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进口与南海

500

中国石油、天然气进口来源分布图示。地图上的国境当然不是中国官方认可的,比如说,阿克赛钦被标到印度去了,但不影响对石油进口来源的示意。有点不解的是,管道的输油能力相对于总需求来说很低,哈萨克、俄罗斯和缅甸都只有不到1%,大头还是海运,包括俄罗斯远东(15%)。石油进口有33%来自非洲和大西洋,可能主要还是非洲;加上中东,有8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液化天然气则有27%走龙目海峡和巽他海峡,其中大头应该来自澳大利亚,但40%从其他方向过来,包括文莱、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有意思的是,俄罗斯似乎不愿意建造穿越蒙古的管道,或许是油气田的地理位置的关系,也可能是地缘政治的关系

500

南海是世界石油运输的大通道,全球30%的石油运输都通过南海,其中90%经过马六甲海峡。主要是到中国,还有到日本、韩国和美国的太平洋沿岸。应该注意的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西岸是重要的炼油中心,不少原油在这里提炼后,作为精炼产品输往地区内其他市场

500

南海也是液化天然气运输的主要通道。有意思的是,韩国的液化天然气市场大于中国,日本更是2.5倍于中国,连台湾都接近大陆。这只能说明中国的天然气需求有很大的增长余地

500

与美国“不需要进口中东原油”的印象相反,美国依然从中东进口原油,数量上在过去十几年里大体持平,略有下降,但不是大幅度下降。不过这已经和以前依靠中东原油的情况不一样了,现在是商业驱动,中东原油价格更低,而且墨西哥湾的大量炼油厂是为中东原油设计的,转用美国页岩油和加拿大油砂油需要改造,所以继续进口,并不是依赖性的进口。美国最大的石油及精炼产品进口国是加拿大(43%),然后是沙特(9%)、墨西哥(7%)、委内瑞拉(6%)和伊拉克(5%),不过美国也对加拿大、墨西哥出口。美国对加拿大是西部从加拿大进口原油,东部向加拿大出口原油,因为加拿大缺乏东西向的输油管道;美国对墨西哥的出口实际上还超过进口,进口应该以原油为主,出口应该是精炼产品为主

500

按照2018年不变价格(浅绿)和当年美元(深绿),历年石油价格如图所示。可见19世纪末,石油开采技术高速发展,石油价格雪崩式滑落。这也是美国石油(尤其是宾夕法尼亚)大开发的年代。里海石油和印尼石油在19世纪最后20年里相继开发。德克萨斯石油在20世纪00年代开始开发,20年代加入委内瑞拉石油,50年代伊朗石油国有化和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但整个20世纪前70年里,除了一战时代,以2018年美元的不变价格计算,石油价格并无太大的波动。但70年代石油危机着实飙升了一把,但伊朗伊斯兰革命才是真的火箭式上升,以后再也没有回落到“过去的好时光”。但海湾战争把石油价格推高一下后,整个90年代里,石油价格是不断滑落的,直到1997年亚太金融危机时大升了一把。但此后的反恐战争才是真正的飙升,直到阿拉伯之春和克里米亚危机导致暴跌。近年来正在恢复,实际上恢复到石油危机时的高位了,但离最高位还差很远

500

在70年代,罗马俱乐部预测,世界石油供应马上要转入枯竭,这是第一波世界性环保运动的主要动力之一。但不断发现的新油田和开采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个预测落空。石油资源依然是有限的,但不但没有枯竭,反而现在有产量过剩的问题,导致油价相对低迷。图中是中东和北非各国的石油生产(左)与天然气生产(右)。在石油生产国里,沙特无悬念地领先;伊朗和伊拉克差不多,各占约沙特的一半;阿联酋和科威特再后,各占伊朗、伊拉克的约2/3。在天然气生产国里,沙特再次遥遥领先,伊朗和伊拉克差不多占沙特的1/3,阿联酋紧追其后,卡塔尔只有阿联酋的一半,比阿尔及利亚多不了多少。但卡塔尔是液化天然气的出口大国,不知道这是海湾其他国家液化天然气大多借到卡塔尔的结果,还是卡塔尔自用不多所以出口量大的原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