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批评儒学的人中有多少个弄得清楚儒学是什么的?

从小到大我看过听过无数人对儒学的批评,有不少人只要别人提到儒学二字便如同被触到伤处一样跳起来大骂,但我至今没见过一个批评的人清楚儒学是什么。他们往往将儒学、儒家、儒教三者混为一谈,甚至有的将君主作为、佛道思想都掺杂进去谴责一番。让我先来解释清楚这几者的区别和内涵。

500

一:儒学

儒学是一种学说或思想,具体的来说又分两部分。

①:是核心部分。

它是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的答案,其次是在此基础上制定主观精神上的对错标准,而这些主观精神对错标准也是为了推广前面哲学思考的方法或手段。

具体来说在宋朝朱熹理学之前儒家并没有回答“人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儒家对无法解释的鬼神或这个问题都是存而不议,只谈能确定的事情,也就是我不知道人从哪里来,但我知道我的命是父母给的。人的本性无论善恶但人是该“仁”的,人的目标或去处是致仁成圣,也就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因为父母生我养我,所以要孝,所以孝是仁的基础。

500

宋朝朱熹吸收佛道思想使得儒学得以体系大成,主要就是回答了宇宙的生成演变或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朱熹的解释是“理”是先世界生成之前而存在的一种本质规律或精神道德准则,然后由理生气,气是实质的多变的构成世间万物的材料。“理”和“气”的融合诞生世间万物,人自然也是理气结合的产物。朱熹的“理”和老子的“道”、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绝对精神”等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它们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王阳明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同为唯心主义,只是前者为客观唯心,后者为主观唯心。

也就是说,儒学先是一种解释“人是什么?”、“人是怎么出现的?”、“人生的追求或者目标是什么?”的学问,并告诉你凡是符合“仁义礼智信忠勇孝温良恭谦让”等等这些标准的就是对,反之则是错。这就是主观领域版的开天辟地和定地火水风等秩序,所以往往制定主观对错标准的都成了宗教里的神。

500

②:是在核心之下诞生的部分。

这一部分是在前面核心部分的阐述下衍生展开的学说,这一部分是为了维护或达成前面一部分目标的工具或方法。它们包括在战国之前的“礼”和战国时代的“礼法并用”以及汉代之后的“儒学为主,并用百家”的大杂烩儒学。要重点注意的是战国和战国之前的“礼”和现代很多人理解的并不一样,这时候的礼不但是规矩道德,还是一种特权。

500

在汉朝之前的儒家主要想运用的是周朝宗法制的“礼”来作为达成儒学理想的工具,但宗法制很明显是为了维护奴隶制贵族特权的规矩。而奴隶制在战国时期逐渐瓦解,再用“礼”已经不合时宜了,处于这一时期的荀子便改变为“礼法并用”,开始将从“礼”下的“法”的地位提高。“礼”和“法”的关系大概相当于道德和法律间的关系,礼的范围大于法。不同的是“礼”的宗族和奴隶制的色彩浓厚一些,等级意味更深一些,约束范围没有那么广;而法是在战国时期奴隶制逐渐瓦解后也就是“礼崩乐坏”后建立的另一套社会规矩,相对于“礼”维护的井田制和奴隶主贵族,“法”维护的是君王权威和自由农经济,公平的意味多些,约束范围更大一些。“法”并不是这时候突然诞生的,但在战国时期“礼”的特权范围从君王扩大到官僚贵族,“法”约束的范围也从平民扩大到包括官僚贵族。即孔子时期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开始变为“礼之所去,刑之所职,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这其实就是君王手中的胡萝卜和大棒。

500

这一切都是因为铁器和耕牛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促成的社会关系变化,荀子作为儒家自孔子、孟子之后的大成者很敏锐的把握住着一变化,调整了维护儒学核心的工具。将在井田制下的“礼”变为自耕农时期的“礼法并用”。在此之前夏商周时期“法”是“礼”的附属品,“法”起于军队中的“刑”,这种“刑”仅仅是一种管理下层人的工具,适用于战争或乱世。所以法家在战国时期备受各国君主喜爱,但这种由“刑”衍生的“法”想要作为统治思想是有缺陷的,光有惩罚没有奖赏无法治理国家。于是韩非子和李斯便师从荀子吸收了儒家的一些理念,韩非子从而成为集法家之大成者。

