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一战的德国十一月革命为何没有像俄国十月革命一样取得胜利?

文:叶攀

一次大战结束,第一波德国革命,卡普政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包括德国在内的交战各国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虽然苏俄退出战争似乎改善了德国的处境,但是很快,事实上已经由鲁登道夫进行军事独裁的德国方面就发现了他们自己的状况并不妙,德国人民和其它所有交战国人民一样,处于物质匮乏和精神痛苦中。1917年起,德国工人们接二连三地发动了罢工。德国的水兵中革命情绪也在滋长。但是即使是这个内外交困的时候,德国的军事领袖们还在幻想通过新型军事战术挽回败局,“保证”德国的世界强权地位。在惨败之后,这些权贵们还制造了一个“背后捅刀”的神话。也就是说,在这些老权贵们的叙事中,普鲁士德国不是输在了战场上,而是输给了国内的“叛国者”。是谁“背后捅刀”,也就是说,是谁妨碍了、阻止了这些老权贵要求的全体德国“人民”支持侵略战争的“团结”呢?就是一战之前的德国几乎唯一的反对派: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工人运动。

       德国在战场上举起了白旗之后,国内政治的危机也掩盖不住了。在德国政府走马灯似的变化了几次后,1918年11月,以基尔水兵起义为标志,德国革命开始了。和同一时期的俄国、奥地利、意大利乃至整个西欧一样,德国革命中也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工人委员会组织,并出现了俄国式的工兵代表苏维埃组织。与之相应,德国也出现了二元权力的并立与对峙,亦即临时政府和工人委员会(苏维埃)的并立和对峙。

基尔港水兵起义掀开了一战德军全盘崩溃的序幕

500

       1918年12月和1919年1月,德国革命在缺乏领导核心的状况下继续进行着,工人和士兵们也越来越激进。除了柏林之外,德累斯顿、莱比锡、哈雷、汉堡等城市都发生了工人起义。鲁尔和德国中部的工人们也发动了罢工。柏林工人们和独立社会民主党人们相继和艾伯特说了“再见”。起义水兵们甚至一度包围了总理府。德国革命看上去似乎比俄国的形势更好,这不仅是因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达、德国工人运动的悠久历史和强大基础,而且还因为,这个时候掌管德国“临时政府”的不是别的什么力量,而是历史悠久的工人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党。但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上台后的第一要务,不是推进工人阶级的革命,而是镇压工人革命。在这样做的时候,诺斯克依赖的不是别的,而正是德国右翼的武装力量,亦即由那些从一次大战前线回到德国的陆军军官和士兵组成的自由军团(Freikorp)。在后面我们将会看到,希特勒是如何与自由军团结合的。换言之,不是别的什么人,正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为他们自己,乃至整个德国工人阶级在14年之后的失败铺平了道路。魏玛共和国从一开始就决定性地倒向了右翼,这个共和国的“缔造者”同时也是其掘墓人。大家都知道,两位著名的德国革命家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就是在这一次镇压中牺牲的。同时牺牲的还有柏林、汉堡等地的起义工人们和水兵们。同一时期德国工人在慕尼黑建立的苏维埃共和国也倒在了自由军团的屠刀下。

       在德国工人和革命者的血泊中,制宪会议在魏玛召开了。不过,德国的革命并没有因为魏玛共和国的建立而告终,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仍然在聚集力量。柏林工人的罢工浪潮在1919年秋天重新掀起。其后粉墨登场的是德国右翼,也就是卡普政变。在镇压了第一波德国革命,并且远征波罗的海各国比如拉脱维亚,在英国方面的默许下镇压了当地的苏维埃革命之后,自由军团们的枪口转而对准了他们曾经维护的那个政权。哀求无效之后,艾伯特、谢德曼、诺斯克们终于想起,德国社会民主党是一个工人政党。到了这个时候,他们终于想起了要向德国工人发出总罢工的号召。没有任何基础的卡普“政权”也很快在德国工人的总罢工中进入了历史的坟墓。值得一提的是,在卡普政变期间,埃卡特(Dietrich Eckart)和希特勒成了慕尼黑右翼政权的代表来到柏林和卡普进行联络。尽管德国社会民主党殚精竭虑地维护德国资产阶级和普鲁士老权贵的权力和宰制,德国统治阶级的“明月”还是照在了沟渠。诺斯克手上的德国工人阶级鲜血,并没有让德国统治阶级给德国社会民主党以及魏玛共和国开出许可证。

       卡普政变过去之后,德国工人开始了进一步反击,德国工人在几个鲁尔区城镇上空短暂升起了红旗。这个时候的诺斯克似乎全然不记得他是被谁赶出了总理府,并且又一次忘记了他的政党是“工人政党”,他再次转向自由军团,乞求他们镇压工人起义。自由军团自然乐意效劳。1921年3月的“三月行动”也未能成功。德国革命在再次受挫中结束了第一波。

