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青云灵魂拷问:妈妈是超人,爸爸去哪了?“丧偶式育儿”真的没救了吗?

不久前的《奇葩说》,讨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妈妈是超人,到底是不是一种赞美?

节目播出之后,很多网友都感触良多,不少人表示:妈妈是超人的背后是爸爸的失职,家庭的重压强迫女性成长,成为一个坚韧而值得依靠的存在。

500

图片来源自《奇葩说》

但妈妈纵然伟大,在家庭教育中依旧不能完全取代父亲的职能。

伊能静在参加综艺节目的时候也说过:“我是超人,但也无法给予孩子父爱。”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从《奇葩说》到《爸爸去哪儿》中饱受指责的艺人爸爸们,这些综艺节目似乎都在反复提醒大家一个家庭中“父亲的缺席”,仿佛一夜之间,那个顶天立地的家庭领袖就摇身一变,成为了自私自利、令人讨厌的对象。

也许每个在深夜被孩子吵醒、为家务忙到焦头烂额的妈妈都曾想过,那个在婚礼上信誓旦旦说着要和你同甘共苦的爸爸去哪儿了?

面对这个东亚女性共同的困境,说姐走上纽约街头,想知道在西方文化中的男性是否在家庭分工、育儿方面做得更好?又是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之间的界限?

精英说出品

心理学家格尔迪曾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然而,相较于视频中温情满满的西方家庭,东亚文化在抚养下一代过程中遭遇的最大挑战之一,便是观念的差异。

那么,究竟该如何理性看待东亚文化中“丧偶式育儿”的现象?又该采取怎样合理公平的育儿模式?这才是我们在批判和吐槽之余,最该思考的问题。

500

妈妈是超人,爸爸去哪儿了?

在中国的育儿文化中,似乎集体性地忽略了父亲对子女养育过程的参与性,以及父亲的教导在孩子心中的重要性。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在2010年针对“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报告显示:

在40岁以下被访父亲中,最近一年从不或者很少照料孩子生活的占到70%,从不或者很少辅导孩子功课的占到47%,母亲在这两项中的表现分别为7%和20%。

在东亚文化的基因里,女性被认为更适合细心和耐心的育儿工作。“贤良淑德、温顺柔美……”这些“美好”的标签使得“家庭和育儿作为女性天然的责任” 这种价值观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的价值观,经久不衰。

500

图片来源自Google

与此同时,对男性的刻板印象则将他们定义为“不拘小节、伟岸坚强……”的男子汉气概,他们富有冒险精神、对事业充满追求。

然而,当养育孩子的重担和实际工作都压在一位母亲的身上时,实际上不仅仅是对女性的剥削,同时对孩子而言,也是父亲价值的缺失。

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情软弱、胆小、意志力薄弱、缺乏信心和毅力等等缺陷,在成长过程中也更容易遇到情感障碍,譬如抑郁、孤独、焦虑、缺乏热情、依赖感强等等。

500

图片来源自Google

并且,女性在“丧偶式育儿”的现实面前,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舆论的误解。

在韩国有本小说叫做《82年生的金智英》,它讲述了小说中主人公金智英循规蹈矩的每一天。从学生时期到毕业求职,从初为人母到因育儿问题中断了事业,最后成为家庭主妇,这本小说覆盖了一名普通女性成长的每个标志性阶段,而她的成长故事也让无数人感同身受。

在金智英被迫放弃工作成为家庭主妇后,当她想推着孩子去咖啡馆散散心,却听到咖啡馆员工在背后偷偷议论,说她是个只会在家花老公的钱、靠照顾孩子为生的“寄生虫”——韩语中专门有这个词,叫做妈虫。

500

图片来源: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剧照

和很多妈妈一样,金智英为了家庭和孩子抛弃了自己的生活和成就,但换来的却是不被理解、不被同情的“丧偶式婚姻”

对金智英而言,丈夫结婚时的誓言言犹在耳,但婚后的生活却变成了一人付出,另一人觉得一切理所应当。

“可以不要再说帮我了吗?帮我做家务、帮我带小孩、帮我找工作,这难道不是你的家、你的孩子吗?”

