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瘴岭南——珠三角的地缘潜力

500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篇> [第71节]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500

南岭之南——交州1——烟瘴岭南

500

公元前112年,赵佗所建立的南越国终为汉朝所兼并。6年之后,汉武帝将天下划分为十三刺史部,南越国故地被命名为“交趾刺史部”,东汉初被正式更名为“交州刺史部”。这个身处岭南的州部虽远离三国主战场,却在当时依然成为了各方争夺的目标。曹操、刘表、孙权都曾经向交州派驻过官员。刘备在赤壁之战前,还考虑过万一荆州有失,前往交州安身立身。此后东吴在控制交州之后,还发生过很多故事。

东汉交州刺史部(高清图点文末阅读原文)

500

对于很多人来说,最为感兴趣的倒不是交州在三国时的表现,而是这片土地有三分之一位于越南境内。无论是想地图开疆,还是了解这片土地为什么会从中央之国分离,交州的前世今生都足以引发大家的兴趣。

两汉在交州分别设置了七个郡,分别是:南海郡、苍梧郡、合浦郡、郁林郡、交阯郡、九真郡、日南郡。其中前四郡对应的是中国境内的两广地区;后三郡对应的便是越南北部。为了便于识别,接下来我们可以把中国境内的四郡称为“北交州”,而把越南境内的三郡称为“南交州”。

交州并不属于九州之列。在禹贡九州概念被设计出来之时,中央之国的范围还没有扩展到这片岭南之地。从地理上看,它既可以被视为扬州的延伸,也可以被视为荆州的延伸。公元213年,曹操在晋位为“魏公”之时,曾经假天子之名将天下重新划并为“九州”。这样做的目的是将冀、并两州及司州的河东、河内部分,以“大河之北”的原始设定归入冀州,再以冀州牧的身份直接控制更多的区域。

在曹操的这次操作中,交州被归入了荆州范围。只是随着曹魏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以及三国鼎立格局的正式出现,曹氏九州的划分法很快便成为历史。对于远在曹操势力范围之外的交州来说,这次行政调整并没有什么影响。在三国时代,交州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都是由刺史士燮及其家族所控制,即便后来士燮归附了东吴,其半独立属性依然延续了十余年。这些历史都在告诉我们,交州有着自成一体的地理基础。

“一岭两河”是交州的地理核心。一岭指的是“南岭”,二水指的是北交州境内的“珠江”和南交州境内的“红河”。南岭的概念在荆州部分已经解读过了,这是一条横亘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分隔长江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无论是两广地区还是越南北部,都处在这条分水岭之南,亦因此被称之为“岭南”。随着中央之国在这一地区的行政变迁,岭南所代指的范围也会随之变化。从军事角度看,你也可以将南岭看作一道天然长城。对南岭沿线关口的控制力大小,将决定交州有多少独立性。

如果安排岭南的行政地位,并不是九州概念落地时所遇到的唯一问题。随着对河西、河套、两辽地区征服,中央帝国在西、北边缘同样面临着如何给这些板块一个行政定位的问题。只是以中原王朝对环境的适应性来说,在岭南所遇到的困难要更大。这样说是因为在南岭之南,气候类型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具体统治和地缘融合时,中原王朝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人类所生活的这颗星球,依各地区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可划分为三大温度带:寒带、温带、热带。纬度是划分气候带的最重要参照,三大温度带中的寒带,位于北极圈和南极圈里。前者被称为北寒带,后者被称为南寒带,占比不到五分之一;热带则大略处于以赤道为轴心的南北回归线之间,占比将近五分之二;处在热带与寒带之间,也是面积最大的是温带。在此基础上结合降水情况,又可细分出多种气候类型,如温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等等。

500

季节变化是区分温度带的重要参考。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四季轮转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现象。然而所谓“四季”并不是存在于全球范围的现象,只是一个存在于温带的概念。在热带地区并没有春夏秋冬四季,而是一般被分为干季、湿季,或者旱季、雨季的两季。在降水过多的热带雨林及降水非常少的热带沙漠地区,你甚至只能感受到一季的存在。

