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音频“下半场”的决胜点:生态

文 | 韦航

2019年12月的一天,在北京东五环的一个配音表演培训机构里,来了一位名叫新学生暮玖。

 

暮玖是一名90后文字编辑。在这份普通的全职工作之外,在喜马拉雅,她是月收入超过10万的玄幻小说配音者。以往,这里培训的大都是即将出道的演员,而以“音频主播”身份参加培训的,她是头一个。在经过进一步专业训练后,她的计划是,成为一名专职电台主播。

 

与暮玖类似,在荔枝FM上,小方专播武侠小说。因为喜爱古龙的小说,他将成套的古龙小说打印,然后通过手机用自己的声音录制。没想到的是,不到半年便时间积累了5万粉丝。随着数百人的社群借由武侠小说崛起,已经有商家找到小方,问他愿不愿意“带货”了。

 

职业化的背后,是移动音频平台的崛起的事实。移动音频,改变了广播收音等传统音频信息被动的输出与接收的交互模式,同时增强了主播与听众,听众与听众之间实时的交流和互动,为人们的休闲娱乐和社交提供了新的模式。

 

500

这种模式似乎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关注,1月17日,国内第二大UCG音频社区荔枝(原荔枝FM)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首次公开募股发行价为11美元。荔枝上线于2013年,以音频电台起家,是一个集录制、编辑、存储和收听于一体的网络电台。

 

在中国移动音频市场,喜马拉雅、荔枝、蜻蜓FM位列行业前三。值得一提的是,荔枝早早踩上了时下大热的“直播风口”,但经营上的持续亏损让2018年初的5000万美元融资即将消耗殆尽。

 

两年来,荔枝没有实现再次融资。2019年以来,随着直播行业的监管也在加强,用户新的消费意识正在改变行业格局。

那么,“将天赋带到美国”的荔枝,是否会给移动音频平台会带来一丝曙光?中国移动音频的巨头们,谁又能领跑行业?

01

“耳朵经济”正在崛起

 

2016年,堪称是视频直播的元年。那一年,用户们惊奇地发现,在APP商店里,与直播相关的软件竟然已经超过3000个。4G改变了移动社交的方式,“大饱眼福”成为了充斥在年轻人休闲时光的热门话题。仅仅2016年上半年,中国就有3.2亿网民观看过直播,或者是短视频。

 

但是悄然发展、快速成熟的,却是另一片市场。相比于形形色色的“眼球经济”所带来的感官疲劳,用户对内容的需求场景日趋多样化,视频的局限也随之体现。发源于视频直播行业“百团大战”的移动音频行业,在无声中快速成长,迎来了发展机遇。

 

500

对时间的“组织”与有机利用,是人们生活充实感、幸福感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移动音频用户规模正在迅速攀升。根据艾媒咨询给出的一项数据,2018年在线音频用户规模突破4亿,增速达22.1%,相较于移动视频及移动阅读行业,呈现较快增速。超六成受访用户表示愿意付费成为在线音频平台会员,约三成用户表示不确定。在线音频会员付费前景可观。

 

与此同时,“直播”这一形式,在移动音频产业悄然崛起。借诸“音频直播+X”的模式,越来越多的产业得以嫁接进入,如:电商、旅游、教育,知识付费等。得益于知识付费的爆发,大量依托音频媒介的知识付费类课程和节目纷纷涌现。语音的碎片化属性,使其成为知识经济的可靠载体。

 

喜马拉雅就是其中典型。2016年,嗅到风向的转变,喜马拉雅邀请马东,吴晓波等一众KOL入驻,上线200个付费课程。2019年喜马拉雅在“123狂欢节”期间,付费内容超过200万条,超去年同期45%,新增付费用户25%。

 

因为更容易融入不同场景,音频直播,实际上产生了更强的用户粘性。以喜马拉雅为例,近8成用户每周至少收听4天音频直播内容,70%用户每日收听时长超过30分钟。这同时也意味着,音频直播实际上产生了更广阔的用户图谱。

