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车了,我撒欢儿了!”

作者 | 张先森

来源 |  视觉志

春节前这一个月内,将有一股巨大的人流在这片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涌动,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大迁徙”。

每年春运,繁忙调度的火车载着思乡心切的旅客跨越万水千山,奔波不止的汽车散落如同毛细血管一般张开的公路版图里,浩浩荡荡的摩托车大军冒着凄风苦雨散入万家灯火……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回到四面八方的家,与亲人短暂的相聚过后,再次踏上返城的旅途,开启同样忙碌的新的一年。

春运,年年岁岁画面似相识,岁岁年年人不同。

500

没有12306的年代

中国人一向有过年团聚的习惯,春节传统已超过4000年。

但直到1980年,“春运”这个词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彼时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口大规模流动,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旅游流,共同汇聚成了春运客流。

整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绿皮火车是最主要的运力工具,也是那些年人们对春运的原始记忆。

那时候,客车还没有空调,铁路也还没有提速,拥挤嘈杂的人群、慢吞吞的绿皮车,是父辈祖辈们出行、返乡的首选。

500

王福春 摄影

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春运的交通运力就已经很紧张。春运出行人次的箭头永远是向上增长,90年代初的那几年,客运全面告急,列车上一个厕所都挤满了人。

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只可能发生在中国的春运,其中的悲欣,在世界上亦实属罕见。

在没有“12306”的年代,人们为了买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甚至提前一天排起长队,彻夜守着候着。

那时候,买票的“长龙”里,互不相识的人们紧挨着,后面人抱着前一个人的腰,以防止有人夹塞插队。

500

图源:南都周刊

那时候,一个个蛇皮袋里装满回家的行囊,一个个装满行李的涂料桶可以拿来当凳子用,也有人当小桌子用。

500

500

那时候,车厢里还没有热水,要上厕所得排很久的队。绿皮车的窗户漏风,被挤在窗边的人受尽冷风吹。

500

挡风被单里的民工(2001年1月21日摄)新华社发

在火车站,人们挤过道、睡走廊,在广场,在候车大厅,在站台,在列车一角,总能看到人们艰难睡觉的身影。

500

图源:搜狐新闻

各种各样的睡姿,共同组成了春运的众生相。

500

无论回家的车票多贵多难抢,漂泊的人儿一旦踏上归途,尽管是站票,被挤在夹缝处,连个站的地儿都没有,尽管满车都是刺鼻气味混杂着泡面的味道,依然风雨无阻。

500

有人说,如果你还不了解人间疾苦,那么就去赶一次春运吧。

在春运的路上,你能看见人生和社会百态,有人丢了身份证,有人落了行李,有人遭遇扒手,有人买不到票而心急败坏,有人误了点而抱头痛哭……

500

带俩孩子回家的魏女士被自称客运师傅的男子骗走1500元后痛哭

春运的每一天,都记录着这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

500

全国春运看广东

“全国春运看广东,广东春运看广州”,坊间流传的说法说明了广州春运的“主力军”地位。

80年代后,珠三角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 ”,到了广东,“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500

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使珠三角地区成为中国人口最密集也是流动性最大的地方。每年春节临近,农民工便成了春运的主力军。

1991年春节刚过,南下的务工人员如潮水般涌入广州站,女厕因此“爆棚”。为了上趟厕所排队个把小时是常事,排到最前面的女孩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容。

500

图源:南都周刊

9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但成长的过程也伴随着阵痛。

交通运力在巨大的人口流动面前显得脆弱不堪,尽管火车不断提速,公路变得四通八达,随着人流的暴增,运力仍不断告急。

那是1998年春运,客流的急剧增长让广州火车站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当时湖南闹雪灾,境内铁路系统因冰冻而全面瘫痪,贯穿南北的京广线因此断裂。要知道,这是南下务工大潮的必经路线,二十多万返乡大军就这样滞留在火车站。

500

滞留的人们如同战败后被围困在城门内的残余队伍,一片兵荒马乱中,有人试图挤入候车大厅,而大厅的尽头却是望不到列车驶入的站台。

执勤民警用身体筑成人墙,对人群进行分割,以免发生更混乱的情况。与此同时,20部列车支援广州,这些列车不分车次,只论方向上车,无论如何,北上意味着离家更近了。

尽管后来广州火车站进行了改造和扩建,仍无法满足连年增长的春运客流需求。

十年之后的2008年春运,突如其来的“南方雪灾”引发了持续11天的停电,也使得几十万旅客滞留广州火车站,他们攥着已经失效的车票,不知所措地冲击着护栏。

500

混乱中武警只好喊话:“回家重要还是命重要?”