由撤回国内的德军官兵组成的极右翼组织“自由军团(Freikorp)”

500

又一波德国革命

       德国的形势并没有因为德国革命的受挫而稳定下来,德国的危机继续发展,并在1923年随着法国占领鲁尔区又一次到了顶点。这一阶段德国的最大“特征”就是载入史册的超级通货膨胀。到了1923年10月,饥饿暴动成了德国各地的日常事件,柏林则成了一座没有面包的城市。德国的大资本与此同时大发其财。值得一提的是,在超级通货膨胀把德国工人的收入吞噬殆尽的时候,德国资产阶级还在指责德国工人的工资太高,并要求工人们更加勤劳。1923年8月10日,柏林工人的罢工迅即发展为遍及德国全境的总罢工。德国的各个地区也离心离德。

       德国共产党的力量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迅速增长。和第一波德国革命一样的是,工厂委员会迅猛发展,而德国共产党则在2000个工厂委员会组织中占据优势。工人民兵运动也在全德国境内发展。在萨克森和图林根两个州,社会民主党左翼和德国共产党组成了联合政府。德国资产阶级当然不会容忍这样的情况持续发展, 1923年10月14日,社会民主党籍的德国总统艾伯特援引魏玛宪法第48条命令德国国防军对上述两个州展开军事行动。社会民主党则在长期无所作为,拒绝和德国共产党联合行动之后徒劳地要求“和解”。1923年10月,准备不足、领导无方的汉堡起义也遭到了失败。

       德国的革命者们对于他们的敌人从一开始就有认识。早在1922年12月,德国共产党的卡尔•贝克尔(Karl Becker)就对德国法西斯主义提出了警告。1923年,德国共产党采取了所谓“施拉格特路线”(Schlageter line),针对德国小资产阶级和学生,亦即纳粹的社会基础展开宣传和争取活动。德共还和爱因斯坦这样的著名知识分子合作建立了国际工人救济伙伴联盟(the League of Friends of Workers’ International Relief)。1923年7月23日,德共和德国社会民主党联合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组织了反法西斯游行,这一次,又是诺斯克站在了对立面。在另一边,希特勒的目标也十分明确,在1923年的一次采访中,希特勒也明确地表达了进入萨克森和图林根,把马克思主义“连根拔起”的愿望。希特勒和德国右翼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楚、明白地表明,他们决不会被他们自己打出的旗号所欺骗。

       在德国革命的过程中,布尔什维克提供了大量支持。早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前,布尔什维克就和德国的社会民主党左翼建立了联系。十月革命之后,苏联不仅派出了卡尔·拉狄克(Karl Radek)作为自己的代表,并且给予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1923年的时候,苏联也给予了萨克森和图林根两州政府大力支援。当时的苏联共青团还在莫斯科成立了专门去汉堡的特殊辅助队。1923年9月,许多参加了俄国内战的欧洲共产党人进入德国,准备组织德国红军——这正是西班牙国际纵队的先声。

​试图推翻社民党政权的“卡普政变”因政变领袖为东普鲁士农业信贷银行董事长沃尔夫冈·卡普而得名

500

德国右翼在魏玛共和国初期的活动

       卡普政变失败之后,德国右翼并未就此止步。慕尼黑苏维埃被镇压之后,巴伐利亚就成了德国右翼的大本营,鲁登道夫、提尔皮茨等右翼头面人物纷纷离开卡普倒台之后的柏林,来到慕尼黑开展活动。希特勒也从此“崭露头角”,进入人们的视野。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在纳粹内讧中被杀死了的恩斯特· 罗姆(Ernst Roehm)在一次大战之后受德军高层的命令组织地下军队亦即右翼武装,罗姆和希特勒会面后一拍即合,并开始向纳粹党提供人力和财力支持。希特勒觉得时机到了,并发动了遭到惨败的啤酒馆政变,直到这时,魏玛共和国政府才勉为其难地对希特勒和纳粹采取了行动。

