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段正澄院士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这所武汉高校痛失4位教授

2020年2月15日,国际首台全身伽马刀研发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因病逝世,享年86岁。

2月16日凌晨1点12分,华中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向健康时报记者透露,段院士感染了新冠肺炎,1月29日确诊;加上本身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最终医治无效,于2月15日19时35分在医院逝世。

500

500

图据中国院士馆官网

这意味着,在新冠肺炎疫期,该校及其附属医院已有4位教授不幸离世,令人不胜唏嘘。前3位不幸去世的是华中科技大学三级教授、生命科学院楚天学者红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科林正斌教授,和我国妇幼卫生专业创始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刘筱娴。

75岁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段正澄院士,1934年生,江苏镇江人。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械系,后留校工作至今,生前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

2009年,已经75岁高龄的段正澄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当时年龄最大的院士。可他说,从事科学研究,也许十年二十年都不会有什么大的成果,因此绝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选准了目标,就要长期坚持,百折不挠。只有这样,才能出成果,才能出大成果。做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

段院士一生言行一致,在科研这条路上,每攀登一个科学高峰都要经历不少于十年。

研发了国际首台全身伽马刀

1996年,段院士研发了国际首台全身伽马刀。1999年,由中国“原创”的世界首台大型放疗设备——全身伽马刀问世。

500

创新,做中国原创,是段院士这一辈子坚持的事情。全身伽马刀可进行旋转动态聚焦,使伽马射线焦点对准经过精密定位后的肿瘤,从而杀死肿瘤细胞,大大降低对人体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损伤,目前已在全国100多家医院使用,惠及近百万人。

如果不是这场疫情,走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教学楼里,学生们偶尔会遇见这位穿着朴素的院士。50年来,为了我国科技自主创新,一直在一线工作。

华工建校第一届学生

作为建校以来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后留校的段教授可谓完完全全的华科人,他也历经了建校初期的艰苦。“把一个大食堂用砖头分成许多格,每格就是一间教室。”为此学生们把嗓门也当做评判老师的水平的指标。当时的学校百废待新,作为学生的他也要在节假日为学校的基础建设出力。“上午种树,下午在工地当小工,当年栽的树都抱不拢了,东二东三楼有我挑过的砖。”

500

这是他64年前刚刚迈入原华中工学院时栽下的。

但在艰苦的环境中大家依然没有忘记学习。作为学校篮球队的第一任队长,段正澄清楚地记得当他们拿到湖北省冠军后,时任校党委书记的朱九思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你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并让他这个队长以后要统计每位队员的学习成绩给他看。“朱九思老书记当时这样说的,华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不是只要你会打球。”

甘守寂寞做科学研究

在华科大校园,段正澄被学生们称为“机械狂人”,认准的事从不放弃。他的学生、机械学院教授黄禹告诉记者,段老70多岁时在一次讲座上说过一句话:做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来一个“脉冲”,自己就要“震荡”。这句话给很多年轻学生极大的启发,“段老师也是这样带领我们团队一步步走过来的”。

段正澄和他的团队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的成果,没有哪一项花费的时间少于10年:研制全身伽玛刀,10年;研究激光加工技术与装备,20年;完善汽车发动机曲轴磨床,30年!

对于坚持的意义,段正澄有着特别深刻的体会。“从事科学研究,也许十年二十年都不会有什么大的成果,因此绝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选准了目标,就要长期坚持,百折不挠。只有这样,才能出成果,出大成果。”

先学做人,后做事

当谈及现在的青年学子如何发展时,段正澄认为先学做人,后做事是人生的关键。他希望新一代学子能够在工作协调能力、人际关系方面,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去锻炼自己。特别是在一个重大的研究项目,仅凭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大家团结协作。

段正澄认为挫折教育非常重要。克服困难的过程,更是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过程。当他谈到我校一位新生因为寝室条件不好而要求退学,感叹父母的宠爱让大学生迷失了方向。希望现在的学子不要让优越的生活成了拖后腿的包袱。

大师远去,荣光犹存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