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图鉴番外篇】淮南三叛中为何吴军和叛军无法达成有效配合?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包特_实验经济金融

500

近些年,由于《虎啸龙吟》等电视剧对于司马懿诛杀王凌等历史桥段的介绍,晋代魏的过程中发生的“淮南三叛”也逐渐被很多人熟知。这段历史简单说就是由于司马懿有督军对蜀汉作战和平定辽东的经验,所以司马家取得中央以后,一直能得到西线和北线魏军的稳定支持,但对于规模更大的魏国东线野战军就始终缺乏控制力,导致三位东线军队指挥官(征东将军)先后反戈一击,图谋割据或叛乱。但尽管东线魏军的实力是非常强大的,由于三位指挥官的犹豫不决和缺乏与吴军的有效配合,三次叛乱基本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在没有对司马氏造成实质打击之前就要么投降要么崩溃,几乎完全不堪一击。

对于三次叛乱为什么都被轻易镇压的原因,很多历史专家把它归结于曹魏实行的军队和家属异地配置等对于军队的迁至措施。我就不在这里多重复了。仅分享一些今天想到的新角度。

总体来说,除了一叛时王凌几乎不战而降,二叛三叛的共同问题都是叛军指挥官犹豫不前,进不敢死命打司马氏腹地,退不敢全军收缩进吴国,导致被司马氏大军重重包围,轻松原地歼灭。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恶果呢?我个人的理解是,因为吴国在有关方面的黑历史实在太多了,导致任何人如果和它一起行动,都会担心它在所有可能共同行动上的合作意愿和能力。

简单来说:如果要全力进攻司马氏腹地,必然要把淮南基地本土留给吴军看守,这时候,你就不怕吴军坑盟友技痒,直接端掉你家大本营,把你变成关羽第二?

而如果要全力退守吴国境内。想想吴国不多的两次对魏辉煌战绩是怎么来的。作为诈降界的行家,黄盖,周鲂灵魂附体的代表,对于数万到数十万的大军突然来投,谁知道吴国不会推己及人,来个留其兵而斩其将的先发制人?

更何况,三国时候吴军“自卫队”属性几乎众所周知,防反能力一百分,过江进攻基本战五。特别是诸葛诞反叛之前,刚刚在镇压二叛中打得吴军落花流水,要让他心里完全放松依仗这样的队友,恐怕也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综上,虽然说国家的生存之道不能用道德上的高下来评判,但如果在外交和军事上一直使用诡计而不是硬刚,也会遇到出来混总要还的时候。在三国的三支势力中,曹魏始终有虎狼之邦的恢弘霸道,蜀汉则有一股螳臂当车的逞强血勇,而吴国作为一个实力介在二者之间的存在,似乎总是过于平稳和务实,甚至有时候透着一股鬣狗般的阴狠猥琐。这种态度对于在乱世中自保没有任何不好,而一旦遇到可以飞跃进取的关头,就显示出品牌形象和感召力的不足了——与此对照,在曹魏和蜀汉之间,无论是孟达投魏,还是姜维夏侯霸降蜀,都从来没遇到类似的猜疑。鬣狗的取胜之道有二,一曰“掏”,一曰“诈”,若论得实惠的能力,都百试百灵,只是这两个动作做久了,难免手上和身上都会有难闻的味道,就不能怪别人不愿与它拥抱握手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