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个德械师就能打赢日本人?
但即便是这九个单位,也只能算是略有一点现代气息的轻步兵旅。在现有基础上乘以10,对上日本军的正式进攻也没什么用——不服我给你看真实案例。
前面提到有有4个德械师配上了炮兵。而这四个最好的师其中3个——36、87、88师,带上自己的75炮营,再加上前面提到的那个150毫米重炮团,还有中国战场罕见的坦克,秘密进入上海,先发制人,牛刀杀鸡,企图一举拿下日本在上海的驻军——3000多以轻武器为主的海军陆战队,好抓几千俘虏,连同日租界一起当蒋介石的谈判筹码。
结果你猜怎样?
以5师之众,对数千敌陆战队实行攻击,竟未能奏效,实在是当时部署种种不当的缘故。
——陈诚
陆战队大楼算是比较坚固,但在150炮面前绝对不算要塞
(日本海军在第一周只有出云号能支援前线,而出云号是19世纪的船,在中国空军轰炸下勉强支援前线,效果可想而知)
就是这座楼 你看像要塞吗?
3个最好的“德械”师配上2个比较好的普通师,依托绝对火力优势,打不下日本一个轻武器加强团,如果简单换算,在没有优势火力的情况下,50个杂牌“德械”师对付3个完整的日本师团还勉强。真要是装备了200个,不考虑部队的平均素质下降,就算硬换算,也只能打10几个日本师团呀……怎么可能改变二战的基本格局?
日军眼中的中国坦克 当时日本是轻步兵
后来,德械师围攻日本陆战队的战斗扩大为淞沪会战,80万国民党军被20万日军追杀到南京。看一眼战役地图,就知道再加100万貌似现代化的部队,也不太可能有什么额外效果:
对国军的现代化改造,还得说之后苏联和美国的援助:
苏联援助:
飞机885架,坦克82辆,汽车1540辆,115毫米榴弹炮80门,76毫米野炮160门,76毫米山炮50门,高射炮270门,45毫米战防炮50门,37毫米战防炮380门,航空机枪120挺,重机枪1300挺,轻机枪5300挺,步枪5万支,冲锋枪3000支;
航空炸弹3.11万颗,115毫米炮弹12.68万发,76毫米炮弹16万发,45毫米炮弹7.5万发,37毫米炮弹61万发,高射炮弹31.44万发,子弹1.84亿发。
对比一下前面“德械师”的装备表,就知道苏联这批真金白银的重武器有多珍贵。国民党军用苏联武器装备了20多个苏械师,其中,第1军、第2军、第71军、第74军、第85军是重点加强的“突击军”,再加上重点中的重点第5军。支撑抗战从1938年打到1942年。
苏联援助中国的t26坦克,装备第200师,日本拖回国内作战果展
再往后,苏联自己自顾不暇,不再给中国陆军装备,只有美国能不惜代价给中国输入武器。从1942年到解放战争,美国一共装备了39个美械师。美械师不说轻武器,每个师都有18门75山炮,战时由军级加强105火炮,团营级100多迫击炮,相对德械师来说,平均火力至少5倍。
所以你问200个德械师是什么样,简单换算一下,理想状态也就是39个美械师的水平。抗战结束前,美国人装备了33个美械师,折算150个德械师了。结果……1944年日军垂死挣扎发动一号作战,结果也不必说了。
1944年了,还是日本想打哪里,就能到哪里
总之“德械师”是样子货,主要“德味”来自钢盔,火力和战斗力都很可怜。200个德械师也不会给日本人制造多少麻烦。毕竟德械师的装备不是德国送的,是中国用钨砂换的,在二战这种环境下,农业国想用自己的资源买武器,效果也就是那样了。只有大国主动支持中国作战的时候(美苏援助),外国武器才能对中国军队战斗力造成明显影响。
更要命的是,外国武器和外国顾问只能从纯技术角度提升战斗力,无法改变国民党军阀林立,军官腐败,士兵不知为何而战的根本问题。所以无论是200个“德械师”还是39个火力更强的美械师,在日军主力面前都是一触即溃。
大陆交通线战役本来是地图上的脑洞,然而国民党配合日本人做成了……
驻印部队(新1军 新6军)能打,核心原因不是大炮多,而是美国顾问禁止中国军官碰军饷,亲手把薪水发到每个中国士兵,所以这两个军都成为国民党“五大主力”。(苏援部队造就了另外2个)。其他部队连吃空饷都阻止不了,直接换成美国装备一样没有士气。松山战役10倍的兵力20倍的火力,还有美国飞机助战,尚且要打2个月,就算200个美械师,难道就有单挑关东军的勇气?
(本文首发于马前卒工作室,转载请联系授权。)
- 上一页
不用这么假设,直接看43年以后全副美式装备的国军在滇缅战场和日军的战绩就行了。
装备是当时最先进的美式装备,部队也是国军中战斗力比较强的委员长嫡系,而且专门另外成立了一个机构指挥,也就是陆军总司令部。
这时候的日军早已经战斗力严重下降,和侵华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的日军素质不可同日而语。结果呢?
