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病毒和一场科学胜利

2020年1月22日,大年二十八,北京开往山东的列车。

一个女生开着手机热点,电脑屏幕掀开,噼里啪啦地敲键盘。她的脸藏在厚厚的口罩后面,人们看不清。

我在回家的火车上了,但如果接下来几天我像一个神经病一样谁都不理,只对着电脑打字,请大家理解,我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

王迪敲下回车,把这句话发到了家人的群里。

500

(一)2020——一些人病了

多年以后的你,可能正在阳光下畅快地呼吸空气,刷着手机看到这篇文章,皱着眉头,一时记不清在2020年春天发生过什么了。

在那个春天,我们的国家正经历一场瘟疫流行,罪魁祸首叫做“新型冠状病毒”。

你可能想起来了,那时我们都躲在屋里,下棋、画画、把食谱上的菜肴从头到尾做了个遍,我们不得不陪在爸爸妈妈身边,听他们在朝晖和夕阳间从头到尾回忆自己的青春,原来他们也曾是梦想家。

战场上,医生们用自己手里的医学武器向病毒宣战。

而在另一座山丘上,还有一群人,他们在用事实、证据和怀疑精神向无知和谬误宣战。

2020年1月31日夜里,手机突然弹出消息:《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几大权威媒体纷纷转载,这在普通人看起来无疑是“圣喻”。京东商城上的双黄连口服液十五分钟内被抢购一空。

这看起来像一波和病毒一样猛烈的“智商税”。

不过,就在半小时后,中哥在自己的朋友圈看到了浪潮反转,平日里理性的朋友纷纷转发一篇辟谣文章,点开之后,劈头盖脸四个字:暂无证据。

而文章的来源是“腾讯医典”。在谣言和恐慌的洪水里,这篇文章就像一艘诺亚方舟。

腾讯医典,之前在腾讯的同学那里听到过。在他们的描述中,这个部门拥有一群死理性派的“医疗科普小分队”,日常就是用医生的严苛标准对各种疾病做最全面的科普。

仔细一翻朋友圈,确实能够找到几篇医典对于肺炎疫情的科普文章。

500

浅友可以搜“腾讯医典”的小程序。

第二天中哥赶紧联系到了医典的小伙伴,想问问这些天他们做了什么操作。

我联系他们的时候,他们仍然在前线,很多人每天只能睡四个小时。有些只能抽出很少的时间和我语音,有人甚至刚刚打过招呼就得告别,继续回到工作的战场中。

我决定把他们的故事讲给你。

(二)2020.1.21——紧急集合

2020年1月21日,腾讯总裁办紧急召开会议。鹅厂决定要为这次新冠病毒疫情做些什么。

几十分钟内,指令层层传达,腾讯医典的总负责人猛哥紧急成立了“新型肺炎应对小组”,本来忙了一年,准备出国旅游、回家过年的团队成员又被紧急召唤,无论在天南海北,几十人同时切换到了战斗状态。

张添胤临危受命,担任“紧急小组”的负责人。

500

我跟张添胤要了一张在家工作的照片,他说前两天刮了胡子(刮了胡子还这样。

我们当时就决定,上线一个专题页面。

但是人们需要在页面上看到哪些板块呢?历史上发生的病毒传播事件,最典型的就是 SARS,于是我们紧急找来历史资料,研究了当年 SARS 发展的历史,发现一次传染疫情爆发,大概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一开始人们感觉疾病距离自己比较远,最关心感染数字;

2、大家发现疾病就在自己身边,关心病毒传播的原理和医院的位置;

3、医院满负荷运转后,人们会开始恐慌,这时候谣言就有了市场,需要大量辟谣;

4、每个人情况不同,都会需要具体的帮助,例如自己在家的筛查、诊疗或者饮食锻炼的建议。

那我们就根据这几方面来设置页面板块!

张添胤对我说。

500

这是2020年1月22日,紧急小组刚成立时,医典技术团队在一起讨论。

从总裁办会议,到紧急小组成立,到天南海北的小伙伴拉起了视频会议,到讨论出产品逻辑,到技术同学刷夜赶制“新冠病毒”专题页面的小程序,直到小程序测试上线,仅仅过去了24个小时。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微信、QQ看点、腾讯视频这几个腾讯的明星产品已经准备就绪,为专题页面敞开了最大的流量接口。

这里中哥多说一句。像微信、QQ浏览器这样的应用可以覆盖上亿人,一旦为某个页面开了入口,影响力堪比春晚。在平日里,这是一个超级了不得的地震级动作,需要反复论证。但是疫情当前,腾讯的决策非常快,直接让这个页面面对全国人民。