没想到人群中传来一句:“我死也要回家!”

《南方周末》后来对此进行了长篇纪实报道,标题就叫《受一切的罪都为了回家》。

家许巍 - 爱如少年500

500

广州火车站曾是中国数代务工人员的中转站,他们背井离乡,用血汗浇灌了城市的基座。

同时,它也见证了中国铁路王国突飞猛进的黄金时代。每一次运力告急和危机暴发,也伴随着硬件和技术的升级和改造。

春运40天内近30亿人次的流动量,考验着中国,也在改变着中国。

500

千里故乡一日还

春运本身,或许就是铁路给这个时代留下的烙印。

2008年的雪灾引发了运力危机,实际上那一年的春运也是另一个拐点,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投入研发。

半年后,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水平的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随后一系列高速铁路也相继建成通车。

500


不得不说,中国高铁是一个奇迹。

至今,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营业里程总和,且票价最低。和谐号、复兴号……中国高铁跑出中国速度,越来越多的人实现“千里故乡一日还”。

就连外媒都说:春运足以瘫痪任何国家的基建,但中国毕竟是中国。

500

硬件升级的过程,同样也伴随着“软件”上的阵痛。

每年春运还没开始,全国人民共同主演的《春运抢票大战》已经拉开序幕。火车票“一票难求”,飞机票价大涨,回家之路茫茫。

没有“12306”的年代,大家熬夜排队;后来网络订购取代了排队,却苦于抢不到票。

早期的12306,服务器“日常”崩溃,车次信息和购票无法刷出,春运抢票时甚至无法登陆,网页上大大的“404”。

还记得2013年的春运吗,当时一款购票插件的出现,让铁道部再次面对尴尬。长达数十年“一票难求”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程序员们看不下去了,选择抄起家伙决定自己试一试。

500

网友调侃12306验证码

此后数年里,官方在购票渠道、价格杠杆、打击黄牛等多个战场奋战,却一次次铩羽而归。

而12306的用户们呢,登录账户、余票查询、提交订单都要玩一把类似“连连看”的找图“小游戏”,好不容易抢到票要下单了,说不定系统又崩了。

那些年春运,为了抢票我们可以有多拼?

定闹钟,不停刷界面,号召朋友圈帮忙加速,加价排队等着捡漏……什么办法都试过了,甚至做梦都在抢票,醒来想家想到哭。

500

直到今天,春运抢票依然是一个“钱”也不一定能解决的问题。虽然铁路、公路、航空都在快马加鞭地追赶,但在增长更加迅猛的出行人数面前,有时候只能仰天长叹,无可奈何。

只能说,中国人春节回家的情结已经深入灵魂,而火车何时才能开往最美的“春天”,人们还在期盼。

500

不知觉他乡变故乡

其实回家的方式又何止是火车呢。

春运期间运送人次最多的出行通道,不是铁路,也不是航空,而是中国分布最为广泛、通达能力最强的公路。

中国的公路系统,连接了五湖四海的各个角落,总长度足以环绕地球赤道100多圈。各类公路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多的人自驾返乡。

喜悦许巍 - 此时此刻500

500

陈益科 摄影

在春运的公路途中,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摩托车大军。

在珠三角地区打拼的人,他们厌倦了排队和抢票,也厌倦了一次次转车换乘坐,更多人是因为能够省上千元的路费,而选择了骑摩托车返乡。

500

于是,一辆辆摩托车密密麻麻,千里走单骑,冒着冷风像迁徙的候鸟一样一路向北,最后散入万家灯火中。

每一个春运路上的骑手,都有不同的故事,各自的家庭,都在各自的生活里匍匐前行。相同的是,路的尽头总有同样的牵挂。

500

2019年初,一部《啥是佩奇》火爆网络,大家都被其中的亲情打动,我却看到了另一面:儿女不能回家,爷爷带着礼物进城过节。

这个细节,其实也寓意着如今春运回家的另一种景象:反向春运。

以前都是城里往乡下去,现在是乡下往城里走。

500

四十年波澜壮阔,伴随着快速演变的城镇化,让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最终定居为城里人。

