业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往往实力不足、市场空间小、行业利润率低、应对风险能力有限。疫情当前,农企发展形势如何,应当出台哪些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农企共渡难关?

答:新冠疫情对农业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极大影响,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农业企业渡难关。

总体而言,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短期内企业运营较难完全恢复常态。由于开工复工延期、农民工错峰返岗等原因,企业用工短缺、较难恢复正常生产。同时由于产能受限,其资产结构、产品结构等都受到影响。从企业外部经营来看,由于原材料供应紧张、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产业链受阻等,农业企业生存受到挑战。

总体上来看,疫情的影响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将大于大规模企业,对民营企业冲击大于国有企业,对重灾疫区企业的冲击大于轻疫区企业,对生产季节性强产品企业的冲击大于生产季节性不强产品企业。

针对当前疫情造成的冲击,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农业企业渡难关。

一是生产经营支持。包括停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企业用能及物流成本、延期缴纳税款、支持应急科技创新、减免企业税费和房租等。

二是财政金融支持。包括给予奖补资金、实施贷款风险补偿、增加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增信力度、提供差异化“绿色通道”金融服务等。

三是社会服务支持。包括援企稳岗和缓缴社会保险费、鼓励相关热线和信息平台发挥作用、建立企业应对疫情复工复产帮扶机制、建立清理和防止拖欠账款长效机制、建立贸易纠纷专项法律援助机制等。

在当前疫情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的现实条件下,农业企业更应结合自身情况,切实理解政策要领,用好用足政策红利,谋创新,寻变革,渡难关。(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赵海燕)

问:受疫情影响,农村鲜活农产品进城、农业生产资料下乡存在哪些障碍,如何解决?

答:全国层面建立供需信息系统,在无疫情的地区,由基层政府组织、按市场化运作方式购买鲜食农产品,及时运送到城镇等消费者集中区域。在该过程中,加强各环节食品安全质量检验、严格参与流通环节的人员资格检查。

重视对农资生产资料的生产和调拨,抓紧组织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建立供需信息系统,以备在疫情环节后迅速投放。对农业生产资料包括饲料等畜牧业生产资料实行农产品“绿色通道”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 仇焕广)

问:疫情的发生,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全面小康和脱贫攻坚增加了一些难度。农民工外出务工和就业收入会产生多大影响?是否会对打赢扶贫攻坚战和实现小康产生负面影响?

答:2020年“三农”领域的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紧锣密鼓,一些既定的政策安排也亟待落实。疫情的发生,显然会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全面小康和脱贫攻坚带来一些冲击。这些冲击是多领域、多环节的,但总体上看这些冲击多在短期、不在长期。可以预计,冲击也会对具体政策的落实方式提出挑战,但对于既定战略部署的影响不大。

在受影响的诸多领域中,比较棘手的是农民工外出务工和就业收入问题。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党的十八大明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量指标。工资性收入占农民可支配收入大头。受疫情影响,农民工外出务工和就业收入减少已经是既成事实。疫情结束后,必须长短结合、多措并举,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要坚持以稳住农民工就业为根本,营造新需求、开发新岗位,加大稳岗支持力度,做好就业服务;另一方面,要广辟渠道、多点开花, 加大就地转移和创业支持力度,在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上多作文章。

关于疫情对打赢扶贫攻坚战和实现小康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站在“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一分为二地看待。2020年,我国还有3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脱贫,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消除绝对贫困问题不大,但从长期来看,缓解相对贫困任务更加艰巨。与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具有人口基数大、贫困维度广、致贫风险高等特点,也在持续增收、多维贫困、体制机制等方面面临诸多难点。同时,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民生大计。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需要加快补齐。尤其是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方面,要突出做好农村地区健康教育和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建立“以防为主”的医疗服务体系,率先在农村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开展远程医疗工程建设,在提高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基础上,多措并举解决农村人口看病难的问题。(南京林业大学教授 高强)


问:疫情发生后,农村基层启动了应急措施,有的是靠强力“管控”,有的是靠周密“服务”,这些都是自治、法治、德治在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中的体现。那么,新冠病毒对乡村发展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应该如何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应对影响?

答:此次疫情的爆发适逢春节期间,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疫情影响农民务工收入的增长。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今年“三农”工作成效。疫情对农民外出务工会带来一定影响。二是疫情影响养殖业和二三产业。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主要是农村二三产业经营者以及养殖户。封闭村庄和禁止人员流动后,部分大量存货应对春节销售高峰的商超等损失巨大。部分农资物流不畅,农村劳动力组织困难。三是疫情暴露出农村极度缺乏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村里医疗防护条件较差,医疗物质匮乏,多数家庭没有一次性口罩和酒精。四是疫情之下农民缺乏防范意识。仍然有村民串门,特别是老年人屋外晒暖聊天,都不带口罩。这次疫情农村厕所消毒压力很大,农民对消毒产品的安全隐患不清楚。

几点建议:一是要大力发展本地非农就业。如果乡镇经济发展得好,农民能就近就地务工,疫情的影响会小很多,可以适时出台政策鼓励农民返乡稳定创业。二是要尽快成立春耕物资调度工作小组。为应对春耕生产的物流高峰,可以临时成立春耕物资调度部门,确保特殊时期春耕的正常进行。三是要保证农民的正常生活物资供应。河北邯郸等地的农村市场上“让粮、菜等生活必需品定时开业”的做法非常值得推广。四是要在乡村建立应对类似疫情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对乡村卫生防疫体系、应急管理和响应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强化以鲜销为主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五是加强乡村医疗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将医疗资源适度投向乡村,保障医疗物质基本供应;另一方面要加大疫情信息的宣传力度,提高村民防范意识。六是要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既要加大村容村貌整治,统筹规划农村厕所、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推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七是要抓生产与控疫情两不误。要利用农村人口较为稀疏,空气流通性好,居住密度低,天然具有阻断疫情传播的优势,鼓励农民在合理防护下抓紧抓好春耕生产。(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龙文军)

问:此次疫病防控,农村社会动员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空前显现,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什么启示意义?

答: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乡村治理体系,特别是农村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考验。从农村应急主体来看,作为基层疫情防控的一线干部,还存在疫情防控应急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疫情防控的措施上出现“断路封村”措施等极端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控疫情的蔓延,但对后续农村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二是农村一旦出现确诊病人、疑似病患的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对如何平复村民恐慌情绪,说服群众遵守居家隔离的规定,还缺乏有效办法。

从农村应急管理的基础设施来看,农村医疗卫生、重大疾病公共防疫的设备与条件,与城市有较大差距;一些公共卫生防疫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尚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农村社会需要,一旦出现重大疫情,缺乏必要的应对手段。

农村应急管理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应对管理能力薄弱,说明乡村治理能力存在诸多不足,一旦危机蔓延,农村将出现巨大的危机“应对真空”。  

因此,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事关农村的稳定与发展。我们建议:一是要继续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调动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村一级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提高基层村镇治理绩效。二是充分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乡村治理新机制。试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将乡村治理信息纳入社会治理体系,降低乡村治理成本,实现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基层自治水平,构筑群众议事平台,让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推动协商民主;重塑乡村法治精神,注重依法办事,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增强村民法治观念,引导村民自觉把法律作为心中律令。发挥德治引领作用,用崇德向善力量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通过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实现乡村善治。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