       随着资产阶级政治的发展,亦即进入所谓的“群众政治”(mass politics)阶段,以前资本主义贵族为主体的老式右翼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卡普政变的失败也说明了老式右翼完全不考虑“社会”和“群众”的传统手法已经不可能行得通,这个时候的右翼组织如果想要上台执政,就必须取得社会中的一部分的支持,以使他们的统治获得形式上的“正当性”,也就是说,新的右翼组织和政党必须是“群众”性的——他们吸引的“群众”,就其主要部分来说,只能是小资产阶级。这样一种新的右翼组织也就是右翼民粹主义(Right Wing Populism)。第一个“新式”右翼“领袖”是号称“德国海军之父”的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Alfred von Tirpitz)。早在一战期间,提尔皮茨等德国右翼就开始认为德皇,以及普鲁士德国的“法治国”体制太过软弱。一战刚刚结束,提尔皮茨就成了“祖国党”(the Fatherland Party)的第一任党首——1920年发动政变的卡普就来自该党。和希特勒一样,提尔皮茨也和白俄以及比如施宾格勒这样的右翼知识分子、其它右翼政党和组织比如德国国家人民党密切合作,他在1923年的啤酒馆政变中也插了一手。不仅如此,提尔皮茨本人已经和希特勒携手,这也是普鲁士权贵和希特勒结合的第一步。1923年之后,魏玛共和国的形势虽然随着道威斯计划中美国贷款的流入暂时稳定下来了,但是德国右翼并没有就此罢手,他们念兹在兹的,始终是如何推翻魏玛共和国,恢复他们的流金岁月。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魏玛共和国同时受到了社会主义者和右翼的反对,但是魏玛共和国的司法机关根本懒得掩饰其态度。1919-1922年间德国右翼进行的354起政治谋杀(总数是376起)中,有326起没有受到惩罚,即使受到惩罚,平均刑期是4个月。正如诺伊曼指出的:“每一条据说是既针对共产党也针对纳粹的法律不变地用来针对社会民主党和整个左翼,而几乎从不用于针对右翼”。

       当然,德国右翼不是孤军奋战,他们得到了欧洲其它右翼的支援。凯洛格(Michael Kellogg)对俄国右翼对于德国右翼的支援进行了研究。一战之后,通过干涉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各国特别是拉脱维亚,德国右翼和俄国右翼建立了直接联系和直接关系。当德国干涉军从乌克兰撤退的时候,参加了科尔尼洛夫叛乱的一些俄国白军军官在随着德军逃离,来到了德国。在德国,这些白俄流亡者们散布《锡安长老会纪要》(The Protocols of the Elders of Zion)这样的反犹主义赝品,和德国纳粹们开展“学术交流”。埃卡特(Eckart)和罗森堡(Alfred Rosenberg)这两个对希特勒的思想最终形成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都受到了白俄的影响。希特勒本人也在《我的奋斗》中承认了《锡安长老会纪要》对他的影响。德国的右翼和俄国右翼之间的联系与结合不止是思想和文化上的,而且也是政治上的和组织上的。比如,白俄军官和自由军团一起成了卡普政变的后盾。德国右翼和白俄联合建立了一个名为“重建组织”(Aufbau Vereinigung, Re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的组织。这个组织,正如其名称显示的,寻求的是在俄国复辟罗曼诺夫,在德国复辟霍亨索伦。这个组织的领袖们和早期纳粹的 “领袖”们高度重合。重建组织不仅和自由军团携手在德国国内进行政治恐怖活动,例如暗杀埃尔茨伯格(Erzberger)和拉特瑙(Rathenau),还密谋进攻苏联。1923年的啤酒馆政变也是两个组织携手合作的。即使在1923年之后,重建组织仍然为纳粹提供了大量资金,并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为纳粹提供支持。在希特勒的侵苏战争中,该组织中的哥萨克“领袖”波尔塔维茨-奥斯特拉尼察(Poltavets-Ostranitsa)还组织哥萨克参战。

       德国右翼在磨刀霍霍,德国左翼又如何呢?很不幸,就在这个时候,德国社会民主党在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辞藻里,在资本主义永远稳定发展的幻想中,在议会活动里消磨时光。他们更是对魏玛时期德国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垄断化视若无睹。直到1933年1月初,德国社会民主党还在幻想和施莱歇尔(Kurt von Schleicher)携手合作反对纳粹。德国工会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官僚化。德国共产党则更加不幸,这个时期,恰好也是苏联共产党内部激烈斗争的时期,或者进一步说,是斯大林开始对反对派进行清洗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德国共产党和其它西欧共产党一样,不是忙于组织工人阶级,开展活动,而是忙于跟着苏联共产党尤其是斯大林的指挥棒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清洗,德国共产党也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清洗中瘫痪了。虽然德国共产党的党员们仍然在街头和纳粹分子们战斗,德国共产党的红色阵线战士同盟在街头照常进行游行,德国共产党剧作家们写的戏剧在柏林的剧院人气极高,但是到了真正的关键时刻,他们已经无力行动了。1927-1928年,斯大林命令各国共产党搞的那个臭名昭著的“第三时期”政策还在把社会民主党视为最主要的敌人,甚至在希特勒已经上台之后,其代言人们还认为希特勒会和社会民主党勾结。之后斯大林的剧烈摇摆更是众所周知。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文化上,德国工人阶级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