随着乡镇的发展,年味渐薄,很多人失去了回乡过年的共识基础,“反向春运”反而成为了一股潮流。

异乡人李健 - 想念你500

李健写过一首《异乡人》:不知不觉把他乡当做了故乡,只是偶尔难过时不经意遥望远方。

或许在未来有一天“春运”会成为逐渐消失的集体记忆,但中国人的“家文化”不会变,过年团聚的期盼也不会变。

500

四十年旧貌换新颜

从1980到2020,从1亿到30亿,春运规模扩大了30倍。

一路四十年,不知不觉间就走了上百遍,而回家的路也一年年悄然发生改变。

几十年前,绿皮火车几乎是唯一的远行工具,简陋的站台上,乘客们争先恐后攀爬车窗,或挤在密不透风的车厢里,或横七竖八地躺在过道上……

500

王福春 摄影

音乐人周云蓬仍记得在蜗牛般的绿皮车上吃过的苦头。他大学毕业时,从北京去云南流浪,全程需要50多个小时,他坚持到一半就崩溃了,只好蜷缩在过道上,任凭餐车和上厕所的人踩着他的长发。

进入新世纪,一次次的提速也意味着绿皮车淡出人们的视野,直到如今已成“古董”,“哐当哐当”的声响被埋藏在记忆深处。

500

以前,返乡的农民工大包小包,一桶泡面就是一天;如今,南下打工的年轻人返乡时变得洋气起来,涂料桶和编织袋变少了,人人拖着精致的拉杆箱。

500

以前,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们绿皮车上打牌聊天,有钱人扛着天线电视机在车上解闷;如今,认识或不认识的都各自低头玩手机,就连孩子都人手一台iPad了。

500

500


以前,回家路上就怕贼惦记,大家费尽心思把辛苦一年挣的血汗钱藏在鞋底、内衣、箱底……如今,还有谁出门带那么多现金么。

500

2003年春运,一对夫妻在火车站被偷走了钱和车票后拥抱哭泣

500

以前,旅客辛苦地抱着被子拎着马扎熬夜排队;如今,网络购票系统不断升级,自主选座、微信支付、刷脸进站、接续换乘、网络订餐……科技范更浓了,旅途更顺了。

500

返乡的航班也越来越多,地理距离没有变,家却更“近”了;私家车飞入寻常百姓家,自驾返乡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春运摩托车服务点也越来越多,不仅有警车沿途为他们开道,还设立了专门的长途摩托车休息站供应热茶水,摩托春运路的人情味更浓了。

500

图源:南都周刊

时代变化的每一个细节,似乎都能在春运的路上看到、感受到。这样的感受,或许比任何一项宏观的数据统计都来得直观、深刻。

这些变迁让许多影像逐渐成为历史,成为春运路上的记忆。但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中国人近乡情怯的兴奋与喜悦。

快乐老家陈明 - 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500

500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2008年春运时官方曾表态:

到2020年春运紧张状况将不复存在,届时发达完善的铁路网全面建成,加上其他交通行业的同步发展,春运旅客都可以像平时一样顺利回家过年。

所有人都盼望着12年后这一切都能够实现。如今时间来到2020,我不敢说我们已经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但起码这个时代就像回家的列车,总在不断向前。

春运四十年,路在变,人也在变,不变的是对“家”的信仰,每个异乡打拼的游子,每年三百六十天的分离和心酸,都能在一家人团聚时被温暖收藏。

每年的归家路就像朝圣,即便从火车转汽车,再转三轮车甚至黑车,因为有回家这个信念,无论多疲惫,梦总是美好的。

500

漂泊的你,是否已经踏上归家的旅程?

中国人不管在外边混的怎么样,也要回家过年,回家为了团聚也为了疗伤,就算这一年被欠薪被客户虐被房贷绑架,一切不如意总在回到家的那一刻烟消云散。

当我们终于买上车票,大包小包赶上车那一刻,才是真的撒欢儿了!

那是一种安心和踏实。

千言万语,或许还不如这一句俗话来得通透: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点击「视觉志」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