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辟谣经验(大家慢慢看,就不说深度好文了)

1

前几天电台节目《市民与社会》的编辑找我,想让我一起聊聊“如何识别谣言”。我当时就快感动哭了——你们可能不知道,作为若干个社群的群主,以及各种家族群的骨干,我有多么不容易。

大家都知道“群主负责制”,但群主不见得24小时盯着手机看。我有一个群还炸了,吓得我屁滚尿流。

辟谣、踢人……你别以为“灰鸽的读者怎么可能传谣呢”,我告诉你们,有些高知更吓人,一点都不考虑群主的安危。就算要求证,你好歹发“求证”两个字,原封不动甩过来,你是什么意思呢?

当然大家总体的表现还是比较好。互相查证,互相分析,绝大多数谣言都被干掉了。但你们要知道,人工算法这种东西,有时候只认题目不认答案的。你发一个视频,然后写“我认为这个视频不对,辟个谣,理由如下……”,我刚想说“有道理,确实有问题”——还没说呢,群没了。

你说惨不惨?

2

和我一起做连线嘉宾的是位小伙子。社区志愿者,特别不容易,每天都在各种业主群里辟谣。

觉得公众号效果不好,就发短文字;觉得短文字一般,就做海报。朋友圈里每天都有九宫格,变着花样做设计。听他的声音,我都觉得他最近头发掉的厉害。

主持人秦畅问,“那效果怎样呢?”——小伙子语塞了一会儿,说不管怎样,我们要不断努力,坚持做下去

我当时就想和这位小伙子拥抱。太不容易了。这就是在黑暗中还坚持划火柴的群主啊。

然后秦畅就问我。我说这样,经过这段时间的洗礼,我还真琢磨出了一点别的方法。希望对这位小伙子有用。

以前我也和这位小伙子一样,在各个群里转官方、讲规则、扔方法论,比如这个:

500

但后来我发现,压根没人看这个——它不仅都是问句,而且挺费脑筋。

你问一下家族群,他们知道“完整信息”是什么意思吗?5W1H他们知道吗?他们能知道所谓的“新民智库”不是新民晚报的智库,只是一个个人营销号吗?

能一眼看懂这“六步质疑法”的,大概率不需要它;需要它的,大概率看不懂。扔这种东西,就是纸上谈兵。

有很多所谓的“提示”、“正告”、“通知”,就是纸上谈兵。

3

这种“提示”还有一个致命缺点——有一种高高在上感,显得“就老子清醒你们都蠢”,很容易招致反感。

比如在我的一个群,有位朋友说,“各位转发任何信息前,除非段子,请务必去找原文链接和出处;并对自己转发的做出正确性的保证和背书;如果你懒得自己去确证任何信息,请也懒得转发。”

道理百分百正确,但后果是什么呢?

500

你看,这番大道理很难起到说服作用。你要是把这段话发到家族群里,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不把你踢出群就不错了。

还有一种人特别嫉恶如仇,一看到谣言就开骂:“这都是坏人!都在扰乱社会秩序!都居心叵测!报警都抓起来!我举报!”——搞得气氛很紧张。有些今天辟谣的,过两天也可能不小心传个谣,吵架率就更高。

我就觉得,这么刚性的方式,可能不管用:要么别人不理你了,要么自己被气死。如果没办法进入到对方的语境里,再好的辟谣也是自娱自乐。

肯定要换个方法干。

4

最初冒在我脑海里的做法是“以谣止谣”,例如“不戴口罩不孕不育”什么的。前段时间也有一个大学生,开了一个什么佛光普照的公众号,说戴口罩菩萨就保佑诸如此类。

文章确实也10W+,你可能以为“确实有用”,但真做传播分析,你就会发现它其实属于“抖机灵的段子”,转发和阅读的主力依然是年龄人,大家就是觉得“这个扯淡哈哈哈”,在中老年人的行为指导上并没有太大意义。

而且我们都知道,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这个洞只有越捅越大,因为大家的认知水平没有提升,只是弱智的地方转移了而已。

无伤大雅的时候抖个机灵没问题,但这时候去玩这种游戏,也像对他人的羞辱。我个人并不喜欢。

所以我先做了一件事:分类。而且分出了三类。

这一分,我就发现一味“喊打喊杀”并不合适。

真要打杀的,只有一类:真的就是恶意编造、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虚假信息。比如阴谋论,比如编造谁是谁的亲戚关系,比如说其实数字几十万这种……睁着眼睛瞎扯淡。有些确实是自媒体号主,想趁机捞一波关注,毕竟能信这种扯淡内容的,在将来都是精品韭菜;还有一种,属于心里变态,就是想享受一下C位的感觉,想展示一下自己很有见解、很有内部消息、很有本事。

