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东西,也要尊重人们“不买”的权利

500

今天是《给孩子的商业周刊》更新日。不少付费群的家长点题“ETC”,这么敏感的话题,还要对孩子说,让我掉了很多头发。

在过去一年,我拒绝的点题已经够多了。再拒绝下去,恐怕今年的复购就成问题了。所以我真的是盘了很多角度,很仔细地拿捏每一句措辞,反复看了人民日报和央视,也认真感受着用户的情绪——毕竟这档节目的核心,不是帮大人出气,也不是填鸭式灌输,还是得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

最后我告诉孩子的道理是:再好的东西,也要尊重人们“不买”的权利。这是商业市场上一个很基本的逻辑。哪怕是一块钱的冰箱,十块钱的苹果手机,消费者也有权利不买,你不能站在店门口骂大家,或者把周围的店都给关了。

不然再好的事情都有可能搞砸。

从跑过高速的家长的情绪来看,“搞砸率”还不算低。

“在调试、待完善、正更新”当然是一个挺好的说辞,但如果需要完善的项目过多,只能证明主理人没本事。

说实话,在装模作样给孩子讲完之后,作为一名ETC新用户,我自己还是有很多细节想不通的。

ETC的目的,如果没有什么额外的猜测,应该是单纯的——提高通行效率

提高效率的表现形式,就是自动抬杠。

那么我的“第一个想不通”就来了:提高通行效率,是否还要有必要使用ETC这种技术?

ETC是什么?是买一个设备、设备里装一张银行卡,然后在通行时读取这个设备——1996年,广东、北京等地就引进了这项技术,后来日本、韩国也采用了这项技术,并且进行了推广普及。从普及率来讲,日韩大大高于中国。

但是,这其实是一项二十多年前的技术。我们在一项旧技术上的普及率落后于邻国,是不是一件需要“补课赶上”的事?在这二十几年里,中国有没有更先进的技术,早就可以取代它了呢?

500

例如,我们开车进小区的时候,我们在商场停车的时候,有没有自动抬杠?我们是装了新设备呢,还是办了会员卡呢?

都没有。它就是基于移动支付的非接触车牌识别系统。邻国都很羡慕,还在学习普及。它早就提高了大街小巷的通行效率,每一小时的费用都结算得清清楚楚。

但不知道为什么,这项已经很成熟的技术,在“提高高速公路通行效率”这个课题上,还是让位给了上个世纪的ETC——一个需要买设备、办银行卡、结果连结算都无法做到即时显示的系统。

就像在高铁飞驰的年代,向大家介绍一款马车。

“第二个想不通”是收费。我不会做“推广ETC是为了掩盖涨价”的恶意推测,但新的计算方式实在让人有些费解。

且不说它缺乏提前告知,那一句“以前按照最短路径收费,现在以车辆通行的实际路径进行精准计费”,在实际操作中肯定会有些诡异。

我举个例子。我拿上海的地铁打比方,我从人民广场进站,然后不出站,到处乘,乘到下午,还是从人民广场出站,车票只要三块,还是算我乘一站的钱。这就是以前的算法;现在呢,它就能精准地判断我的乘车线路,最后按我乘了多少站收钱——但地铁从来没这么干。

因为就算它合理,也没必要。

在高速公路这个体系里,这么干会导致两件事情:第一,原本觉得前头堵,打算绕一下分流的,说什么也不肯绕了;第二,原本不慎开错道,错过出口的,说什么也要想办法倒个车了。

因为这多出来的几十公里,会让交通更顺畅更安全的几十公里,对所有的驾驶员来说,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按这种算法,一路不变道都会更划算些。它好像符合“多占多付”的原则,却唯独没有考虑——人们在高速上的主要诉求,是尽快从A地到B地,极少有人在路上巡逻逗留。

而且,如果搞一个遮蔽信号的套子,进入后套在设备上,快到出口时摘掉,能不能不计费,也未可知。

这种算法是不是在倡导“提高通行效率”?我也不太明白。

其实,就算它用了上个世纪的技术,算法稀奇古怪,但如果它按照市场的正常逻辑来,也不会有那么大的争议。

 

只要市场证明,安装ETC的车辆,过路费果然便宜,通行果然快,驾驶员一定会一点点地加入到ETC的行列中来。

但“一点点来”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它是任务、是指标、是执行者的绩效、也是车主面临的威胁:

500

在一些地方,收费站挂出了“未安装ETC,不欢迎使用高速公路”的横幅;有些人工车道一度全部取消……有些人想的不是怎么提高ETC用户的待遇,而是大幅损害现有用户的权益。

本来开餐厅,应该证明的是“我的餐厅更好吃”,结果是把别的餐厅全砸了,逼着你来吃。

这么干,还留着那么多想不通的事情,肯定不会令人太愉快。

做网络游戏还有个内测、公测,一个事关公众的项目,也拜托更加到位一些。

毕竟,它只是一个有着二十多年历史的ETC,不是一台全新的韭菜收割机。

一个背景声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