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群出土木材鉴定与分析

内容提要:从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墓群中,取到了45个木材样品,借助生物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了观察和鉴定,共有6个种属,分别属于侧柏属、双维管束松亚属硬木松类、麻栎属、蒙古栎、槭属和青檀。通过分析,东大杖子居民是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了不同的木材,具有材尽其用的特点。对不同形制的棺椁,同一形制棺椁不同部位用材的分析为墓主人族属和等级的研究提供了材料。

东大杖子战国墓地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西碱厂乡东大杖子村,地理坐标北纬40°50',东经119°45'。地处华北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上,背靠燕山余脉,面朝大凌河川。地形上属于辽西丘陵山区,燕山山脉延伸于此,发源、流经县境的河流有多条。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于2000年8—10月,对东大杖子墓地进行了科学发掘,发掘区位于墓地中南部及西南部,共发掘墓葬15座(包括2001年6—8月第二次发掘的两座墓)。出土了148件(套)器物,主要是铜器,其次是陶器,另有少量玉石器等。2001年10—11月第三次发掘12座墓,出土遗物种类丰富,数量繁多,保存状况相对较好,有陶器、铜器、玉器、石器等。2002年9—11月对建昌县东大杖子墓地进行了第四次发掘,发掘区位于东大杖子墓地的东部及北部,发掘13座墓葬,出土铜器数量较多,器类丰富,保存较好。2003年10—11月,进行了第五次发掘,清理墓葬5座,其中M45出土遗物较多。2011年8—10月,对东大杖子墓地进行了第六次发掘,发掘一座墓葬M40,M40是整个墓地目前发掘规模最大、出土遗物最多的一座墓葬,位于东大杖子墓地的中部。2012年又对东大杖子墓地进行了发掘,发掘一座墓葬M47,也位于东大杖子墓地的中部。

为了获得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古人类利用木材的特点,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振海、徐韶钢的帮助下,在2000年发掘的M4、M5、M7、M11,2002年发掘的M32,2003年发掘的M45,2011年发掘的M40和2012年发掘的M47的棺椁上和出土的工具、兵器构件上共取到45件木材样品(表一),用于进行木材鉴定。 

500

一、研究方法

用线锯将小木块修成0.5厘米×0.5厘米×0.5厘米左右的正方体,放到酒精甘油1∶1的溶液中软化,然后用刀片将小木块修成更小的方块,放到LEICACM3050S冷冻切片机切片室中冷冻处理,用切片机切厚度为15~20微米的横向、径向、弦向三个方向的切片,再用1%的番红溶液染色,染色的切片依次用35%、50%、75%、90%、100%酒精,再经1/2酒精和1/2二甲苯的混合溶液、纯二甲苯脱水、透明处理后,把木片取出放在载玻片上,用阿拉伯树胶封藏剂封固,制成永久光学切片。在LEICADM2050生物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根据《中国木材志》、《中国主要木材构造》等主要工具书对树种木材特征的描述和现代木材的构造特征进行树种的鉴定。

将腐朽木材在马弗炉中炭化,通过肉眼或体视显微镜确定木炭的横切面,垂直木纹方向用力地掰出一个平整、新鲜的横切面,然后用双面刀片切出径切面和弦切面,获得木炭的横、径、弦三个切面后,先在具有反射光源、明暗场、物镜放大倍数为5倍、10倍、20倍、50倍的NikonLV150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并同时记录观察到的木材构造特征,根据上面工具书对树种木材特征的描述和现代木材的构造特征进行树种的鉴定。主要观察如下构造特征:木材横切面上年轮的缓急变化,管孔的大小、形状、数量及其排列的形式,木射线的宽度和数量,薄壁组织的清晰度和配列型式,侵填体,树脂道或树胶道的有无;弦切面上木射线的高度、宽度、木射线的叠生,树脂道或树胶道的有无;径切面上导管或管胞壁上纹孔列数、排列方式,射线组织形态,木射线与导管或管胞交叉场纹孔,螺纹加厚等特征,然后将木炭样本粘贴在粘有导电胶带的铝质样品台上,样品表面镀金,在Quanta650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拍照。

二、研究结果

对取到的45件木材样品进行观察和鉴定,有6个种属(表一),分别属于侧柏属(Platycladus
sp.)、双维管束松亚属硬木松类(Subgen.Diploxylon)、栎属(Quercus sp.)、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槭属(Acer sp.)和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这些树种的木材构造特征如下。

(一)硬木松(Subgen.Diploxylon)

500

从木材横切面上看,早材至晚材急变,生长轮明显,有轴向树脂道,没有轴向薄壁组织(图一)。从径切面上看,早材管胞上有1~2列径壁具缘纹孔,眉条长,且明显;晚材管胞上有1列径壁具缘纹孔;射线薄壁细胞与早材管胞间交叉场纹孔式为窗格型,少数松木型;射线管胞内壁有深锯齿(图二)。从木材弦切面上看,木射线有两种,分别是单列射线和具有横向树脂道的纺锤形射线(图三)。

500

(二)侧柏属(Platycladus sp.)