这里最难防的是所谓的“积极谣言”,例如前几天传某神药“90%治愈率”的,搞得大家兴高采烈,其实发布消息的是某币圈投资人,目的是给自己参与投资的股票抬轿子——你去辟谣,网友还不高兴,觉得你“毁了他们的希望”。

这种,坚决举报。但它所占的比例,其实没大家想象中的大。 

最大的是第二类:拷贝走样的夸大。回头想想,没那么恶意,但确实很容易被传播。比如说看到路边有救护车,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喊,哎呀,那里有人中招确诊了呀;看到有七八个人排队,就喊哎呀人很多啊,三四个人一传,最后就是“那里人山人海啊”……

事实上,它就是非常市井传播的语态。比方讲,听一个阿姨说“今天超市里的菜贵的要死”,你跑过去一看,单价贵了六分钱;听一个大姐讲,“对面的女人不正经”,你跑过去一瞧,只不过是阳台上挂了件蕾丝内衣——这都是常见的事。

但在一个公共事件里,这样的语态很容易在传播中被不断放大,最后远远偏离真相。

你翻翻自己的群,大多都是这种玩意儿。

还有第三类,就是不充分、不及时或者需修正的信息。比如说双黄连,它其实是传统媒体率先推波助澜的,但它在内容上,有很多不充分的地方,例如初步研究啊,尚待证实啊,这时候去发布肯定有欠考虑。我们不能指望公众“完整地看完信息”,我们必须去想到“公众会选择看哪些重点”——如果只是这些重点被传播,那它就是不全面、有偏差的。

再例如之前的有限人传人、训诫吹哨人之类,过于提早下定论,也会损耗大量的公信力。

这是我另一个群里的发言截图,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种信息带来的危害:

500

现在看这些在事后需要修正的发言,它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和谣言也差不多,而且到现在也没人道歉,更别说封号了。


5

做好上面的区分,再看“怎么做”,就会清晰一些。

说认真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谣言绝缘体”,只能说尽自己可能,不要那么轻易上当,或者成为新的传播者。

尤其是上面三个,大多数人能看清1,懂得2,但未必吃的准3。而且你肯定不能拿1的态度对付2和3,那只能让自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对2怎么办?——它其实不在“直接反驳”里,而在日常的沟通中。

比如,我发现了相当多的内容都有“人民日报发了”“央视报了”——那很简单,在平时的沟通中,告诉大家怎么查人民日报的电子版,查央视的节目单。再复杂一点,教大家怎么用天眼查,怎么用辟谣系统——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多开一个网页》,那在这个时刻,我们就要培养大家“多开一个网页”的能力。

比如,“阿姨,我最近发现这个软件特别好用,我教教你”,“我发现一个特别好的公众号”,“今天发的虹桥火车站的客流可以在这里查哦”……

要知道,相当多的人——尤其是长辈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他们甚至不知道www. cctv.com是什么,所以我们不妨在这个领域花点力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们以后在遇到谣言时,可能自己就会下意识查证一下,就从传谣者变成了辟谣者。

再比如,多聊点常识性的日常内容。比如说用药,告诉他们双盲试验、伦理验证之类的流程,问问“历史上有哪次流行病靠神药消灭啊”;比如说救护车,总知道救护车也得救治其他病吧?救治个癫痫被你说肺炎,导致人家饭店一天没生意,冤不冤?这时候不妨说说隔壁张阿婆上个月因为心肌梗塞被救护车拉走的故事,说几次别人就能反应过来,哦,不是只有肺炎才会出动救护车的,我怎么忘了呢。

……

归根结底,不要很生硬地去反驳,很容易有一种“我聪明你笨”的感觉,只有把这种感觉去掉,去平视沟通,不要只有对方在“说错话”的时候发言,辟谣才会有说服力。

最后,从处理上说,我们还是要区分一下谣言和抱怨,以及那些市井话。一方面根据后果进行处理(比如前段时间有人说“母猪说话要吃煮鸡蛋”,结果被拘留10天,怎么看都显得重),一方面对合理的抱怨也要予以理解。比如说,如果有个阿姨看到药店排队,大家十几个人,回去就说“人很多!真是要命了!”,然后传来传去,变成药店人山人海啊,也不能急着按谣言处理,提醒下就好。你把阿姨骂一顿、抓起来肯定不合适。

从意图和后果看,真正要处理的是第一种;需要以宽容心去解释的是第二种。

至于第三种……说实话,对第三种,我一直很无奈。

我只能说,你们书写着历史,历史也会记录着你们。 

我只能说个大道理:公开、透明、坦诚,永远是剿灭谣言最有力的武器。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