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iPhone的滤镜,现实版《女儿》更令我心塞

来源:微信公众号“不客观实验室”

苹果的新春短片《女儿》让我看到了两个字:美好——女儿的懂事,乘客的友好,家人的团聚,母亲的爱,周迅的美,一切都很美好。

500

还有用iPhone展示的重庆山景,以及超高动态范围展现的明暗鲜明的夜景,美得不像是iPhone拍的。

500

然而,在摘下名为iPhone的滤镜后,现实的残酷不会让我泪目,更多的是心塞。

短片《女儿》是根据武汉的姐李少云的真实事件改编,或者说是根据2018年的纪录片《生活万岁》中的部分情节改编。

在现实中,满脸的沧桑李少云不像是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与父母重大的矛盾、离婚、失业这种遭遇一件就是重大打击的事情,不止一次地降临在李少云身上。能让她在纪录片中保持微笑,可能全靠女儿依依的陪伴,这是支撑她走下去的唯一动力。这也是《女儿》这个名字诞生的原因。

500

在苹果的短片中,《女儿》一是指周迅,是作为张爱丽的女儿,二是指徐多多,作为周迅的女儿。故事起因是周迅不圆满的婚姻与张爱丽产生了矛盾,导致周迅离家出走,带着年幼的徐多多开始奔波的生活。多年的离家生活,让周迅和张爱丽均产生了思念之情,两人一次偶然相遇,让三代人团圆在一起,家庭的温馨从出租车溢出了屏幕,让人感动。

500

在短片中,可爱又懂事的徐多多令人印象深刻,但现实中的依依,有着这个年纪该有的小情绪。徐多多会主动和乘客打招呼,而依依的小脾气则会阻挡母亲的生意,不让母亲载客。

500

徐多多会帮妈妈换轮胎,而依依会哭会闹,需要妈妈来哄。

500

徐多多机灵,会给周迅带来许多生活的乐趣。而我们从纪录片中看到的,更多是依依给李少云带来的负担。

500

一个人带孩子有太多不易,更别说还要用工作支撑起两个人的生活。

刘少云的出租车只能接两个乘客,而且后备箱还不能放行李,这样一来就少了大部分机场和火车站乘客的收入。

500

孩子小的时候还好,到了三岁,要上幼儿园了,每年8000块的费用对于一个夜车司机来说,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开销,更别说之后的学费了。

500

在所有关于李少云的报道中,很少提及她的父母。在这方面,从《女儿》中周迅扮演角色的家庭布置可以看出,家境还算殷实。这让周迅的行为更像是少年时期的意气用事,至少还有个家可以回。

苹果不是第一次这么拍广告片,但这次的故事架构更复杂。

2018年由陈凯歌导演的《三分钟》和2019年由贾樟柯导演的《一个桶》,都有一个具体的意向带给观众悬念:“三分钟是什么意思?”、“桶里装的是什么?”

500

用7分钟的短片来解一个谜,谜题解开短片结束。故事涉及的主要人物也控制在两个人,时间线很简单。这样既控制了短片的体量,也让故事更加完整。

在观看《女儿》的时候,给观众的悬念是“故事下一步该怎么发展?”。在第一个男乘客上车的时候,我甚至在想“这个人不会是小女孩的爸爸吧”这种狗血想法。这种非明确的悬念,扩大了故事的体量。

500

在影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除了周迅、张爱丽、徐多多,还有男乘客、女乘客、车站的四口之家,都在为剧情服务。短片的时间线也更复杂,除了主时间线外,还在插叙的回忆中包括了离家时和年少时两部分。

500

在短短7分钟内,容纳如此多的信息量,最终的成品相比于前两部显然更像一部剧,而不是短片,所以产生了前两部没有的剧情跳跃感与违和感。

其实《女儿》从脚本、拍摄手法、剪辑到成片,质量是在平均线往上的,我在看的时候也确实被感动到泪目,过年团圆的人情味也确实感受到了,让我产生了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这对《女儿》来说是已经成功了。过于负面的评价,确实有些吹毛求疵。

500

只能说这次苹果选择的拍摄题材有所欠缺,既要展示家庭矛盾及代沟造成的艰辛生活,还要体现家庭团圆的美好。这在客观上是矛盾的。

至少李少云是幸运的,她的事迹被人们感知到了,有过纪录片、也被苹果这样的大厂注意到。李少云能被人们记住,不是因为她带着女儿开出租车,而是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依然保持着善良。出了车祸,承担了自己的那份责任,捡到1.68万元现金,也能做到主动归还。

这是李少云最宝贵的财富,却被苹果的短片丢掉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