从木材横切面上看,生长轮明显,早材带占整个生长轮宽度的大部分,晚材带极窄;轴向薄壁组织星散状或弦向带状;木射线极细;没有轴向树脂道(图四)。从径切面上看,早材管胞径壁有1列具缘纹孔,很少成对,眉条明显;晩材管胞有1列径壁具缘纹孔;轴向薄壁细胞端壁节状加厚明显;射线薄壁细胞与早材管胞间交叉场纹孔式为柏木型,1~4个,通常2~3个,多数1~2横列(图五)。从弦切面上看,木射线为单列,偶见2列或成对,多数高2~15个细胞,没有横向树脂道(图六)。

(三)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从木炭横切面上看,生长轮明显,早材至晚材急变,环孔材;早材管孔较大,连续排列成早材带,通常宽1~3列管孔;晚材管孔小,单管孔,稀呈短径列复管孔,宽呈多列管孔;侵填体丰富;有大量的轴向薄壁组织,为聚合状和离管带状,少数呈星散状(图七)。从径切面上看,单穿孔;管间纹孔式互列;射线组织同形,射线-导管间纹孔式为刻痕状及类似管间纹孔式(图八)。从弦切面上看,有宽窄两类木射线,窄木射线通常单列,宽木射线为复合射线,最宽处宽至许多细胞,高至许多细胞(图九)。

500

(四)栎属(Quercus sp.)

500

从木炭横切面上看,生长轮很明显,早材至晚材急变,环孔材;晚材管孔略小,单管孔,少数呈短径列复管孔;早材管孔略大至甚大,连续排列成明显早材带;具有侵填体;轴向有大量的薄壁组织,主要为聚合和离管带状,弦向断续相连,少数呈星散状(图一〇)。从径切面上看,单穿孔;管间纹孔式互列;射线组织同形;射线-导管间纹孔式主为刻痕状(图一一)。从弦切面上看,有窄宽两类木射线,窄木射线单列,宽木射线为复合射线(图一二)。

(五)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从木炭横切面上看,生长轮略明显,散孔材;管孔数略多,通常略小,大小几乎一致,分布不均匀;导管为单管孔及2~4个径列复管孔,偶尔有5个;侵填体量少;轴向薄壁组织量多,有聚翼状、翼状、环管状与环管束状及轮界状(图一三)。从径切面上看,单穿孔,管间纹孔式互列,多角形;射线组织异形Ⅱ型,少数异形Ⅲ型;射线-导管间纹孔式类似管间纹孔式,薄壁细胞没有端壁节状加厚(图一四)。从弦切面上看,木射线局部叠生;单列射线略少,高1~11个细胞或者以上;多列射线宽2~4个细胞,多数高15~30个细胞(图一五)。

500

(六)槭属(Acer sp.)

500

从木炭横切面上看,生长轮略明显,散孔材;导管横切面为单管孔及2~3个径列复管孔,管孔团少,管孔大小略一致,分布略均匀,散生;轴向薄壁组织呈轮界状、环管状及星散状(图一六)。从径切面上看,有明显的螺纹加厚;单穿孔;射线组织同型单列及多列(图一七)。从弦切面上看,单列射线较少,多列射线通常宽2~4个细胞(图一八)。

从鉴定结果看,葬具用材选用了树体高大、木材耐腐的柏木和松木两种针叶树材,而工具和兵器构件的木材,除2003M45-19斧銎内木材为松木外,都用了阔叶树材。

三、讨论

(一)葬具用材特点

1.葬具的用材

墓群的葬具用了柏木和松木两种木材。用松、柏木制作棺椁很早就有记载。如程颢和程颐著的《二程遗书》载:“葬埋所虑者,水与虫耳。”“故思木之不坏者,得柏心为久。后又见松脂锢之,又益久,故用松脂涂棺。”姚思廉的《陈书》载:“须松板薄棺,才可周身,土周于棺而已。”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吾当松棺二寸……衬土而下,平地无坟。”而且,考古发现也表明,松柏常被用来制作棺椁。如湖南长沙咸家湖西汉曹墓外椁、内椁,江苏高邮神居山二号墓中椁,山东栖霞县占疃乡杏家庄战国墓棺盖板、东西南北壁板,甘肃省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棺木,陕西秦公一号大墓主椁,陕西西安北郊汉代积沙墓椁均为柏木。大葆台汉墓铺地板、垫木、棺床、墓壁板、外回廊隔板、内回廊隔板、内回廊盖板、墓顶方木、墓顶原木,河北磁县湾漳墓的椁木,皇明宗室汧阳端懿王朱公鏳墓的棺椁,西夏陵区101号陪葬墓的棺,赫章可乐遗址墓葬棺木均为松木。古代人类之所以选择松、柏做葬具,是因为柏木坚硬、耐腐、防虫、有香气;松木高大、耐腐。由此说明,墓群葬具用材是有选择的。

