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农村防疫:1个鄂西村医,44名武汉返乡人,来不及测的体温

来源 | 南方周末(southernweekly)

作者 | 汤禹成 向思琦

500

鄂西乡间,村里开始贴上有关疫情的通告。向思琦摄

在武汉之外的湖北农村,1月23日,才是众多村民意识到疫情严重的“关键日”。在那天,武汉开始“封城”。

与突如其来的巨大防疫压力不相称的是,全村只有一名医生,村医无法每天找到这44个人,为他们检测体温。

当天晚上,有人在村微信群里询问村干部,“我们村有登记武汉来的人员吗?”

有人质疑为什么老人可以拿到口罩。医生解释:“年纪大了,容易得这个病(肺炎)。”

一场导致湖北多地“封城”的肺炎疫情,没有影响四百公里外鄂西乡间的人们如常过年。

2020年农历除夕,襄阳村落,人们忙碌地换着新对联、贴年画、挂灯笼,团年饭前,鞭炮声照例此起彼落。

没人戴口罩。“村里、镇上一般也不卖口罩。当然,现在想买也没有了。”说这话时,村里唯一的村医冯江脸上挂着苦笑。

村子离武汉市约六小时车程。冯江很小就跟着老中医父亲学医,近三十年来一直在这儿当村医,几年前,同事退休了,他成了唯一的村医。

村卫生室门上贴着他的手机号码。往年,农历大年三十他还可以回家团年,村民有事,打电话找他就行。今年,他的年三十被来自武汉的疫情打破,骑摩托车回家吃个午饭,又匆忙回岗。前一天,过来找他开药的人就有二十多个。

从乡镇到村落,再至各村民小组,农村疫情的防控迫在眉睫。在官方通报中,截至1月24日24:00,襄阳全市累计确诊病例1例,疑似病例76例,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其中包括多个农村疑似病例。

1月26日清晨,人民日报公众号再度发出紧急呼吁:“防控疫情,别把农村漏了!”

1

​推迟的乡村“关键日”

在南方周末记者此前的电话采访中,多位武汉市民曾表示,病例通报激增的1月20日,成为武汉市民对疫情态度转向的关键一日。而在武汉之外的湖北农村,1月23日,才是众多村民意识到疫情严重的“关键日”。这天,武汉开始“封城”。

也是在这天,《人民日报》刊发评论称:“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卫生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农民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性很强,管理难度大。正值春节假期,大量外出务工人员从城市返回农村。春节期间,多数农村都有走亲访友、文艺演出等活动,人员聚集程度高,防范新型肺炎形势更加严峻。”

疫情防控的指令,从城市至乡镇,再至村落,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湖北各乡镇的疫情防控工作,真正展开大约就在1月23日。

冯江的村子所属镇的镇医院公共卫生科主任介绍,1月22日上午,全镇召开卫生系统的会议,对各行政村的村医进行培训,镇医院全体工作人员被召回工作。当日下午,镇政府又召开全镇村干部会议再次强调疫情防控工作。1月23日,镇医院院长又去到县里,参与全县各乡镇医院的紧急培训。

冯江也参加了镇上的会,晚上回到村里,便马上开始统计全村武汉返乡人员。统计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电话、往返武汉的交通工具、往返时间等,十分详尽。

彼时春节临近,大部分人已借着春运大潮返乡。从武汉回来的人,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

村里开始统计武汉返乡人士的1月22日,武汉大学生陈忱已经回到孝感大悟县彭店乡10天。

像陈忱这样的大学生,占据武汉返乡群体中的一定比例。武汉是中国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2018年末的数据显示,武汉有普通高校84所,全年在校研究生13.8万人,本专科在校生96.9万人。加之地域优势,百万大学生中,湖北籍学生人数犹多。而他们返乡时间普遍较早,早在武汉“关键日”1月20日之前已普遍离开。

彭店村村支书在1月23日晚上造访陈忱家,他没戴口罩,拿着本子记录,询问陈忱返乡时间、身体状况,陈忱说没什么不适,村支书就走了。没量体温,更多的是基于村人的信任。

陈忱在电话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村里从武汉返回的人不少,“鄂A牌照的车子比孝感还多。”他的哥哥在封城前一天赶回了家,而姐姐更是在封城前几小时才回来。

这些武汉返乡人,都成了村医们这个春节的“工作对象”。

2

1:44

村医冯江的“工作对象”是44名武汉返乡人员。

这是全镇武汉返乡人员最多的行政村之一,冯江有些紧张,“一旦出事,我们这责任就大了。”与突如其来的巨大防疫压力不相称的是,全村只有他一名医生,他无法每天找到这44个人,为他们检测体温。

“只能告诉村里各组组长,盯紧每个人的动态,挨个交代待在家不要乱跑。”冯江说。

在湖北乡镇的疫情防控中,村民小组组长往往是最前线的排查人员。鄂州某镇一名镇干部解释,组长们知道各家各户的情况,便于摸排。

疫情防控,在不同的村落参差不齐。另一个武汉返乡人员不到十人的村庄,村干部的通知却更为严厉。“明早六七点钟,我们村干部就在路上巡逻!如果发现有人不听劝阻,我行我素,串门拜年的,别怪我们不客气!”