我之前的文章很多次说过,在古代生产力条件下所谓的“依法治国”或者说军国主义下的“刑罚”压制在频繁战争的战国时代还有可能成功,但在大一统后的中国就已经失去了实行的条件。(详情请看我之前的《所谓“外儒内法”或“儒皮法骨”为什么荒谬?》和《中国人自宋朝后进取心丧失是因为儒家文化影响?》)而且法律是建立在主观精神标准之上的,法家并没有建立自己的主观精神标准,所以是不可能长久做为统治意识形态的。因此从汉朝开始法家和黄老之学退下而儒家开始走上前台。

500

汉代之前儒家并没有登入朝堂,所以并无完善的治国之术,于是兼容并蓄的吸收了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等百家学问作为其治理国家的工具。这一时期的儒学其实就是儒学为主,百家为用的大杂烩,之后在宋代加入佛道思想完善体系。我们可以拿现在中国的主义和主义之下的军事、农业、工业等学问做比较,改开后还加入市场和经济为工具。

第①部分可以认为是和马哲一样的分析看待世界的一种工具或方法论,只不过一种侧重客观范畴一种是主观范畴。第②部分则是为了达成第①部分目标而发展成的治政学说或意识形态。

500

二:儒家

儒家是基于儒学这个思想发展起来的一个团体,它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①:汉朝独尊儒术之前。

在这个时代,儒家这个群体是很纯粹的,他们是一群被共同理念而召集在一起的理想主义者。我们知道,理想主义者总是单纯的、热血的、激情的、有进取心的。因为人数少可以纯粹,因为热血可以纯粹,因为理想主义而纯粹。

500

②:独尊儒术后的儒家。

从这以后,儒家从在野的理想主义者而变成执政的现实主义者。我们知道政治总是妥协的过程,所以儒家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不再谈之前一再叫喊的“恢复三代之治”,也淡化了“礼法之争”。

也从这以后,儒家不再是之前拥有共同理想的小团体,它已经变成了所有读书人的大集合。这个集合里面包含了之前的法家、兵家、纵横家、农家、名家,他们都自称为或被迫称为“儒家”。这样的儒家理想主义色彩自然变淡,功利主义色彩转浓。不过这一时期的读书人范畴并不大,他们几乎都是贵族官僚,因为知识或书籍在这一时期是非常珍贵的,然后经过土地兼并和家族垄断的某一门学问融合便产生了门阀士族。

500

③:宋朝之后的儒家。

宋朝之前寒门很少人能读得起书,在当时的生产力下自耕农很少负担得起脱产读书人的笔墨纸张书籍和蜡烛的费用。宋代中国的经济空前繁荣,铁质农具和炊具开始真正普及进普通百姓家里,炒菜才得以诞生,穷书生夜点蜡烛碰到女鬼的小说才有可能。这个阶段读书人又把富农包含进来,数量便也翻了数倍,士族无法垄断知识自然消失。

我们必须清楚,大家骂儒家其实骂的是“读书人”这一群体,指的是一个在当时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国家绝大多数识字的人这一群体。我从不知道有哪一种学问或意识形态可以让这么庞大的群体洁身自好或朝着共同的理想而努力,拿这时的儒家和战国时期的百家比是滑稽的,无论百家任何一家在这种状态下都不会有太大差别。因为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也是唯心主义的看法,大家可以对比我党和其他国家执政党上台前后的变化,这还是现代监控管理手段和通讯交通技术先进无数倍的结果。如果儒家和当时同期的其他文明如伊斯兰、印度、基督等文明的所有识字的人群体比较,我认为儒家相对还算是好的,儒学更是比它们先进太多。

500

三:儒教

儒教是一种信仰。

儒教是和佛教或道教不一样的一种不是宗教的宗教,它以“儒学理念”为信仰,孔子为先师。因为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论,即“敬鬼神而远之”;他对人死后去往哪里也并不热衷,所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儒教虽然遵从孔子为先师,也衍生了一些类似宗教一样的礼仪,甚至仿照现世的官僚系统而创造了天上的神位体系,但孔子却和其他宗教的神灵不一样,儒教的宗教性质也没有其他宗教浓厚。儒教里孔子被称为圣教主,最高神是上天,所以皇帝每年都要祭天。有一点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道教的高级神灵大多数都是来自儒教,除了最高的三清,品级也和儒教差不多。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