冰雪覆盖的南北两极,冬季则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当然,南极圈和北极圈每年会交替出现半年皆白天和半年皆黑夜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很显然,在极昼现象出现时,这两片极寒之地的温度会稍高点。一定要将之区分出冬夏甚至四季来,也是无可无不可的事情。只是即便最暖的月份里,这两片寒冷的土地上平均气温也只有零下8度;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则在零下20度-零下40度。对于绝大多数人类来说,二者的区别无非是温度很低的冬季和温度非常低的冬季罢了。

就中央之国当下的领土情况来说,绝大部分领土都属于温带范围,横跨温带的全部四种细分类型,由北至南包括: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以古代中国的核心统治区来说,主要覆盖的是长城至秦岭淮河一线的“暖温带”,以及秦岭淮河以南,以长江为核心的“亚热带”。换句话说,这两个气候区是最适宜华夏文明生长的“舒适空间”。

500

由温带向另外两个温度带扩张,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在岭南地区,中央之国所派出的军队将面临热带季风气候的挑战。相比他们原本生存的环境,这一气候所带来的最直观感受是过于湿热,最直接的影响是会因此传染一些热带所特有的疾病。在古人的认知中,这些都是丛林中的雾气导致的,并将之称之为“烟瘴”。虽然生物的适应性很强,一个种群总会产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但在这个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牺牲品。

更值得关注的是,种群的适应不代表政治的融合。对于征服者来说,一片被征服的土地如果与自己的原生地缘环境差异过大,将很难阻止后者在政治上再次成为一个独立体。即便征服者在政治上的确成为了这片土地的统治者。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历史上曾有无数次来自中亚干旱地带的游牧者,征服热带季风气候属性的印度,却始终都无法建立一个横跨中、南亚的帝国。那些入主印度的游牧者,最后的选择都是变成“印度人”,并建立一个热带属性的南亚国家。这种情况下,与其说是你征服了这片土地,倒不如说是被这片土地所同化。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北回归线从广州所在的珠三角平原北端穿过,时下的充当两广省会的广州和南宁,都除在这条纬度线之南,更别说位置更为偏南的越南北部了。不过受地势和气流、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到底是属于哪个温度带,并不是严格依纬度来划分的。仍以印度为例,由于青藏高原阻止的北方冷空气南下,加之影响南亚次大陆的西南季风会携带有更多的热量,使得喜马拉雅山南麓在这一地区成为了热带气候的北界。热带区间在此能够扩张至北纬30°一带(南北回归线在23°26′附近)。

500

就当下的情况来说,无论是广州还是南宁都还是被归类为温带季风气候,更准确说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能够归入热带季风气候的板块主要四部分,包括位于横断山脉南麓的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广东南部的雷州半岛、海南岛,以及台湾岛南部。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平均气温在宋朝以前较之现在要更高。在我们正在解读的时代,北回归线在划分温度带的问题上,会显得更为称职些。

500

不管怎么说,帝国在岭南的统治都将面临全新的环境适应问题。尤其是在完全属于热带环境的交趾郡。热带传染病所带来的致命威胁,使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原王朝只能用流放的方式为岭南派驻官员。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都曾经遭遇过这种待遇。

虽然被发配往西北边地同样会遇到诸如气候寒冷、马上民族侵扰的问题,但这种风险在认知范围内都是可以有办法规避的。相较而言,烟瘴所带来的疾病风险,更像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魔法攻击,让南迁之人总想着回归故土。除非你象吃货属性的苏东坡一样,能够每至一地都寻到美食安慰自己。只是你真的让他在“日啖荔枝三百颗”和回归中原中选择,估计还是会放弃荔枝的。

不读书,你拿什么开玩笑

500

总得来说,古代中国在热带地区的尝试并不算很成功。无论是在几度北属的越南北部地区,还是晚期在缅甸北部的扩张,都未能使之最终成为中央之国的一部分。尽管如此,这些努力还是让中国的概念得以在热带地区覆盖几个桥头堡,为文明兼容性的扩张做出积极尝试。

值得玩味的是,中国经过数千年扩张史形成的国土气候结构,与经由一百余年时间所形成的美国颇为相似。这个温带属性的强大国家,同样也只是在迈阿密、夏威夷几个点上拥有热带气候。