不出所料,这个页面点击量瞬间达到了几百万次每天,并且不断攀升。

500

就是这个页面。入口在小程序的最上面。

实际上,一些普通人并不太知道腾讯有一个庞大而专业的医疗部门,更不知道这个大部门中有一支专门做严肃科普的“医典”团队。(多说一句,中哥在浅黑之前的文章里,曾经介绍过一支腾讯的AI医疗团队,浅友们可以点击复习:《AI 医疗,腾讯的神秘新版图》。)

第一次大规模“接客”,压力可想而知。但现在可不是羞涩的时候。还记得文章开头的王迪吗?在她回家的路上,刚好小程序上线。所以她给家人做了“高能预警”,她太清楚自己将会投入怎样一场战斗了。

500

王迪在家,和她的电脑还有她房间里的地图

和她状态完全相同的,还有十几位同事,他们日常都是医典的内容编辑,这次他们全部进入了紧急小组。任务很明确,就是为这个专题页面提供“炮弹”——有关新冠病毒详细的科普内容。

1月22日,医典团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如何防治?指南来了》推送,所有内容都来自于当时对抗病毒第一线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那之后的两个礼拜,有600篇科普文章上线,成为千万人赖以依靠的“心灵急救包”。

页面上线,向全国人敞开入口,科普内容按部就班地生产,看起来万事大吉。实际上,对于紧急小组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他们面临三个既迫切又重要的抉择。

500

(三)2020.1.23——抉择 

第一个抉择:要帮助别人还是成全自己

所有互联网人都得承认,腾讯有全中国最好的产品经理,他们的拿手操作就是通过产品设想+数据反馈,做出让大家蜂拥的爆款产品。QQ、QQ音乐、微信、王者荣耀、等等,举不胜举。

这时,张添胤面前也闪动着实时的数据。微信、腾讯新闻、QQ浏览器等等接口导流过来的用户一浪高过一浪。

数据和经验都告诉他,如果此时在医典页面里上线一些惊悚或者有趣味的模块,肯定能够让用户粘性提高,等这次疫情过去之后,会有更多的用户留在医典,未来几年的 KPI 就这么完成了。。。

如果是在平时,产品经理一定会抓住这波史诗级的曝光。但是在紧急状况下,如果做这些花哨的内容,肯定会占用产品和开发资源,对人们最迫切的需求却帮助甚微。

我们确实讨论了半天,最终还是决定放弃掉那些留住用户的“技巧”,直接开发对用户最有用的功能。

比如:根据病毒的特征,老人孩子和孕妇这些免疫力低的人群是最需要防护的,所以我们决定,虽然这是少数人群,但要集中力量先为他们开发一个专区,保证他们能够直接找到针对自己的治疗信息。

张添胤说。

于是,又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开发,“老/幼/孕”模块紧急上线。毕竟老幼孕的人群是少数,所以点击量不可能特别大, 但是张添胤他们知道,点进去的人一定是特别需要帮助的人。换句话说,这个模块是在救命。

500

500

第二个抉择:要快还是要准?

王迪告诉我,医典的所有科普内容要么是一线医学专家亲自撰写,要么就是医典团队有医学背景的编辑团队经过资料查证写出初稿,再交由医学专家审核之后发布。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所有的内容都要经过专家审核,发布的速度会变慢。

这样,一来有可能会让人觉得医典的内容稍微滞后,不那么有冲击力;二来会稍稍耽误大众得到正确信息的时间。

紧急小组刚成立时,王迪也和同事们认真讨论过,疫情期间情况紧急,又正好赶上过年,医学专家有可能忙不过来。

是不是可以临时降低标准,编辑们自己发布内容呢?

所有人的答案都是一致的:不能降低标准。

虽然团队内部很多人都有医师资格证,甚至很多人曾经就是医生,但正是因为他们是医学从业者,他们才知道医学需要最高级别的精确度,权威的医学专家审核是科学的底线。

500

王迪帮我截了一张聊天图,专家非常认真地逐字逐句在审核。

王迪说,就在大年二十九那天深夜,有一篇文章紧急完成,需要专家审阅。

她把文章发给专家,特别忐忑地发了一大段话,大意是说自己也是为了争分夺秒教育大众,耽误了专家的休息时间,还请费心等等。没想到,专家的回复很简单:“别客气,没问题。”

几个小时之后,第二天早晨,专家极其认真的修改稿就返回给王迪,从始至终没有提过任何报酬。

500

 审阅专家会出现在文章开头。

第三个抉择:要开放还是封闭?

