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疫情大考,这些有诚意的城市终将脱颖而出

500

文丨西部菌

因为疫情,一再延期的春节假期终于结束。

从2月10日开始,全国多数地方逐步开启复工潮:

在上海,制造业复工率已达70%;在北京,仅中关村就有7000多家企业开复工;在成都,截至2月9日,已复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约400户……

当然,因为疫情的防控程度不同,每个城市的复工进度也有差别。比如,2月8日,杭州全市(含县市)企业复工申请数29814,核准数仅162,核准比例只有0.54%。

由于疫情防控仍处在关键期,目前不少地方对企业复工都实行了备案审批制。如深圳、郑州、广州、南京、苏州等多地都发布通告,要求复工企业准备充足的口罩等防护物资,经审批后方才可复工。

500

来源:DT财经

而随着人口流动加大,未来一段时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深圳、广州、成都、重庆、长沙、合肥等全国主要城市、城市群,防控压力将进一步增加。

但复工潮的到来,不只是考验城市的疫情防控。

目前,包括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山东、山西、四川等在内的多数省市,都先后出台了帮助企业复工或减负的政策。

如果说疫情考验的是各个地区的医护救治能力,那么,复工潮到来后,城市经济的“恢复”状况,更考验城市的综合表现。

01

比如,除了直接为企业减负,一些不合理的、过头的疫情防控做法,在眼下就应该从科学视角作出新的评估。

最近就有媒体报道,个别地市宣布,对来自多个疫情重点省份的务工人员实行一律劝返。

就疫情防控一线来说,这一做法未尝不可以理解。因为阻断了传染源,的确可以把疫情风险降到最低。但是,搞“一刀切”的大规模劝返,很难说是科学之策。

尤其是眼下企业开始复工后,这一做法,不管是对具体的个人,还是之于为企业减负、城市正常运转,都非上上策。

相对来说,像上海近日开始对在沪没有居住地、没有明确工作的人员,加强劝返力度,这个有针对性的做法,其影响就要小得多。

另外,还有更狠的。一些地方直接宣布对非本地车牌、非本地户籍的人员劝返。这个毫无疑问显得用力过猛。

要知道,目前放松甚至取消落户门槛是大势所趋,很多城市的公共服务也不再简单以户籍为依据,拿户籍来分配“进城”资格,未免太粗暴了。

500

来源:经济日报

道理很简单,一个城市的常住人口,没有疫情重点地区的接触史,仅仅是因为尚未在常住地落户就不能返回,这本身对于防疫也没半点作用。还是那句话,需要隔离的是病毒,而不是人心。

另外,考虑到企业延期复工所承受的压力,虽然目前不少地方出台了减负举措。但在具体操作上,对于企业的复工,还需要更多针对性的举措。比如明确开复工的标准,给予企业稳定预期。

像杭州宣布将统筹5万张宾馆酒店床位,解决企业返工员工的临时性过渡住宿;成都则推出“一企一策”助力企业复工,对安全复产复工企业的防疫体系建设投入给予30%、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补助。

02

不管是湖北以外地区确诊病例连续六天下降,还是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承压已进入临界点,企业全面返工复工,相信已经进入“倒计时”。

客观说,从疫情的应对上来讲,湖北以外的地区,根据疫情程度所采取的防控力度,差别都不大。但是,在后期的经济恢复上,各地的进度可能会拉开差距。

一定程度上说,考验各个城市“抢人”、“抢企业”诚意的时候来了。

众所周知,这几年,面对人口的存量竞争,多数城市都纷纷下调落户门槛,甚至以发放补贴的方式“抢人”;在招商引资上,不少城市也是使出浑身解数。

但是“患难见真情”。特殊时期,更能反映出一个城市、地区,对待外地人和企业的诚意。

一方面,多数城市目前的规模,都是由“外地人”转化而来的。可以说,城市综合实力与它能够吸引多少“外地人”有直接关系。

这从各城市的流动人口数量就可以看出大概:

500

另一方面,从短期看,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可能与落户门槛有关。但在落户门槛普遍削弱乃至取消后,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将主要取决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

如果习惯以户籍甚至是租房还是购房的标准,来区别对待不同的群体,必将影响一个城市的开放度和对人口的吸引力。这次疫情防控中,一些做法就值得推敲。

对待企业上,更是如此。招商引资时给企业所承诺的奖励和优待,毕竟只是一时。一个城市能否给予企业“好感”,关键还要看营商环境,尤其关键时刻,城市与企业“共克时艰”的能力。

有声音说,这次疫情后,一些承压能力相对较差的企业可能将“出局”。但同时也不排除,一些企业可能因为特殊时期,城市的糟糕表现,而选择“用脚投票”。任何有进取心的城市,都应该努力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很现实的说,这个时候善待人才、善待企业,就是最好的“抢人”、“抢企业”广告。

03

疫情直接考验的是城市的医疗资源和应急能力,但后续的应对与经济恢复,也是对城市综合发展素养的全面考察。

这方面,主要大城市,尤其是头部城市群内部,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较好,观念相对开放、资源保障相对充裕,无疑具备天然优势。

事实上,这次就有不少地方因为应对出色而在舆论上拉了一波好感。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城市的表现与其经济实力乃至地位似乎并不匹配,还有一些城市和地区的表现,则大大超出发展水平。

考虑到疫情防控远未结束,现在还未到“表扬与自我表扬”或是“总结教训经验”的时候,这里就不点名了。

500

但西部菌想表达的意思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能够把优势做到最大,把短板尽力缩短,就能够在发展和竞争上谋求更大的主动性。

我们并不认为,这次疫情将在整体上重塑城市发展格局。但一些经验和教训,确实是值得总结。

做好这一点,一些城市必将在“灾难”中尽快恢复,并取得更大的成长,而做不好的,可能影响全年的经济增速,甚至是掉队。

而眼下,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期,湖北之外区域的经济恢复也迫在眉睫,双重压力下的发展新周期,才刚刚开始。对所有城市来说,这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赛场。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