500

日剧《Legal High》

图片来源自网络

类似的委屈和妥协,不仅发生在金智英身上,她的母亲也是如此。

书里有过这样一段描述:“金智英就读国小时期,有一次班导师在金智英的日记薄上写了一句话,母亲的视线停留在那句话上好久,然后默默地说,我本来也想当老师的。原以为母亲生来就是母亲的金智英,听闻这句话以后,感觉不可思议,不禁笑了出来。

就像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家庭,一面是梦想,但命运似乎并没有给她们投掷硬币的机会,她们在一方天地里辗转、挣扎,选择家庭那一面后,最终连她们自己都忘记还曾拥有其他的身份和可能。

500

图片来源自日剧《坡道上的家》(豆瓣)

在普通的生活里,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活成了“金智英”的模样。但事实上,孩子不仅仅是妈妈的,育儿责任重要,同样需要爸爸的共同分担、并肩前行。


500

爸爸想分担,困境在哪儿?

伴随着“丧偶式育儿”的焦虑甚嚣尘上,所有人都在吐槽男性只想“偷懒”当“甩手掌柜”,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丧偶式育儿”真的只是男性单方面该背的锅吗?

首先是情感联结的不同导致妈妈给予爸爸的宽容和训练机会太少。

由于女性承担着孕育的过程,十月怀胎的艰辛和激素分泌,都让女性和孩子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联结,从而使她们能够更加快速地完成母亲身份的转化。而与此相对比的,男性对于父亲身份的认同感就要迟钝很多。

演员包贝尔就曾在节目中表示,在妻子怀孕的时候,自己十分期待孩子的降生,但当他真正看到孩子的时候,却并没有产生想象中那样强烈的情感联系。一直到孩子慢慢长到两三岁之后,朝夕相处才逐渐完全父亲身份的转化。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而在这种情况下,经过长久心理准备的妈妈们对于养育和陪伴孩子更加熟练,而爸爸一开始参与其中会显得“笨手笨脚”,让妈妈们看不过眼:与其让老公这样缺乏效率地帮忙,不如自己动手,快速解决战斗。

但殊不知,这样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会让新手爸爸们产生挫败的感觉,内心也会生出远离的欲望,慢慢地,对育儿越来越陌生,离育儿也越来越遥远。

500

图片来源自Google

其次,基于传统性别文化带来的刻板印象和社会风气,这些片面的认知会大大打击爸爸带娃的积极性。

如果社会对于一个父亲最大的衡量要求和标准就是挣钱,挣钱少就活该没有话语权的话,那么下意识地就认为居家的爸爸没钱没地位,很难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500

图片来源自Google

社会氛围我们无法轻易改变,一个家庭中能做的就是妈妈和孩子主动“带上爸爸一起玩”,不仅要爸爸们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更要让他们切实地体会到作为“居家主妇”的微妙心理。很多时候,爸爸们的不理解纯粹是因为“没经历,所以不懂得”。

《爸爸去哪儿》中有一位爸爸堪称清流,受到不少妈妈的一致好评,他就是加拿大爸爸夏克立。他和女儿之间的日常相处十分亲密和谐,一起玩,一起疯,不仅是老师,更是朋友,完全没有疏离感。

但其实夏克立也曾对自己作为“父亲”的身份感到茫然,他能想到的方法就是主动承担起照顾婴儿的细节。如果自己没办法做到像母亲一样天然的心理连接,那么就要努力在这段关系当中寻找,主动承担起自己的义务。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一度承担过“家庭煮夫”职责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就对女性给予家庭的付出深有体会。彼时村上刚刚结婚不久,还没成名,没有工作,也就没有收入来源,只能依靠妻子上班承担一家的开销。妻子忙于上班,家务活动自然就落在了村上的身上。