一个调查是,移动音频软件在什么时间下被打卡次数最多?大部分人表示是睡前、是通勤时间,或者说开车时。这与音频的一大属性有关——它能够提高了生活的密度,感官的效率。

 

武侠、曲艺、创业故事、甚至是“儿童绘本”,这些过去我们认为很小众的“长尾市场”,正以崛起之态,释放商业红利。移动音频经过长期的发展,相较于其他泛娱乐行业不具备的优势正逐步体现。一项预测是,2020年,在线音频行业用户规模将高达5.42亿。“耳朵经济”正在强势崛起。

 

庞大的用户粘性、宽广的用户图谱,揭示了这片市场的广阔前景,也在无形中对各大平台的内容底蕴做出了考验——谁将成为最有竞争力的一位?

 

02

移动音频行业的分水岭

 

从数据上看,移动音频行业的实际竞争格局,可以用“一超两强”概括。

 

据易观数据,截至2019年6月,喜马拉雅以9038万人的月活数领跑音频行业,蜻蜓FM的月活数只有1833万人,荔枝FM更是只有1191万人。同时,在易观数据一月音频直播APP使用率排名中,喜马拉雅以55%产品使用率远超同业,头部主播资源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蜻蜓和荔枝相比之下,只有24%和18%。

 

500

值得注意的是,喜马拉雅、荔枝、蜻蜓FM三大平台在音频界享有绝对优势,已经与行业同类平台:懒人听书、凤凰FM、企鹅FM、酷我听书拉开较大差距。后四者活跃用户之和,尚不足排名第三的蜻蜓FM一家平台的活跃用户。

 

网络音频行业已经将近发展了7年。内容同质、版权问题和时段的挤压,是各类“FM”共同面对的问题。野蛮生长的UGC模式,虽然增加了内容的丰富度,但极易成为版权问题的温床——这正是蜻蜓与荔枝所面对的一大问题。中国网络音频市场化图谱,也从“各扫门前雪”,变成一种更具竞争性的关系。

 

 “一超两强”,也分别以不同的逻辑成长起来。

 

刚刚上市的荔枝,主攻以虚拟社交获取内容。即所谓UGC模式。其平台上的音频内容由普通用户自行制作和上传,有点像YouTube。值得一提的是,在最近的新闻采访里,“从群众中来”这么多年了仍然是荔枝FM的姿态,这透露出荔枝对PGC的鄙夷。

 

500

为强化UGC路线,荔枝甚至去除播客概念,并将品牌中的“FM”去掉。但是,在颇具理想主义的定位背后,2018年荔枝的净收入主要来自于虚拟品销售,单一的营收方式,是它的商业化难题。

 

从时间上看,2011年上线的蜻蜓FM是出发最早、崛起最早的企业。它走的是传统节目广播化的路线,把广播这种传统媒体转移到手机上。一开始,蜻蜓以这种方式确实收获的大量的用户,但是某种意义上,这种“战略转移”有着明显的从2G转向3G时代的痕迹——它提供的是一种技术,而非内容或者品牌主体的价值。

 

直到2014年,蜻蜓才有意识地加入有声读物、UGC内容——落后于另外两家公司。这导致蜻蜓在今天也未能完全扭转用户心智。2015年,蜻蜓FM和喜马拉雅用户先后破2亿,蜻蜓因为组织内部问题和行业洞察的失误,被喜马拉雅超越。2018年,荔枝凭借直播突围,也超过了蜻蜓FM。

 

至此,荔枝面前的对手,只剩下老大,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的崛起极为快速,也许这源于思路清晰: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生产内容,有的人想看直播、有的人只是想安安静静地听一段节目。自2014年移动端上线,喜马拉雅就注意到“PGC+UGC+版权作品”的复合式的重要性——避开了“木桶效应”,某种程度上,也就越过了增长瓶颈。

500

 

在移动音频收获人口红利的时代,这种布局让喜马拉雅拥有了更为全面的用户光谱。据2019下半年的一组数据,喜马拉雅在线活跃用户,从7年前的30分钟到现在每天170分钟,将近3个小时,是三家企业中最高的。目前估值过百亿,在音频市场领先的喜马拉雅,已实现了从有声书到音频直播可以无缝衔接,形成了内在的闭环。

 

定位精准、路径清晰、更好的用户心智的挖掘……也许,我们可以用这些词来解释喜马拉雅估值百亿的原因。但音频老大的决胜之道,绝不仅仅是“小而美”而已。

 

03

 冲出FM时代:如何构建音频价值网络?

