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欧洲的商人集团

封建欧洲的商人集团

 

李非

 

 

在汉莎同盟的贸易清单里,我们看见了盐、青鱼、咸肉、粮食、酒类、呢绒、羊毛、毛皮、牲畜、草木灰、鲸油、木材、大麻、树脂、蜂蜡、弓料、桶板、铁、铜、锡和金属制品。从这个清单可见在14世纪左右的欧洲,商品是匮乏的,多半是自然产物和粗加工物,然而这又是欧洲人生活所必需的。与同时代中国为全世界生产的大宗精美制成品相比,实在是太寒酸了。

 

中国这时为世界提供着丝绸、瓷器、茶叶为主的商品。除民间的生产商外,还为此专设国家企业进行生产。如生产瓷器的景德镇“御窑厂”,生产丝绸制品的“江宁织造府”等。而在基于大运河体系的通航河流上,商人的贸易是有安全保证,且无障碍的。中国的帝国有保护安全和自由交易的义务。

 

在欧洲这一帝国和教会的封建区域,自治城邦林立的地带,其领土都十分有限,不可能生产本地所需要的全部生活必需品,必须依赖商人进行跨区域贸易。没人保护商路,商人就自行武装,自己保护自己。封建国群体相互依赖于域外的商品和市场,这就在不大的区域形成所谓国际贸易。

 

正是这些粗陋的商品大规模贸易,让商人成为社会阶层中的重要成份。正是因为交易的不安全,无保证,又迫使商人们组成军事联盟。为商业利润甚至不惜共同出巨资建立海军。而正是商人们有了文武双重手段后,为了这些粗陋的商品贸易,汉萨同盟的商人军队甚至敢于为了利润和当时号称海盗国的丹麦拼死一战,且奇迹般取得胜利,迫使其开放通商口岸。这样的行为和470年后公元1840年英国对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如出一辙,可称为大英帝国先师。

 

中国有“商不与官斗”这句话。欧洲商人则与官斗,甚至形成武装割据对抗局面。这就是为了利润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而此时中国的商人们是没有这样的自觉性的,他们商路的打开依赖于国家,绝不可能自己组成军队与外国一战。而国产精美的大宗商品海上贸易,更多依赖于外商。

 

在那时欧洲尚未崛起之日,汉萨同盟之类的欧洲商帮正在一片苦寒之地苦练内功之时,中国的外贸其实就是依赖于当年控制各大洋海上贸易权的伊斯兰诸帝国穆斯林商人。中国是坐商,从来没有行商的传统。土地、长城,成为农耕思想和游牧思想对立的标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