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国家宝藏》大话大禹

昨天看了重播的某一期《国家宝藏》(很赞这个节目能一直保持高水准),是浙江博物馆选送国宝的节目,我心中的几个问题因为这个节目的解读而有了答案。

 

我心中原本有很多疑问,为什么舜要选鲧来治水,鲧治水不利,杀之,为什么还要让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大禹治水肯定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禹死后启建立的夏朝基本上活动的区域也都在黄河流域,那么大禹死后怎么会跑大老远葬在会稽山?凭什么认为禹王陵在现在的会稽山,会不会是古人把地名搞混了?

 

看完国家宝藏这一期通过一件玉琮的介绍,进而对良渚文明的考古成果介绍,以上问题答案自明。

首先历史记录的很清楚,鲧和禹不是炎黄部落的直系后人,是外来户,是通过累世结亲融入到炎黄圈的,那么鲧和禹祖上是那个部落的呢?直接的记载我本人没注意到,所以才有了最初的那些问题,但是从大禹葬于会稽山这点上,结合良渚文明的所在地,就可以说明大禹祖上应该是良渚人,他是归葬祖地。

他祖上可能是因为和部落起了争执,被迫离开北迁,逐步融入炎黄圈。如今凭治水之盖世奇功,以天下共主之贵荣归祖地,应该是为祖先扬威正名,所以大禹才会不远千里到会稽山大会天下首领记功,死后葬于会稽山,而不是葬于开创一片新天地的夏朝居所。

至于为什么主持治水的工作会落到鲧和禹父子身上,原因我在史书上没看到,但是当你看到良渚文明修建水利工程的水平,你就不会奇怪如此重任会交给良渚后裔,而鲧一开始为什么采用堵的方式治水,因为造水坝是当时良渚人掌握的修建水利工程的最高科技,看过良渚文明的水坝遗迹,你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神话传说中鲧有息壤这件神器,果然很像啊。

鲧造的水坝应该是当时的奇迹,但是再大的泥坝最终也没能抵抗住洪水,所以杀鲧应该是给所有出力建设水坝的人,和因水坝毁而受到巨大损失的人一个交代,所以禹接任鲧的工作的时候没有任何怨言。

选择大禹接替鲧的工作,天下没有异议,是因为鲧和禹是当时炎黄圈里能找到的掌握水利知识最高的人。大禹则靠着总结创新,开凿沟渠,联通水系,分洪导流,最终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我们祖上很诚实,不需要后人帮着编故事圆谎。

500

上面的疑问都搞明白了,我还顺便想通了为什么是从夏启开启了家天下,结束了禅让制。关于这方面我在《关于禹传位给伯益还是启的问题答观友“佛道误我”》简单描述过。但是我没有解释清楚禹为什么敢为天下先,打破当时的游戏规则“禅让制”。

现在我想试着通过想象讲一下这里面的来龙去脉,因为没凭没证的,所以大家就当故事看好了。

 

在天下共主大虞朝最繁荣鼎盛的时期,这任首领舜是个雄才大略的英雄,他想根治长期影响国内生产生活的灾害——水患,因此他就开启了中华民族近古时代最伟大的工程——治水。为此他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在此过程中,有两个小部族首领靠着祖传的手艺,因功脱颖而出,因此得舜赐姓,一个叫鲧的因而得姓姒,一个叫伯益得姓赢。鲧是因为懂治水而出名这个大家都知道,那么伯益凭啥?就凭借擅长养马!在治水工程中运输海量物资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大家还不能忽视,马在战争中的价值,这是伯益的加分项。

在大禹治水成功后,这代的舜辞世后,大虞朝舜的直系后裔应该是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分裂了,一支留在原地继续以姚为姓,一支北迁以妫为姓(这样解读上古八姓舜得其二,合理不),最后大虞朝的继任者落到了最服众的大禹头上,根据当时妥协的协议接替禹的将是伯益,可能这是禹为了取得伯益的支持所提,更大的可能是舜的后人拉着伯益一起对抗势大的禹。

那么禹在选定继承人的时候,必然会因为这场内乱深刻反省一下“禅让制”的改革问题,我甚至怀疑禹的祖上离开良渚部落也是类似的原因。因此禹决定结束这种无序的传承制度,将类似“选帝侯制”的“禅让制”改为“家天下”。而且禹一眼看穿了伯益和虞舜残部联合的虚弱性,只要杀掉伯益一人,这联盟就瓦解了。

最后,大禹崩,伯益满心欣喜的来继位天下共主,被启伏杀,从此历史掀开新的篇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