除了不断在村民微信群里叮嘱“近期若有发热,全身乏力,呼吸道干咳或呼吸困难等症状请随时并就诊”,并附上自己的手机号码,冯江还不断向村民重复预防肺炎的八句口诀:“勤洗手,戴口罩,少聚会,多通风,忌野味,吃熟食,遵医嘱,莫恐慌。”

“我觉得这个八句口诀最好,说多了村民们也看不懂、记不住。”冯江说。

在农村地区,宣传需要通过更接地气的方式抵达。一些村落,工作人员举着喇叭,在村道上敲锣打鼓,用方言广而告之,内容往往为“禁止一切团拜活动”“不走亲访友”“不相互拜年”“建议短信拜年”“出门必须戴口罩”。

一段在网络上流传的农村防疫视频显示,雾气缭绕的村庄里,各家各户大门紧闭,只留下一位村医喷洒消毒水的身影。

冯江不必一个人喷消毒水,他要在每天中午12点前向镇医院公卫科上报统计信息。1月23日这天,他手写了登记表,却被告知不合要求,必须建立电子档案统一管理。冯江不怎么熟悉用电脑,只好又请来村里的年轻人,帮他把统计表登记到电脑上,这才勉强完成上报。

村干部也没休息,在村干部一次又一次在村民微信群里“不合时宜”的提醒中,终于,有人在群里询问村干部,“我们村有登记武汉来的人员吗?”有村民甚至要求公布这份名单。

一位老太太还在群里表达了自己的顾虑:有两个从武汉回来的侄孙要来探望,一年见一次,实在不想也不好意思拒绝,但又害怕。在众人七嘴八舌的劝说下,老太太最终拒绝了。

500

鄂西乡间如往年春节一样平静,城里“封城”消息不断传来,人们才开始紧张起来。向思琦摄

3

买不到的口罩

和村里的热闹相比,15分钟车程外的镇上有些冷清。来看病的人不多,医务人员频繁进出,大部分戴一次性医用口罩。

村卫生所只能开药和看最简单的疾病,乡镇一级的医院,事实上成为乡镇应对发烧病人的第一个关卡。

预诊分诊处也是从1月23日开始设置的:体温正常的看常规门诊;体温偏高的则去看专为这次肺炎疫情开设的发热门诊。三层楼住院部也开辟了三楼作为隔离观察病房。不过,隔离病房如今还没派上用场。

1月24日下午3时,一位老人在预诊分诊处量了体温,温度计显示37.1℃,值班医生记录下相关信息,随后给她发了一只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称“体温正常,去隔壁房间看病”。老人佝偻着背离开。

旁边一个刚量过体温的年轻人见状,也上前索要口罩,医生摇头说:“没货!”有人质疑为什么老人可以拿到口罩。医生解释:“年纪大了,容易得这个病(肺炎)。”

这是乡镇防疫医疗资源短缺的一个截面。

镇医院公共卫生科主任介绍,1月23日统计,从1月1日起,全镇从武汉返乡的人员有370余人,24日还有所增加,“估计三四百人”。每天下午4点前,她都需要把全镇名单再上报至县里。

这位主任说,目前镇医院口罩等医疗物资紧缺,“医生护士都不够发”,虽已报告给县疾控中心,但还没有物资下来。1月24日下午三点多,镇医院院长从县里采购完物资回来,但没能采集到足量口罩,只在县城一个药房买到了一部分“五颜六色”的非医用口罩。

一个令人担忧的细节是,截至1月24日晚,该镇下属17个行政村中,所有直接与武汉返乡人员接触的村医均无口罩。冯江说,在村医与镇医院联系的微信群中,有几个村医向院长索要口罩:“怎么说也得给我们村医一人一个吧?”院长没有回复。

冯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镇医院的培训用课件讲了疑似症状、防控措施,但未下发任何物资。他没有消毒液,没有口罩,也没有水银体温计,只有一个红外线测温仪,还是自己一年多前在电商平台购买的。“平时根本没有这些物资做储备,现在到非常时期,哪里来得及。”

农村防疫还有其他潜在风险。

黄冈是第二个封城的湖北城市,陈菲的老家在黄冈代管市麻城的一个村。1月24日,年三十的早晨,她从麻城市区上高速,准备回奶奶家拜年。她看到,出高速的地方,麻城红十字会的人身着白色防护服,在给每辆进麻城市区的车做检查,但出城进村的车子却无需经过任何检查。

随着冯江所在的村子宣传升级,城里的真假封路消息不断传来。

大年初一早上,前一夜鞭炮声还不断的村庄一片寂静。村民陆续接到拜年电话,并互相交流着肺炎疫情及其带来的交通影响:“高速路封了吗”“省道还能走吗”“班车还在跑吗”。

不多久,村干部家的车来了,在泥泞的土路上来回碾过车辙,后备箱音响循环播放:“今年春节不聚餐不拜年不走亲访友,大家各回各家,静待春暖花开。”

(应受访对象要求,冯江、陈忱为化名)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