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营怎么扎?别被《三国无双》误导,那种“砦”只能挡住NPC

500

500

编者按:熟悉《三国无双》的朋友,想必对于进攻“某某砦”的任务并不陌生,玩家需要操纵角色去进攻军砦,击破敌军以完成任务。历史上,这种“砦”是否真实存在?《三国无双》里对于历史上的“砦”是否有所还原?

      

中国古代的“砦”其实是军寨,是军队驻扎的地方,但又有所不同。古代军队驻扎称为“下营”,短期行军中的安营、长期驻防时的扎寨,实际上都属于这一范畴。在《三国无双》的游戏里,确实有一部分设定与历史中相近,但又有不少地方为了游戏性而与真实历史发生悖离。 

500

宋代兵书《武经总要》记载,军队出征或驻扎外地时可以选用的下营法大致分为九种,长期驻扎时需要针对当地的地形选择从柴营法、掘㩝营法、筑城营法、木栅营法、绳营法等五种下营法选择其一,短期驻扎则从立枪、栊枪、车营、拒马等四种中选择。从《三国无双》里的布置来看,里面的“砦”大多围有木栅,是否是遵循“木栅营法”呢?这还不尽然。

500

就宋代的情况来看,军营的选址一般需要远离人烟,并且“兵不杂于民,所以严武备焉”(《宋平江城坊考》),意思即是说为了这些士兵有更好的战备意识、能够接受更加集中的军事训练,必须要将兵与民隔离,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备敌人刺探军情。除了军规军纪以外,在营地建设上还讲究“雄其营栅以安其处。一则责其教阅,以备不虞;二则不使与平民散处,易于关防也”(《宋会要·兵6之29》)。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否是选择“木栅营法”,军营的外周实际上都要修筑木栅与一般百姓隔绝。到这里线索似乎就断掉了?

500

别急,木栅营法要求木栅“方圆高下,随事深埋,木根重复,弥缝其阙”,不仅要求木栅严丝合缝,并且在栅外还需挖一重阔二丈、深一丈的壕沟。而在木栅里,每百步造战楼一具,中置望楼,以远探望。可见相对于隔绝措施而言,木栅营法对于木栅的要求更高,而且在其外还需要挖出深壕沟防备敌军冲击,这对于扎营而言是相当有必要的。不仅如此,木栅营在各类营地中属于“因敌所逼,不及筑城垒”这一类相对具有临时性的扎营办法,若是地势允许、时间充裕,军队更可能选择其他的扎营办法。

500

如掘壕营法、筑城营法之中都有挖掘壕沟的要求,但掘壕营法还要求挖掘出一些陷马坑,并且在壕沟内布置鹿角枪,内外通行之时需要使用浮桥;而筑城营法正如其名,需要修筑防守所用的矮墙,其中“其城身高五尺,阔八尺;女墙高四尺,阔二尺”,立木栅、掘陷马坑,并且除木栅营法中的战楼以外,还布置着连枷棒与风炮,相对于木栅营法结构要复杂得多,而木栅营法与柴营法几乎是所有营法之中最为简单的两种了。

500

从《三国无双》中的“砦”来看,一般属于木质结构,但有时甚至没有高度足够、木栅,而壕沟更是少见。如上面这一张图里,木栅稀疏、高度不够,只能够阻挡被代码拦住的玩家与NPC,但实际上在真正的战场之上这种木栅几乎瞬间就会被冲破而毫无防御的意义。甚至在一些设定中长期驻扎于当地的军队也沿用着这种极其简陋的栅栏,这一点只能说是对于游戏性的一种妥协吧。

500

不仅如此,营地所设之地当然要靠近水源,否则军队之中成千上万的人如何保证饮用水的供给?《武经总要》之中对此规定良多,甚至还写出一些寻找水源的办法,都是为了解决饮水的问题。并且为了防止水灾对于军营的影响,也为了方便观察敌人动向,营地选址地势一般偏高。而为了加强对士兵的管理,营地出入一般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如宋代的禁军一般于酉时(晚上7点)以后不得外出军营。

500


当然,士兵既然要生活在营地之中,其住所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三国无双》之中的那种帐篷其实并不完全是现实,这得看军队在当地是否常驻。行军自然不提,一切从简,宋代设营一般是每铺十人(《武经总要》);但若是有军队在当地进行常驻或者更戍,这时就需要建设一些供士兵长期居住的营房了。

500

直到唐中后期职业军制度推广开以后,对于驻地房屋的建筑要求也随之提高,不仅需要容纳士兵,后来还需要给士兵的家属、随从一个安置之所。当然,合格的营房建筑耗费不小,如南宋时期韩世忠所部修筑营房时,“每间支钱四贯”(《宋会要辑稿》),大体上还要保持一人一间。无论是临时性的还是固定营房,需求量都非常大。宋朝政府虽然在名义上有钱,但是营房却不一定修得起,两宋之际士兵无营房可居的情况经常出现。而在三国时期,军队尚且动员自地方乡里,财政收入也严重不足,士兵的居住条件是很难保证的。

500

但是安营扎寨也需要按照一定的阵型进行布置,如诸葛亮的八阵图,“在沔阳之高平旧垒者,二百五十有六,下营法也”,“以屯营垒言,则二十四阵皆在中垒,所以沔阳八阵,内圆而外方”(《武侯全书》)。军队对于扎营时的阵列要求相对严格,讲究“立营之法与战法同”(《武经总要》),要求彻夜备战,营地的布置上除了编制要与军队的编制相符以外,还要能够迅速组成阵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