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木乃伊公主,长什么样子?

500

500         

去年11月,“小河公主”驾临未名湖畔的北大博物馆。

虽然她在3800年前就已香消玉殒,此番晋京,仍旧吸引了一大批观众前来一睹芳容。

木乃伊如何存世千年而不腐?

人类对它为何如此热衷?

它又是怎样成为艺术形象的?

本文将娓娓道来。

500

深埋地下千年,

木乃伊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500

小河公主

好奇害死猫。

还是不要看了哦,怕你晚上尿炕。

皮一下,我是不是很可爱?

“小河公主”躺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展厅中,眼眸深邃,鼻梁高挺,(发量惊人),音容笑貌宛在。

// 自然条件

考古学界有句话:

“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

可见环境湿度是影响保存完好度的关键因素。如果新发现的遗迹或墓葬能够满足前两个条件,文物保存的状态就会很理想。

500

小河遗址

“小河公主”的发现地——小河遗址就位于极度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部

这里远离海洋,年降水量不到100mm,蒸发量却高达2、3000mm。干燥的空气与盐渍化的土壤延缓着尸身腐败的进程。

500

楼兰美女

这是1980年出土的“楼兰美女”

她生活在约3800年前的孔雀河畔,与“小河公主”的发现地相距不远,同样保存完好。可见干旱地区对木乃伊保存的巨大作用。

不干不湿的代表,例如北京的公主坟、五道口,挖出的基本都是破碎的骸骨。

去年4月,在清华大学校园内就发现了明清时期的古墓群。这些墓葬中没有发现有价值的文物,倒是留下了一段“学区坟”的佳话。

500

 // 人工处理

除开自然条件,对尸体的人工处理也很重要。

对木乃伊制作工艺最有发言权的,必须是古埃及人。在上、下埃及,制作木乃伊的过程几乎成了一场全社会参与的行为艺术。

500

 考古学家发现图坦卡蒙的木乃伊

制作木乃伊的工序大致是这样:

◆首先,解剖死者,将容易腐坏的大脑和内脏取出。不过由于埃及宗教相信心是产生智慧的场所,所以心脏会保留在体内。

◆然后,用酒为木乃伊的体腔消毒,杀死其中的细菌。再撒上来自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乳香、没药等防腐香料。

◆最后,用泡碱覆盖住整个尸体,让里面的水分充分析出。大概四十天后,伴着沙漠地带的干燥热风,自然风干。(无端联想某舌尖......)

这样处理过后的尸体再涂上一层隔绝空气的树胶,木乃伊制作完成!

这么繁复的工序,简直就是公元前的“工匠精神”

如果不是过于高能,今天大概会第一批列入“非遗”名单。

500

人类为何如此热衷制作木乃伊?

对逝者的尸体进行加工,使之能长期保存的行为,是古代人生死观的集中反映。

500

木乃伊上的绷带

在埃及,木乃伊的制作有悠久的宗教根源。

根据神话传说,天空女神努特(Nut)和大地男神盖布(Geb)结合,诞生了尼罗河神奥西里斯(Osiris)

他同时也是埃及法老,和掌管植物、农业的神祗

他深受人民爱戴,招致了弟弟塞特(Set)的嫉恨。于是,塞特设计杀害并且肢解了奥西里斯,将他抛进河中。太阳神拉(Ra),命人把他的碎片组合起来,做成了木乃伊。

后来,奥西里斯在阴间获得复活,成为了冥界之神。虽然他身在阴间,但埃及人却用它来象征死后荣耀的希望

500

奥西里斯一家

后来的埃及人也延续了这个神话的精神。

每当法老死去,人们就会用表演戏剧,再现传说中的故事,并将法老遗体做成木乃伊,以此保证他的威权能从人间延续到阴间。

可以说,制作木乃伊的行为,反映了埃及人的复活信仰和对身后幸福的希冀。

由于埃及人对于人在死后可以复活深信不疑,所以在制作木乃伊时也追求精益求精。

这让人联想起《三体》中的“脱水”设定:如果三体人在脱水期间受到了伤害,那么苏醒后,伤害也会残留在身体上。

500

《一只埃及猫的葬礼》 

(The Obsequies of an Egyptian Cat), 1886年,J. R. Weguelin

随着时代发展,平民百姓们也开始想:法老能复活,我是不是也行?