医典上的科普文章,每一篇都是付出了巨大成本得到的权威内容。但是,即便有了微信和QQ浏览器等等大流量加持,还是会有很多人看不到这些内容。

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开仓放粮”——把这部分文章版权“开源”出去,允许其他平台自由调用、转载。

但是,把文章分流出去,很多人就会在其他平台上阅读了,这势必会影响医典本身的影响力。

提出这个意见之前,我其实挺怕老板骂我。但是我仔细一想,我们腾讯不是一直在说“科技向善”吗?关键时刻,选择最能帮助全国人民的方案,而不选择对腾讯最有利的方案。我赌老板也跟我想得一样。

张添胤说。

果然,领导非常支持张添胤的决定。于是,经过一天的筹备,医典宣布内容开源,十几家其他平台火速转载医典的科普文章。

500

这是医典文章的配图,放在这里也帮大家做个科普吧。

以上三个巨大的纠结解决完毕,所有人心里都有了数。科普的内容被全速生产出来。这些内容大概分为四大块:

热门问答:

例如:不得不乘坐公共交通,坐在什么位置最好?居住的小区出现病例,我该怎么办?84消毒液对病毒有效吗?

预防指南

例如:不敢去医院,如何在家自测?可以带着口罩跳广场舞吗?水果摊老板感染了,我买过他的水果有问题吗?

检查诊断:

例如:血常规可以查出新冠病毒感染吗?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是什么?我发烧了该怎么办?

治疗进展:

艾滋病药物“克力芝”对新型肺炎有多大疗效?治愈美国首例患者的“瑞德西韦”是什么药?

500

然而,就在十几名编辑不舍昼夜的时候,他们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三)2020.1.31——辟谣

谣言如虎。

除夕之后,随着疫情的发展,各大医院医疗能力渐渐饱和,恐慌开始蔓延,谣言传播得比疫情还快。

幸好团队参考 SARS 历史,早就准备好了“辟谣”模块。

500

辟谣模块(进入“腾讯医典”小程序,然后点击上面的新型肺炎页面,这些功能都在里面)

辟谣文章的主力撰稿人是老叶。虽然叫老叶,但她其实是个妹子。。。她叫叶小慢,曾经也是医生,在2018年加入腾讯医典团队。作为一个凡事都要较真的死理性派妹子,这可到了她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熏醋可以防病?

抽烟喝酒可以抗病毒?

卫生巾可以当口罩?

溢乳贴也可以当口罩?

吃板蓝根?

吃藿香正气?

喝童子尿??

有的谣言看上去就吐槽不能,有的谣言却要仔细求证方可定论。问题在于,谣言就像天上的雪片铺天盖地。一个一个辟谣,恨不得要写到明年春节。。。。

我冷静了一下,发现谣言是有规律的。

比如大家传谣ABCDEFG各种东西都可以当口罩,本质上是不知道究竟什么样的口罩可以防病毒,我可以把这些谣言归为一类,开头有针对性地辟谣,后面再加入同样的科学选用口罩的内容,就成为了一组很有针对性很有力的辟谣文章。

叶小慢说。

500

叶小慢在家没有化妆,让她的猫代替出境了。。。。

她确实是这样做的。

例如在做治疗药品的辟谣时,她挨个梳理了网上传播最广的“神药”:维生素C、病毒灵、阿奇霉素、头孢、藿香正气水、双黄连等等,然后依次去查询期刊文献,有理有据地辟谣,最后专家把关审核,滴水不漏。

2020年1月31日,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那一天,医典团队正准备发布一篇“双黄连无效”的文章,结果当天中午,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发布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研究:双黄连对新冠病毒有效。

经过再次审核,医典团队根据证据,决定不改变论断:没有证据表明双黄连对病毒有效。

当天晚上,这篇文章完成最后审核流程,在各个平台上依次发布。也就是在这时,人民日报突然发布了上海药物所有关双黄连的消息。。。。

团队所有人立刻脑袋嗡的一声。

事发突然,负责人张添胤首先要决定:是不是要暂停《双黄连无效》文章发布的流程,并且在已经发布了的平台撤稿。

他之所以犹豫,不是对于团队的科学论断没有信心,而是担心和人民日报“做对”,引发不可控的舆论结果。。。

要是医典产品因为这篇文章出了什么事,那我肯定是罪人啊。。。

张添胤对我说。

当时,原地攥着拳头思考半天,张添胤深吸几口气,尊重科学,做对的事情。他在群里说:“不停!”

