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分合——中华文明极简史(5)

历史说完,我要讲讲我们中华民族家国一体的情怀是怎样从春秋时代开始养成的。

从齐桓公得管仲起,要想称霸,首要的是得人,这点诸侯都是认同的,所以给人才开绿灯、提高待遇,自然就顺理成章了。换句话说,因为需要招揽人才,机会国君给你了。

自晋献公起,晋国重用非公族卿士,和楚国从头到尾以公族治国,正好是两个极端。所以我选中的主角,自然是晋国卿士,成功由家到国的赵氏,对赵氏家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史记》中的《赵世家》看一下。

说到赵世家,先插入一个个人观点,那就是中华文明为什么没有种族主义。

接下来,继续讲赵世家,赵成子和赵宣子堪称人臣典范,辅佐晋国文、襄、灵、成四代主君,期间保持了晋国的盟主地位。对于这父子二人的评价,我最喜欢的是“狐射姑: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虽然是自己的先祖,不过还是觉得有点担不起,这评价貌似更适合人主。

不过呢,从赵宣子这谥号就可以知道,赵盾是犯过严重错误的,所以没有得到更好的美谥。从后世角度看呢,赵盾弑杀晋灵公这事吧,应该不算大过。但是至少还有三件事,赵盾处理的很有问题,第一个是在晋襄公死后拥立新主的反复,第二个是河曲之战对弟弟赵穿不处罚有违他他的人设,第三个是公权私用,设立公族大夫,培植异母弟,这也为下面的“下宫之难”埋下隐患。总的来说,赵宣子对晋国还是尽心尽力的,也保持着晋国国力蒸蒸日上。

赵宣子卒后不久,晋景公动手收拾卿权,赵氏遭“下宫之难”,损失极为惨痛。赵文子成年后,幸运的遇到了晋悼公,君臣相得,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晋悼公薨,这是对赵文子是最沉重的打击,曾经约定共创大业的壮志难酬,之后在赵文子相晋之后,他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完成了一生最主要的功绩——弭兵之盟。这对中华文明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平静的国际环境,让贤人、圣人得以施展开来,有德行的名臣如天上的星辰熠熠生辉,我很崇尚的季札得以如鱼得水地行走在诸国,成为后世立德的楷模。我有一个奢望,就是现在已经实现财务独立的中国人,对自己的道德要求能够高一些,多思考一下自己的身前身后名。

赵文子为了晋国强盛及平息诸侯争端倾尽了心力,在疲惫不堪和怀念晋悼公中耗尽生命。赵文子卒后,晋国六卿再没有一心为国的人,将晋国社稷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讲到赵文子及“下宫之难”就不得不提“赵氏孤儿”,虽然这只是一个文学作品,但是却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义无反顾、舍生取义、舍己为人、忠人所托这些美好的精神,尤其是浓浓的家国情怀,也是用赵世家来做范本的原因。

赵文子之后的赵景子生平平淡,这之后的两代家主赵简子和赵襄子,这两父子合计在位百年,与晋国诸卿博弈,取得晋阳之战最后的胜利,完成了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时赵国的基业。简子、襄子两父子,勇于革新,大力改革,是在春秋的早期法家代表,改革得到了成效,远比李俚、吴起、商鞅等法家名人更早,故而后世称为“简襄之烈”,烈是指法家改革如火煮油。赵简子制刑鼎,推动郡县制、军功制,对后世的商鞅变法影响巨大。现在考古的成果“侯马之盟”也证明了赵简子为避免赵家分裂,不断通过组织盟誓,加强家族的凝聚力。

赵家的家风从赵成子起很好,当得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直到赵襄子有感于自己得了嫡子伯鲁的家主位有违嫡长子继承制,把家主又传给伯鲁的嫡孙赵浣,赵襄子卒后,他的儿子赵嘉不服,驱赵浣而代之,一年后赵嘉病死,赵家的人认为赵嘉自立不是赵襄子的本意,杀赵嘉的儿子迎回赵浣,是为赵献子。这之后的赵世家的传位开始出现各种混乱,在战国初期,只能跟在魏国后面做小弟,等到赵武灵王复兴,又发生了沙丘之变,不断的内耗让赵国错失了一统天下的机会。赵家的后世子孙宋朝就充分吸取了这些教训,在帝位传承上未给国家带来忧患。

赵世家最大的成功,在于善于用人,待人以诚,赵简子有董安于,赵襄子有张孟谈,更留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富含哲理的成语。尤其在团结人心上,赵世家更是高于对手一筹,孙子《吴问篇》专门论述过这个问题,在三家围晋阳的时候,即便大水淹城,两年而民无叛意,一直坚持到最后的胜利。收买人心的事,大家都没少干,最成功的的莫过于田陈代齐。但是能够做到同甘苦共患难、以国为家的唯有赵世家,这也是后世为什么都相信“赵氏孤儿”确有其事的原因。

500

为了让国家保持强大,单单在选择继承人上,春秋时期的天子、诸侯和家主们就选嫡还是选贤就做了多少尝试!最终引发内耗最少的(争议和内乱)嫡长子继承制被基本确定下来。在战国时期不按这条原则行事的,就已经很少了,所以赵雍更改储位,人还活着就引发内耗,即便有胡服骑射、灭中山国之功绩,谥号仍然是“赵武灵王”。

 

在春秋的后期,第二次弭兵之盟后,国与国之间的战乱极大的减少,社会基本平静。各国都涌现出很多思想家,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春秋时期,大多是偏向于追求于和平的理想主义思想;到了战国,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偏向实用主义、追求实现统一的法家、纵横家占据了上风。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