慢慢地,这种刚需衍生出了一个庞大的木乃伊产业链。

一套上档次的木乃伊,就和今天的一套学区房一样,能花光一个人的毕生积蓄。

古埃及人常常购买动物制成的木乃伊作为陪葬品,但是一些商家以次充好,在木乃伊的外表底下,有时只有动物的部分残骸,甚至空空如也。

至于中国古人,虽然也有类似的生死观,但他们对怪力乱神的执念远没有那么深厚。辛追等中国古尸能够完好保存,主要是得益于当时高超的密封技术。

大概入殓师本人也没有想到,它们能保存下来。

500

“素纱褝衣”(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对于那些外来的木乃伊,中国人民充分发扬了唯物主义精神,看待木乃伊的角度就比较刁钻。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曾引用过元代学者陶宗仪的笔记《南村辍耕录》

“回回田地有年七八十歲老人。自願捨身濟衆者。絕不飮食。惟澡身啖蜜。經月。便溺皆蜜。旣死。國人殮以石棺。仍滿用蜜浸。鐫志歲月于棺蓋。瘞之。俟百年啓封。則蜜劑也。凡人損折肢體。食匕許。立愈。雖彼中亦不多得。俗曰蜜人。番言木乃伊。”

    

翻译过来就是:木乃伊,性甘,味甜,大补。甜党速来。

500

 

500

现代人为何对木乃伊充满幻想?

木乃伊是大众文化中常见的视觉符号。

从深肤色的东方美女,到面目可憎的绷带怪人,“木乃伊”所指向的内容历经了多次转变。

在19世纪,伴随着考古学和埃及学的进展,木乃伊重见天日,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

500

《史密斯与法老》,1912-1912年,连载于《Strand》

如果我们在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绅士面前提起木乃伊,他大概会会心一笑(雾)。

这个时代的木乃伊,总是披着东方性感小姐姐的面纱出现。

女性木乃伊和欧洲男士情缘为题材的连载小说,在《Strand》(19世纪伦敦著名杂志)上的热度不减福尔摩斯。

这些通俗小说塑造了“性感女尸,在线永生”的都市传说。对于那些人在开罗,刚下汽船的英国人,木乃伊几乎是和克里奥巴特拉争奇斗艳的存在。

于是木乃伊也成为了吸引西方冒险家前往埃及的一大诱惑:谁不想在异域风情的尼罗河畔来一次美丽邂逅呢。

可见,在殖民主义盛行的时代,西方人想象中的东方画卷多么光怪陆离。对东方形象变迁感兴趣的朋友们,推荐去看黎巴嫩裔学者赛义德的《东方学》(Orientalism)

500

《木乃伊》,1932年

木乃伊要变成和湘西赶尸并肩的两大绝学,还要等到20世纪30年代。

1932年,英国演员鲍里斯·卡洛夫(他还演过《科学怪人》中的弗兰肯斯坦)的《木乃伊》上映。

诅咒、卷轴、复活等等元素第一次出现在木乃伊身上。这是木乃伊首次在恐怖作品中登场。从此,木乃伊和女巫、吸血鬼一道,正式出道灵异名人堂。

初闻不识春风面,再见已是活死人。

不过警句圣手王尔德有言:“除了诱惑,我什么都能抵抗。”在盎格鲁撒克逊绅士们心中的某处,这个潜藏的梦想最近似乎又有重燃的趋势。

500

《木乃伊归来》,2001年

来到特技发达的今天,木乃伊的形象越来越逼真,承载的意义也越来丰富。

许多人对木乃伊的最初印象,都来自斯蒂芬·索莫斯执导的《木乃伊》系列电影。这个系列一定程度上是对1932年老板的一个致敬。

电影里不光有唐突复活的邪恶法老,还有圣甲虫带来的密恐福利。

500

 《神秘博士》第八季,2014年

在英剧《神秘博士》第八季中出现的木乃伊列车也是优秀代表之一。

剧中的木乃伊只能被即将丧命之人看见。一旦有人见到他,就会在60秒后被夺走性命。但他并非滥杀无辜,而只是一个执行命令的远古士兵。

营造出了上世纪“东方快车”般的氛围。

500

现代人对木乃伊的热衷,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对异质文明的猎奇心态(Egyptomania)

对东方大地罗曼蒂克的想象激发了西方人的创作欲望。这也是西方浪漫主义运动影响的一部分。

当人们以更加科学的眼光去认识木乃伊,理解到它在古代文化语境下的意义之后,木乃伊的性感属性就渐渐淡化了。

文艺作品利用它背后的宗教和文化色彩,营造出陌生感,使木乃伊成为了大众意识中“神秘”和“异域”的代名词。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