500

气候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影响着地缘属性。除了纬度以外,地形也会影响气候的归类。如果说参考纬度所做的分类是一种横向切割,那么海拔就是一种垂直影响了。这两种影响会同时存在甚至角力。一如非洲东部的很多地带虽然在纬度上属于热带区间,但在夏季却因海拔较高不如中国南方那般闷热。以至于每年三伏天时,都会有在华非洲留学生中暑或回非洲避暑的趣新闻出现。又如青藏高原,这片世界屋脊的海拔实在太高,内部的高差也大。在气候分类时往往更侧重依海拔所做的垂直分类。

500

广东、广西两省所覆盖的这片土地,整体属于东南丘陵的一部分,被称之为“两广丘陵”。在交州的那些核心低地,温度气候更多是受纬度所影响。这些低矮山地对气候的整体影响并不算大,尤其对那些核心低地。作为整片丘陵中最大的平原,珠江三角洲的存在是交州得以出现在地缘政治版图上的基础。今时今日,珠三角的影响力更是远甚于当年。能够与长三角、京津冀共同成就了中国三大都市圈,生成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知名城市。

500

身为广东省会的广州,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然奠定了自己区域地缘政治中心的地位。南越国国都名叫“番禺”,对应的就是后来的广州。今天你甚至能够在繁华的广州城区找到当年的南越国宫署遗址。追根溯源,这座城市的政治地位是由珠江口所造就的。然而当下的广州市中心城区并不临海,其中心城区与珠江口是通过一段80余公里的水道相连。这段水道也就是狭义的珠江,依惯例成为了整个水系的代名词。

狭义珠江水道在两汉时期并不存在的,当年这个点位之所以被选择,便是因为它能够面朝大海、背靠珠三角平原扼守。其与珠江口的位置关系变迁,与杭州之于杭州湾的关系类似。杭州在2000年前以“钱唐”之名立县时,也是因其对接钱塘江与杭州湾的位置。随着上游泥沙在江口沉积,钱塘江同样向杭州湾方向延伸了80余公里。

500

沧海桑田的变迁,让这些拥有漫长历史的城市与海洋渐行渐远。在中央之国闭关自成一体的时代,这种距离反而会成为一种优势,不仅让它们拥有了更多可供开发的土地,更在面临海洋威胁时多了一重保护。问题是在海洋经济变得愈发重要的今天,内陆化的倾向客观上成为了短板。而那些原本位于各自三角洲平原边缘,却又拥有海港之利的城市(比如宁波、深圳),在经济和政治上变得愈发强势。

500

有鉴于此,无论是杭州还是广州都会热衷在于更靠近海湾的地方,兼并重组建立新的城区,以期让自己的城市属性中多一分海洋的气息(比如杭州吞并原萧山县建立 “萧山区”;广州在珠江口建立副中心属性的“南沙区”)。

珠江口的位移虽然对珠三角平原的面积,及广州的控制力造成了一定影响,但这片土地的潜力始终还是由珠江水系所决定的。了解珠江水系的结构,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央之国是如何将控制力延伸至此的。珠江经常被称之为中国第三大河流,其径流量仅次于长江之后位列第二。只是从长度和流域面积来说,充当中俄界河的黑龙江(阿穆尔河)及其右岸支流松花江,在中国境内的长度和流域面积都要比珠江更长些、大些。

500

若综合各项地缘因素,珠江无疑还是担得起这第三之名的。与古时被称之为“四渎”的江、河、淮、济四水一样,珠江也是一条自西向东,独流入海的河流。在流域上串连起云贵高原与两广丘陵的珠江,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置于自己的辐射范围内。这意味着,中央之国即可以在征服岭南时,借助云贵高原的上游之利,就像西汉通过南夷道连通珠江水道一样;也可以消化岭南之后,反过来帮助向云贵渗透。可以说如果四渎之名出现时,珠江流域已经成为中央之国的一部分,后人看到的很可能就是“五渎”之说了。

珠江虽说成为了整个水系的代名词,但狭义珠江始终只是一个最终受益者。真正为整个水系扩张流域面积,并为珠江三角洲成陆作出贡献的,是分别由三个方向汇集于珠江三角洲的河流。这三条被归入珠江概念的河流,依方位被命名为:西江、北江以及东江。

下一节,我们就将沿着三条河流的上溯,去看看它们是如何打通岭地地区,与周边板块交流通道的。

- END -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