在日复一日的家务活动中,村上开始体谅妻子曾经可能拥有的微妙心理。比如:今天自己勤勤恳恳做好了晚饭,但妻子因为工作不能回家吃,内心就会有点别扭和委屈;比如自己烤好了鱼,就会下意识地把外形比较好看的部分留给妻子,自己则承包破损的部分。

那段“家庭煮夫”的时间也让村上意识到,所谓的“主妇特性”并不仅仅只存在在女性的身上,谁身处其中都可能会因为责任的驱使而受到情绪的影响,无论男女。

他后来在书中写道:“以我个人经验说,我觉得世上的男性一生当中至少应该当半年或一年左右的‘主夫’,染上主妇式倾向,以主妇式眼光(哪怕短时间内)看待世界。那样一来,就会明白现在社会中大行其道的许多共识是建立在何等脆弱的基础上的。

500

图片来源自Google

500

现代家庭育儿模式,该有哪些新变化?

心理分析家鲁格•肇嘉在《父性》一书中写道:“今天的父亲被谴责,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没有做什么,不是因为他说了什么,而是因为他没有说什么......他们在场却保持沉默。”

在中国传统的育儿分工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大行其道。这种观念要求母亲负担起生理性抚育的责任,而父亲则承担孩子社会性习惯养成的任务,譬如:道德教育、人格培养等等。

但这种分工模式严格要求了女性在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并且加重了女性对孩子养育和教导的整体权重。同时,因父亲的责任和义务分界不清晰,部分职能也逐渐被学校教育所取代,可能会更多地引发社会诟病的“父职缺席”的现象。

500

图片来源自Google

在当今女性就业率超过七成、双职工家庭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共同承担”的育儿分工原则也会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

上海社科院曾做过国内首项关于父亲参与孩子抚养的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新生代父亲在关怀陪伴角色上有更多的投入,其中,高学历的父母在陪伴孩子方面有更多的自觉和参与行为。

但是父亲在孩子婴幼儿时期的参与度依旧不高,同时在日常照料方面,例如参加家长会、学校活动等方面依旧严重缺位。

而从现代化理论视角下来看,中国家庭还是会朝着平等化、感情中心化的现代家庭模式发展。这样的家庭关系也建立在现代平等的夫妻关系之上,即夫妻共同掌握决定家庭事务的权利,也共同承担养育子女、照料家庭的责任,实现从“主从型夫妻关系”向“平等型夫妻关系”的跨越。

为了实现这种转变,妈妈要多让爸爸参与具体的育儿工作。他做的越多,就会越快、越早地认同作为爸爸的身份。

同样,这个家里的所有成员都应该知道,正常的家庭关系应该建立在互助、互利的基础上,大家为彼此付出、牺牲,也收获彼此的帮助、扶持,合理分工、各有所长。在正常的运转情况下,家庭无需“超人”的角色,每个人扮演好自己,就能彼此轻松地为孩子撑起一片天。

500

图片来源自Google

500

“妈妈是超人”这句话的背后凝聚的是一位母亲夜以继日的辛苦付出,她们或许不完美,不是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她们依旧值得这一句赞美。

只是不要忘了,即使是超人,也有遭遇挫折的片刻。她们也会累、会哭、会心情崩溃、会渴望一个喘息的片刻。这时候,“妈妈是超人”不该成为她们负累的枷锁,而是有一个声音可以告诉她们,妈妈也可以休息,也可以请求帮助,只有夫妻携手,才能更轻松地撑起这个家。

又或许,当所有妈妈不苛求自己始终当一名“超人”时,爸爸的力量和价值才会被看见。

Reference:

“妈妈是超人”——“丧偶式育儿”引人深思 

花都小人物:“丧偶式育儿”背后,父亲们到底冤不冤?

《人物》:解救“丧偶式育儿”,父亲能做什么?

回家带娃的中国男人们: 有心分担, 却面临重重困境? | 文化纵横

生合:被夸大的“丧偶式育儿”

作者: Cheryl,精英说90后作者,英国海归,用心写字。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