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验在缅甸农村开辟减贫幸福路

来源:央视新闻  2020-1-17

视频报道

http://news.cctv.com/2020/01/17/ARTIi5Qv5CrpyazeIDrA8xfm200117.shtml

央视网消息:缅甸是习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访。今年又恰逢中缅建交70周年。说到中缅友谊,近年来,缅甸十分重视学习中国在减贫领域的成功经验。中缅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如何在缅甸农村开辟一条减贫幸福路?

500

在距离缅甸首都内比都市区60多公里的埃羌达村,平整的水泥路贯穿村庄,太阳能路灯整齐地伫立在道路两旁,社区发展中心崭新宽敞。如果时光倒流回两年前,这里的村民完全想象不到如今的这番景象。

缅甸埃羌达村村民 吴冒威:自从搬到这个村,我们一直用院子里面的井水,现在通过中缅减贫示范合作项目,从水库引来的自来水干净卫生,也用水管直接接到家里,什么时候想用水,开一下水龙头就可以,所以村民都很开心。

从饮水到用电,从新建的卫生室到全新的学校,基础设施的改善让埃羌达村在减贫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在埃羌达基础中学,宽敞明亮的新教室、朗朗的读书声展现着这个村子的活力与希望。

500

中缅减贫示范合作项目 因地制宜助减贫

原来的埃羌达村是一个由周边10个村庄搬迁组成的移民村,有四百多户两千多位村民。由于地少人多,村民们大多没有耕地,村里的贫困户占全村户数的三分之二。来自中国的专家经过全面实地考察之后,带动村民们因地制宜开展庭院经济,利用农户房前屋后的空余地块空间,种植有机蔬菜水果来改善生活、增加经济收入。今年72岁的村民吴齐昂,刚开始庭院种植3个月就已经感受到了可喜的变化。

今年47岁的杜钦迪达吞在2019年有机会考察中国农村的发展,回来后她经常和村民们讲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缅甸埃羌达村村民 杜钦迪达吞: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经验,并把在中国了解到的种植、养殖方面等的成功经验在村里分享。

缅甸农业 畜牧和灌溉部农村发展司司长 吴康佐:缅甸农村事务的负责人有机会到中国学习,中方的工作人员也深入到缅甸的农村去工作,我们将中缅减贫示范合作项目作为范本,取得成功后我们会将这个范本推广到缅甸全国。

……………………相关新闻……………………

        新华社仰光1月15日电 通讯:我的家乡成了形象示范村——中国经验助力缅甸减贫

        新华社记者杨静 车宏亮 张东强

        “不到长城非好汉。”当47岁的钦蒂达吞在北京登上长城的那一刻,她似乎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人就是要战胜各种困难”。

  钦蒂达吞是缅甸内比都市达贡镇埃羌达村村民,1998年定居于此。她说,此前受经济条件制约,当地村民大多住在木板房或竹编房里,村里缺乏农业灌溉设施,就连饮用水都要靠手动泵从地下抽取。

  “因为水的问题,很多人的健康受到影响。”村民貌韦说,自搬迁到村里后,知道水质很差,但没有其他水源,大家都只能饮用地下水。

  2017年11月,中缅双方签署了中国援助缅甸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实施协议。中方希望通过在缅甸推广中国“精准扶贫”经验,助力改善缅甸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提高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2018年1月,作为这一项目实施单位的云南省国际扶贫与发展中心派出多名专家赴埃羌达村和莱韦镇敏彬村,帮助改善当地村民交通、饮水、教育、卫生等情况。

  同年底,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埃羌达村从3公里外的水库引水进村,建设水塔、蓄水池并安装饮用水入户设施。

  “我们喝上了安全饮用水,再也不用担心水质问题。”钦蒂达吞笑着说,家门口以前下雨天就没法走的泥路,如今已铺成了水泥路,卫生院也建在她家对面,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

500

  减贫示范合作项目中方专家组组长许雯莉说,项目旨在通过中方减贫经验,因地制宜,因贫施策,以当地发展需求为导向,实施精准帮扶,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多样化贫困农户的收入途径。

  改善教育条件是减贫示范合作项目内容之一。“上厕所不方便,学校后面有很多垃圾。”这是埃羌达示范村中学学生泰明伦对学校旧校舍的评价,项目实施后,他和同学告别了泥土地教室,搬进了明亮的新教学楼。“学校还有图书馆,能随时来读书,方便我们获取知识。”

500

  埃羌达示范村中学校长拉拉翁说,以前学校教室条件不好,每到下雨天就会漏雨,没有足够教室,一些低年级学生要到仓库上课,外地来的老师也没有住处。项目实施后,学生都有独立桌椅,教师宿舍也水电齐全。

  “我们在实施项目时充分考虑本地村民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大家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中方专家组社区协调员尹振祥2018年至今一直在项目上,他几乎每天都会跟当地村民、干部交流,讲解他们关心的问题。

  得益于这一项目,当地村民有机会到仰光、北京、贵州等地考察垃圾处理、种养殖等项目。

  外出考察学习,拓宽了村民的视野,让他们开始改变种养殖模式。钦蒂达吞在贵州看见当地村民用很少土地种出很多农作物,她从中国带回了玉米种子,按照育苗、移栽、施肥模式种植,最近玉米已经结穗。

  埃羌达村村民昂梭温此前主要靠外出打工收入维持生活,如今,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他已是蔬菜种植能手。他说:“现在周边村民都知道我种的菜好,很多人来买。”

  2019年11月,来自东盟10国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90余名代表,实地考察了埃羌达村。“埃羌达村向东盟国家分享和推介了项目的实施经验和做法,得到代表们的称赞和好评。”许雯莉说。

  “中方工作人员非常优秀,团队合作能力强,令人钦佩。”缅甸农业部门一位官员说,项目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还有改善民生和提升村民技能的举措。现在,埃羌达村和敏彬村的道路、饮水和用电等情况得到较为明显改善,农牧发展也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

  下课铃声响起,泰明伦和同学在教室里嬉戏,他心中还有一个梦想,就是今后去中国求学,获取更多知识,更好地改变家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