 

一定程度上,移动电台也好、音频直播也好,经过多年的发展,创造许许多多堪称经典的案例,在单一产品上已经做出了“一头顶破天”的精品。

 

“超级大单品”有了,下一步怎么办?这是众多行业面对的发展拐点。

 

移动音频亦然。纵看过去,几大行业竞争者比的规模、版权,甚至是比谁更能烧钱。某种意义上,类似于消费品行业的“价格战”,这是一种低质量的竞争。谁能快速搭建起一整套集培养、孵化、商业化的体系,谁就会占得先手。

如何接点为面,让平台和主播成为共生共发展的经济体,创造出和自己商业版图相关的“价值网络”,做到1+1>2,1+2>3,是所有入局者该思考的问题。

500

一直以来,移动音频行业曾陷入叫好不叫座的怪圈,喜马拉雅、荔枝、蜻蜓FM三国鏖战已久,尽管行业老二荔枝艰难上市,但很多人眼中,喜马拉雅仍然是一座难以超越的大山。

 

秘密在哪?局中棋眼,大概是“生态”二字。

 

我们不妨从主播的盈利能力去看。在喜马拉雅,主播可以切换不同的“赛道”去实现价值。喜马拉雅的主播牛大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有声书和直播两个领域交叉赋能下,他的年收入达到百万,并登上2019年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

 

类似的,喜马拉雅平台上有一位悬疑类的主播,名为紫襟。刚毕业不久,通过有声书等业务,他的月收入已超过六十万。

 

相比之下,荔枝给主播的“土壤”就没有这么肥沃了。数据显示,荔枝净收入主要来自于直播环节中,听众向主播赠送的虚拟礼物。截至2019年9月30日,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高达99.1%。

 

对比两个平台,影响力形成差距的关键点是,有无全类型产品生态建设,有无在不同产品流量互通的过程中,对人设的立体化塑造。

 

喜马拉雅开辟了诸如知识付费、广告、直播、有声书等多元变现方式来反哺主播,目前,平台主播数已突破1000万。2018年起,喜马拉雅推出“万人十亿新声计划”。2019年,通过“万人十亿计划”,主播从喜马拉雅共获得16.34亿现金分成,体现出喜马拉雅惊人的孵化能力。

500

除了付费内容,“带货”的商业逻辑,也被证明在这片土壤同样成立。在2019年喜马拉雅123狂欢节,一位5年喜马拉雅资深主播音频直播开播1小时,专辑销售额突破120万。

 

有人认为,喜马拉雅商业模式快速迭代的背后,是尝试深度地去触碰主播。根据官方信息,平台1000多万主播中,不乏如企业职员、产品经理、车床工人、退伍军人、家庭主妇,甚至是残疾人。通过喜马拉雅内容生态中的主播培训体系,这些有热爱、有梦想的普通人,构成了喜马拉雅的“肌理”。

从这个角度看,移动音频行业的“生态”,也许不仅意味着面面俱到的布局,更意味着平台、参与者和行业的“共生共荣”:前溯创造者,后延变现模式,击穿层层壁垒,实现音频价值的系统性流动和产业的全局性增长。

 

当然,以上只是“生态”价值的冰山一角。“冰山”之上,企业今天的动作、成绩,这是容易捕捉的部分。“冰山”之下,是不为人所易见的积累。今天,喜马拉雅已经用一连串数据证明了它的行业地位;有朝一日进军资本市场,这种地位也许更加难以撼动。

(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