500

30分钟内,这篇“不合时宜”的辟谣文章的阅读量超过3000万,张添胤甚至一度担心医典的服务器被冲垮。

直到两个小时以后,我确信自己安全了。因为网络上其他科学机构的辟谣文章也出现了,而且很多网友是站在尊重科学证据的立场上的。

张添胤回忆。

这次正确的决定,为腾讯医典带来了超乎想象的巨大影响力。

张添胤记得很清楚,第二天,自己所在的各个同学群、家人群、朋友圈都开始自发地转载腾讯医典的科普文章。

那时,他才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可能火了。”

从2020年1月18日到2月6日,累计有5亿人次访问了腾讯医典的内容。

腾讯固然有天才产品经理的胜利,腾讯固然有巨大的流量支持。但在我看来,腾讯医典被无数人接受,依靠的却是循证、严谨、批判和自由。

这是一次在这片土地上久违的科学精神的胜利。

500

这是他们专门为科普文章画的配图。

(四)2020.2.4——医生和AI医生

科普文章像是人们的“心灵急救包”,然而,对于疫区的人们,他们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医生。

疫区所有实体医院都已经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火力支援来自互联网。

杨皓曾经是解放军302医院的医生,三年前他加入腾讯,现在他负责的正是医典的“在线诊疗”版块。在这个版块里,有很多大医院的优秀医生在线问诊。

500

杨皓这两天也在家办公,他给我发来了这张工作照。

杨皓告诉我,这次疫情到来的时候,很多外地的医生已经驰援武汉,但是,还有更多经验丰富的医生需要留在当地待命,他们的时间正好可以用来在线上帮助人们。

就在2月初,医典团队做出了一个大决定——对于重点疫区的患者开放“义诊”。

当然,义诊的意思是腾讯为医生付费,但是腾讯不向用户收诊费。自始至终,医生的劳动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回报。

除了腾讯医典平台上的医生,腾讯还拉来了另外五个在线医疗平台一起开展义诊。如果你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些怀疑和焦虑,别忘了在医典上还有许多医生,他们等待在那里,时刻准备着帮助你。

500

500

不过,即使再多医生参加义诊,人数毕竟有限,他们还需要更多的火力支援。

杨皓说:根据经验,真正需要医生帮助的人,占据总人口比例并不大。更多的人只需要一种帮助:对你的身体状况进行核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就医。

这个时候,腾讯作为科技公司的拿手好戏——人工智能——就派上了用场。

根据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指南,腾讯医典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做出了一个“机器人医生”

这个AI医生用起来还挺简单,就是他问,你答。他再问,你再答。

这么往复几次对话,就能帮你做出初步筛查,决定是需要日常保健,还是自我隔离观察,还是需要进一步就医。

500

我拍了一张自诊自查的问答样式。张添胤告诉我,这两天大概20%左右的人都会使用这个功能。

由于严格遵循了国家指南,所以这个 AI 医生的建议是完全符合标准的。很多时候,它可以让很多人放下心里的疑虑,积极地投身,嗯,你们热爱的工作。。。

感觉到轻微不适或者疑神疑鬼的的浅友们,不妨试一试。

其实,在我写这篇文章的2020年2月初,每天仍有几千例新增病例报告,所以我难以预测疫情究竟何时结束。

不过,我可以告诉未来的自己:我所见的是医生的不舍昼夜,科普人的奋笔疾书,大多数人的坚忍和乐观,这像极了一场胜利的开端。

(五)《十万个为什么》照耀的一代人

不是每一个英雄都穿着披风,他们有可能戴着口罩。

今天的这些科普大牛们,他们虽然供职于商业公司腾讯,但是他们的初心确是单纯地传播医学的真谛。偶然的病毒肆虐,把这些医学科普人猛地推上风口浪尖。未来的某一天,病毒退潮,他们又将回到高楼大厦的格子中去。

就像一部惊险的游戏,剧情总会冲出主线。但是支线任务过后,我们终将回归故事本身。

我倒是想用几行字,表达一下个人的敬意。

纵使科学永远比神鬼来得无趣,谣言永远比辟谣来得惊悚,但总人固执地喜欢事实和证据。

就像张添胤说的,我们是看《十万个为什么》长大的一代人,我们只是想让大家在互联网时代多沐浴一些科学的精神。

据我了解,腾讯医典目前为止都是公益的,没有进行商业化运作。但事实证明,公益和商业化一定不是对立的。只有商业化才会让科普走得更远。就像那些在线问诊的医生们,只有得到足够的荣誉和报酬,才能让他们有机会正确评估自己的价值,坚定自己为他人服务的信念。

我辈所相信的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因为“真理”可能会随着新证据的发现而被改写。但追求真理的冲动,却让我们面对未知心存敬畏,面对瘟疫如如不动,面对权威报以坦然,面对谎言岿然不动。

我身处一个伟大时代的开端,我要亲眼看到它的降临。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