2.不同形制的墓、棺的用材不同

M4、M5和M7为封石墓,个体较大的河卵石作为封石,封石层一般厚约0.5米,位于圹内木椁之上。如M5,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墓口长4.25、宽2.5~2.65米,墓底长2.89、宽1.66米,墓深1.47~1.52米,墓的方向为288°。根据朽木痕迹判断,葬具长2.28、宽0.74~0.78、高0.5米,椁板厚约0.08米。随葬器物均从椁内出土,共出土了25件铜、陶、玉石器。经鉴定,封石墓M4、M5和M7的棺用的都是松木。

M40为大型土坑竖穴木椁墓,“凸”字形,墓圹长9、宽8、深4.5米,西部有宽3.2~3.6米的斜坡墓道。椁顶及四层台面抹膏泥,四角尤厚,以利封护。二椁一棺,木方制成,榫卯结构。外椁长5、宽2.7、高1.45~2.2米;内椁长3.2、宽1.6、高1.3米,棺呈梯形,南北长2、宽0.8~1.04、高0.4米。随葬玛瑙环1,铜环首刀1、带钩2,绿松石珠6枚。内、外椁间随葬鼎、豆、壶、簋等仿铜彩绘陶礼器67件。外椁底板四周放置精美的滑石镂孔饰件及陶串珠等。四角立柱有马、牛、羊、猪、狗共74个头骨个体。它是整个墓地目前发掘规模最大、出土遗物最多的一座墓葬。墓葬形制特殊,棺椁结构复杂,尤其是成套的彩绘陶礼器以及大量的石饰件,都显示出墓主人特殊而显赫的身份与地位。该墓棺用的是柏木。

M47也是规模比较大的土坑木椁墓。墓圹开口平面呈圆角长方形,无墓道,方向为81°,东西长6.9、南北宽4.8、深2.8米。圹口北、东、南三面边缘各有两个长宽约0.4~0.6米,深度约0.3米的柱槽。二椁一棺,腐烂较为严重,部分木材仅仅剩下炭痕灰迹。外椁建于墓室中部略偏南,平面长方形。外椁盖由木枋南北方向铺就,可辨识大致分为6个部分。四壁均由厚木枋搭建,东西壁为6块,南北壁为5块,搭建方式不可辨识。椁底垫木共8根,目前仅仅残余部分木质。外椁与墓圹之间为填土,形成熟土二层台。外椁东西长3.9、南北宽2、高1.7米。在内椁和外椁之间发现大量随葬品。内椁建于外椁中间靠南部位,椁盖由6块木板东西向铺就,四壁由2块木板搭建,四角有出头,且四角有立柱,立柱略微埋入地下。椁底结构不可辨识,仅在此位置发现少量腐烂后剩余木质,不可断定是椁底抑或是棺底。内椁东西长2.32、南北宽1.1、高0.96米。棺位于内椁中部偏北,长方形,木质,形如木箱,腐朽严重,四壁各由2块木板拼合,棺盖由3块木板拼合而成,棺底仅见1块木板,且略短于棺长,由于腐朽严重,组合方式不明。棺东西长1.88、南北宽0.68,高0.46米;棺内人骨严重腐朽,仅剩下少量牙冠散落于棺东堵头附近的淤泥中,牙冠附近出土破碎红色玛瑙环1件,棺中部出土青绿色龙形玉佩1件。M47的棺同M40的棺一样,用的也是侧柏属木材。

M40和M47是规模较大的土坑木椁墓,而且葬具都是一棺二椁。关于棺椁制度,文献多有记载,如《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郑玄注:“尚深邃也。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荀子·礼论篇》:“天子棺椁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庄子·杂篇·天下》:“天下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棺椁制度形成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有僭越。根据棺椁制度,无论如何,一棺二椁也显示墓主人地位较高。而M4、M5和M7是规模较小的封石墓,墓主人地位相对较低。东大杖子墓葬群棺的用材不同,或许与墓主人的等级有关。