结果就是果粉各种吹的所谓昆仑关大捷之类,连国军将领自己都不好意思提起来。只不过是国军的战损比从抗战初期的十五比一,大概提升到了五比一左右。
就是主管这些全副美式装备的国军的首任陆军总司令张发奎说过,以他的观察,整个抗战过程中,国军没有取得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除非日军主动撤退,否则国军即便是包围了日军,也吃不下来。
为什么?因为国军始终是旧军队,哪怕是已经全副现代化美式装备了,本质上也还是旧军队,完全没有改变军队的本质。
为什么说国军始终都是旧军队呢?不看别的,看看同期的共军在干什么就知道了。
长征的时候,共军一边打仗,一边转移,实际上就是逃跑,行军路上还在教战士识字,每到一个地方暂驻,都会在当地修建简易的厕所,向当地老百姓宣传现代卫生观念,甚至还在疲劳的征途中停留下来的时候,修建简易的篮球场等体育设施。
就算这些是共军的宣传,那我们看看共军在43年之后,也就是国军正在大量接受美式装备和训练的时候,共军在干什么?
按照张宗逊的回忆,43年的时候,朱德曾从延安到晋西北视察八路军三五八旅,并召集高级干部开会,提出要提高训练水平,其中一个就是劈刺技术从原来的日式改为苏式,让战士们的一套劈刺动作的刺杀机会增加了一倍。
所以有个人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他还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武器,而是人。这个人大家都知道是谁。
但蒋委员长却始终没有搞懂这个道理,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蒋委员长本人就是旧时代的残余,是落后的人。
不用这么假设,直接看43年以后全副美式装备的国军在滇缅战场和日军的战绩就行了。
装备是当时最先进的美式装备,部队也是国军中战斗力比较强的委员长嫡系,而且专门另外成立了一个机构指挥,也就是陆军总司令部。
这时候的日军早已经战斗力严重下降,和侵华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的日军素质不可同日而语。结果呢?
结果就是果粉各种吹的所谓昆仑关大捷之类,连国军将领自己都不好意思提起来。只不过是国军的战损比从抗战初期的十五比一,大概提升到了五比一左右。
就是主管这些全副美式装备的国军的首任陆军总司令张发奎说过,以他的观察,整个抗战过程中,国军没有取得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除非日军主动撤退,否则国军即便是包围了日军,也吃不下来。
为什么?因为国军始终是旧军队,哪怕是已经全副现代化美式装备了,本质上也还是旧军队,完全没有改变军队的本质。
为什么说国军始终都是旧军队呢?不看别的,看看同期的共军在干什么就知道了。
长征的时候,共军一边打仗,一边转移,实际上就是逃跑,行军路上还在教战士识字,每到一个地方暂驻,都会在当地修建简易的厕所,向当地老百姓宣传现代卫生观念,甚至还在疲劳的征途中停留下来的时候,修建简易的篮球场等体育设施。
就算这些是共军的宣传,那我们看看共军在43年之后,也就是国军正在大量接受美式装备和训练的时候,共军在干什么?
按照张宗逊的回忆,43年的时候,朱德曾从延安到晋西北视察八路军三五八旅,并召集高级干部开会,提出要提高训练水平,其中一个就是劈刺技术从原来的日式改为苏式,让战士们的一套劈刺动作的刺杀机会增加了一倍。
所以有个人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他还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武器,而是人。这个人大家都知道是谁。
但蒋委员长却始终没有搞懂这个道理,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蒋委员长本人就是旧时代的残余,是落后的人。
不用这么假设,直接看43年以后全副美式装备的国军在滇缅战场和日军的战绩就行了。
装备是当时最先进的美式装备,部队也是国军中战斗力比较强的委员长嫡系,而且专门另外成立了一个机构指挥,也就是陆军总司令部。
这时候的日军早已经战斗力严重下降,和侵华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的日军素质不可同日而语。结果呢?
结果就是果粉各种吹的所谓昆仑关大捷之类,连国军将领自己都不好意思提起来。只不过是国军的战损比从抗战初期的十五比一,大概提升到了五比一左右。
就是主管这些全副美式装备的国军的首任陆军总司令张发奎说过,以他的观察,整个抗战过程中,国军没有取得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除非日军主动撤退,否则国军即便是包围了日军,也吃不下来。
为什么?因为国军始终是旧军队,哪怕是已经全副现代化美式装备了,本质上也还是旧军队,完全没有改变军队的本质。
为什么说国军始终都是旧军队呢?不看别的,看看同期的共军在干什么就知道了。
长征的时候,共军一边打仗,一边转移,实际上就是逃跑,行军路上还在教战士识字,每到一个地方暂驻,都会在当地修建简易的厕所,向当地老百姓宣传现代卫生观念,甚至还在疲劳的征途中停留下来的时候,修建简易的篮球场等体育设施。
就算这些是共军的宣传,那我们看看共军在43年之后,也就是国军正在大量接受美式装备和训练的时候,共军在干什么?
按照张宗逊的回忆,43年的时候,朱德曾从延安到晋西北视察八路军三五八旅,并召集高级干部开会,提出要提高训练水平,其中一个就是劈刺技术从原来的日式改为苏式,让战士们的一套劈刺动作的刺杀机会增加了一倍。
所以有个人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他还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武器,而是人。这个人大家都知道是谁。
但蒋委员长却始终没有搞懂这个道理,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蒋委员长本人就是旧时代的残余,是落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