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祚276年,瘟疫超300,惨状不绝于史,明朝为何如此多疫?
作者| 河南师大春秋学社
来源| 浩然文史
瘟疫是古代先民时刻面临的重大危险之一。洪水灾害后带来的水源细菌滋生,旱灾带来的持续干燥性气候为滤过性病毒提供了良好的繁殖条件,一场场大规模瘟疫的背后总能看见自然灾害的影子。因小冰河期而自然灾害频发的明代,瘟疫的爆发更是成为常态。根据最新研究,明代瘟疫大小共计330次左右,这为当时的经济、民生乃至政治都带来巨大的挑战。
一.天灾人祸:瘟疫爆发的罪魁祸首
由于史料的缺乏和场景无法还原,如今的我们难以通过简单的文字材料来对过去发生过的大小瘟疫仔细甄别并判断出其具体病例。但我们仍能从字里行间中一窥其爆发规律。
瘟疫的爆发离不开天灾。因为小冰河期的缘故,明王朝二百多年的国祚显得格外多灾多难。自然灾害大小共计5614次,平均下来全国各地年均20次。根据统计明史学者鞠明库统计:“明朝平均每年水灾6.77次,地震5.38次,旱灾3.42次,雹灾1.61次,蝗灾1.17次,风沙灾害0.99次,霜雪灾害0.32次。”自然灾害的高频率爆发直接导致了人祸的出现。粮食生产的不景气和恶劣气候以及愈发贪腐的政府。直接导致大量百姓家破人亡。
洪灾之后往往是疫情的高发期
有诗这样形容当时的状况:“疫病饥荒相继作,乡民千万死无享。浮尸暴骨处处有,束薪斗粟家家无。”1524年,在应天府甚至因为饥荒出现人相食的状况。甚至就连上百位宗室成员也因饥荒瘟疫而死。
大量腐烂的人类尸体带来的污染,因衣食不足导致免疫力的下降。这些都为病毒细菌的存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过仅仅只是这样,瘟疫还无法如此猖獗。因为明代的户籍政策和其小农的生产方式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将人民栓在固定土地上(虽然中后期这一情况有所改变),人员流动性远远没有如今那么大。但是由于饥荒导致大量百姓出逃乡土成为流民,病毒也就拥有了传播的中介。成化时期人口约有3000多万的明朝,其流民人数就达到了1000万左右。这些流民往往能将某个小区域爆发的瘟疫传遍整个大行政区。
明代流民
二.无知与恐慌:瘟疫蔓延的重要原因
各类瘟疫在明代的杀伤力出奇的惊人。1456年湖广黄梅县瘟疫导致 “有一家死至三十九口,计三千四百余口。有全家灭绝者计七百余户,有父母俱亡,而子女出逃。”就连明代政治中心北京也逃不过瘟疫的魔爪。万历时期北京先后暴发过大规模的“大头瘟”、“羊毛瘟”、“吐血瘟”。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末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鼠疫。由于明朝中后期,草原被明代流民大面积开垦为田地,使得草原上的老鼠活动空间缩小。人与鼠的接触大大增加。最终导致崇祯十四年,北京爆发鼠疫。北京稠密的人口使得“死亡者昼夜相继,阖城惊悼”,这场瘟疫一直持续到崇祯十六年。当李自成打到北京时城中守军有近20万因瘟疫丧失战斗力。
恐怖的伤亡再加上自然科学的尚未建立使得民众对瘟疫本身难以建立理性的认识。当时人们认为瘟疫的来源不一。有的认为是负责掌管瘟疫的城隍神来降下惩罚,有人认为是疫鬼出来作恶。更有以天人感应说,认为是上天看世间不符合道德或者是政治的败坏的事太多故降下惩戒。因此人们应对瘟疫的办法也大多非理性。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祭祀、祭神成为当时人们缓解精神压力的重要手段。
城隍神
面对未知危险的恐慌再加上瘟疫来临时官府缓慢的应灾反应,百姓们通常在瘟疫爆发后由灾区举家逃窜。这一行为直接导致瘟疫规模进一步的扩大。崇祯七年,山西太原府爆发了大规模的鼠疫,使得百姓 “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一家尽死无孑遗。百姓惊逃,城为之空”。而鼠疫的传播正事通过跳蚤吸血虫等昆虫作为媒介。这些仓皇出逃的民众成为了瘟疫最好的宿主。因此鼠疫向南传播到河南阳武县,使得“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荥阳县甚至出现“春大疫,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的惨状。
《大明劫》剧照
三.地方官医和民医:抵抗瘟疫的主力军
明代在面对瘟疫时的,官方力量通常反应迟缓,落实不到位。灾情不大,地方主官往往会选择瞒报情况以保障业绩。灾情过大,上报朝廷,因交通和繁琐的处理流程,待救助力量到达时疫情早已扩散。因此在对抗瘟疫上,地方上的医生才是抵抗瘟疫的一线力量。
李时珍
在地方上医生分为官医与民医。官医主要来自于布政司府、州、县都司卫所以及都司卫所的医学。除此之外各地还设有惠民药局负责“凡军民之贫病者,给之医药”的职责。而民医多分布在基层乡村,在重大瘟疫时接受地方政府雇佣参与救护。
明代正统时期某乡爆发了瘟疫,当地一刘姓人家全家染病。医生和邻居都害怕传染不愿意前去救治。一个叫李揆的民医得知后,直接带上药物上门诊治。仅用一个月刘家全部康复。
又有永乐元年至天顺年间的有个叫周宗本的医生。他的朋友因为感染了瘟疫“苦贫,甘死牖下”。周宗本不顾感染风险上门救治。他还多次救治乡邻在当地颇有声望。有人称赞周宗本是:“郡之窭者、儒业者 疾,众莫能疗者,咸乐趋焉”
不过因为当时医疗条件恶劣,更多的医生是牺牲在疫情中的。嘉靖三十四年有倭寇入侵嘉定,随后当地又爆发了瘟疫。一个叫王羽的医生不忍百姓受苦。可惜的是:“即出诊视,人疫侵染 以死围城中”。
《大明劫》中冯远征饰演的医生
不过因为缺乏对疫情种类和传播方式具体了解,即便是明代医生们应对瘟疫的手段也比较有限。他们多采用隔离和开一些去热去湿的药缓解病人伤痛,但真正痊愈还是要靠患者的免疫系统发挥作用。
文史君说:
“死者十九”、“人相食”、“瘟疫死者七万七千余人”这些骇人的只字片语在明代瘟疫史的文献和著作中随处可见。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条条挣扎过的生命。在低效的政府机制,落后的医学认识下明代先民们仍然可以在肆虐的瘟疫下顽强的存活,这是值得今人敬佩和学习的。同时我们也能从明代遗留下的有关瘟疫的著作诸如《瘟疫论》《痘证理辨》等书中汲取经验服务于当下。
参考文献:
1.《明实录》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年出版
2.《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 陈旭 2011年
3. 张廷玉等人:《明史》 中华书局 197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