此外,M40和M47是土坑木椁墓,出土的礼器主要以典型的燕式仿铜陶礼器为主,与M4、M5和M7封石墓墓葬文化内涵有明显区别,也可能墓主人分属不同人群。不同人群利用木材的行为方式、伦理观念、思想感情以及深层次的民族心理、宗教等可能不同,所以他们的墓葬形制、葬具和棺的选材也可能不同。

3.同一葬具不同部位的用材

M40和M47的墓主人属于同一类群的人,葬具都是一棺二椁,棺椁用材也是基本相同的。M47棺底板、各方向的侧板、棺盖板及内椁盖板用的是侧柏属木材,而外椁壁板、底板、盖板及内椁壁板用的是松木。M40的棺盖板12号、棺盖板南1号和棺底板用的是侧柏属木材,而内椁用的是松木。

为何只有棺用侧柏属木材,而椁用松木,这是值得思考的。其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墓主人认为柏为贵,用作棺,松次之,用作椁;可能的原因之二是受先秦旧制的影响,如《礼记》有记载,君主的椁用松木,大夫的椁用柏木,士的椁用杂木。《礼记要义》孔疏云:“柏椁者,谓为椁用柏也。天子柏,诸侯松。”虽然文献记载有些不同,但也反应出在用材上还是有等级之分的,所以,M40和M47的棺和椁用了不同的木材。至于M47的内椁盖板为何为柏木,可能是取材时的混淆或另有原因。很遗憾,没有采集到M40的内椁盖板,不然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二)工具、兵器部件的木质用材

共鉴定了11个工具、兵器部件,其中10个为阔叶树,1个为针叶树,栎属占的百分比最高,约为55%,其次为青檀,约为27%,槭树与松属占的比例最少,均约为9%。6个栎属中有5个蒙古栎,1个栎属的某个种。

栎属木材强度大,富于弹性,耐冲击,很耐腐,硬度高,耐磨,常用于兵器、工具的柄。如新泰周家庄战国早期、春秋晚期出土矛銎内木材、殳头和殳镦内木材为麻栎,新蔡葛陵楚墓的戈柲也为麻栎。东大杖子墓葬群M11和M32出土的戈杆、斧銎和凿銎内残存的木柄为栎木,其木材性质适合工具和兵器刺、劈、钩、斫、挑、砸等使用功能。

硬木松木材纹理直,含有丰富松脂,保持长久,坚硬,强度较大,可用做建筑、桥梁、矿柱、枕木、电杆等,墓葬群2003M45-19出土的斧銎内木材为硬木松,其木材性质适合斧头的砍、劈等功能。

槭木结构细致,均匀,摩擦面光滑,尺寸性稳定,耐震动,是工具、建筑等的优良用材,还是制作高级乐器和工艺品的特殊用材,如笔者对商代晚期的孝民屯遗址出土的疑似木器进行鉴定,为槭属木材。槭木有轻软和重硬两种,墓葬群M45-34出土的凿銎内木材可能为硬槭木,其木材性质适合凿挖槽和穿孔的功能。

青檀材质优良。木材坚硬、均匀细致、韧性强、耐磨损、富于弹性、耐冲击,适合制作家具、器具、农具,作为建筑、车辆、桥梁、造船等用材。如湖北九连墩楚墓M1∶790铜戈杆、M1∶99铜柲杆、M1∶667铜戟杆和M2∶335铜戈杆、M2∶334铜柲杆为青檀。东大杖子墓葬群2000M11-23勺柄内,2002M32∶22-1和2002M32∶22-2镞銎内木材为青檀,其木材性质适合勺柄和镞的韧性强、富于弹性等使用功能。

四、结语

通过对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群出土木材的鉴定与分析,获得了古代人类利用木材的信息。葬具用材选用了树体高大、木材耐腐的柏木和松木两种木材,而工具和兵器构件的木材,除2003M45-19斧銎内木材为松木外,都用了阔叶树材。墓主人不同,墓葬形制不同,葬具用材也不同。M4、M5和M7为封石墓,棺用的是松木;M47和M40为土坑木椁墓,棺的用材为柏木。同一葬具不同部位的用材不同。M47是规模比较大的土坑木椁墓,棺和内椁盖板用的是侧柏属木材,而外椁壁板、底板、盖板及内椁壁板用的是松木;M40是规模最大、棺椁结构最复杂的土坑木椁墓,同M47一样,棺用的是侧柏属木材,而内椁用的是松木。工具、兵器构件的木材除一个样品为松木外,其余用了材质优良的蒙古栎、栎属、青檀和槭属四种木材,这些木材的性质适合用于工具、兵器的柄。东大杖子墓地墓中出土木材研究表明,东大杖子居民是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木材,这些木材的利用,具有材尽其用的特点。不同形制的棺椁,同一形制不同部位用材的研究为墓主人族属、地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大项目(12ZD1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83)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项目资助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