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边疆考古的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纪实

  2019年12月26日,“新时代边疆考古的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原考古研究所八楼会议室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研究室承办。来自国内外的各位代表聚焦边疆考古,紧紧围绕“近年来的边疆考古新收获与研究进展”、“边疆考古研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国际视野下的边疆考古研究”三大主题展开研讨。

500

会议现场

  “自中国考古走出去,10余年来涉外项目已近50余项,在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的背景下,边疆考古愈加重要,承担着重要角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朱岩石在致辞中强调,边疆地区条件艰苦,考古人需要付出更多艰辛,但是边疆地区具有区位优势,特别是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积极意义,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边疆考古研究室更是希望进一步加强对边疆、民族、宗教方面的研究,加强和完善该学科理论建设。朱所长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感谢,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建言献策,为边疆考古的发展贡献力量并祝会议圆满成功。

50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朱岩石发言

近年来边疆考古新收获与新进展

500

主持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

  新疆伊吾河流域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天山山脉最东端,是欧亚大陆东西交通和古代文化交流的要冲,是我国古代牧业文化和草原文明形成和发展较早的重要区域。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习通源教授介绍了历年来新疆伊吾河流域史前聚落遗存调查情况,通过调查基本建立了伊吾河流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对其史前遗存演变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及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一套高效的野外调查方法,初步解决巴里坤已发掘的具有殉牲坑、立石墓的来源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建业教授讲述了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新收获,吉仁台沟口遗址是目前新疆伊犁河谷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以青铜时代遗迹为主体的聚落遗址,对研究新疆史前时期的年代分期、文化谱系、聚落形态、社会状况及中西文化交流等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特别是燃煤遗存的发现,将人类燃煤的使用历史上推千余年。这种新能源的发现和利用在人类能源利用史上无疑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性质,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重要考古发现。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新疆克里雅河流域进行全面、多学科领域的科学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李肖教授阐述了他对该流域综合考察的考古学收获与思考,着重探讨了如何认识在青藏高原今天仍然是无人区的高海拔地区发现旧石器晚期和细石器文化的现象、通过石权杖的分布看中亚早期青铜器时代对塔里木盆地的影响、从南西伯利亚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服饰的共性、圆沙古城建造之谜等问题。

  高句丽民族及其政权,是我国东北及东北亚地区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的一个民族和政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书记、研究员李新全介绍了高句丽早期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对都城、山城、墓葬及各类遗存的特点、年代、演变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他认为目前学界对于高句丽早期遗存及其起源尚在探索阶段。

500

主持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裕群

  隋唐和吐蕃时期是青海丝绸之路及唐蕃古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仝涛从考古资料出发,探讨了吐蕃时期青海地区的多元化宗教问题,其背景因素是多元、复杂的民族构成。由于大多数承载宗教因素的器物和所出墓葬都有比较高的级别,因此反映的是吐蕃社会上层乃至统治阶层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

  都兰热水地区存在大量的古代遗址和墓葬,但多次被盗,大部分墓葬结构被破坏。通过青海都兰热水哇沿水库考古的发掘,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冀源认为其墓葬形制、葬俗、殉牲方式及随葬品特点均体现出吐蕃文化因素的特征,另一方面,砖室墓的出现,“开元通宝”、带有“天”字刻划纹陶片及大量丝织品的出土又体现出中原汉文化的影响。故多文化因素的出现证明这里是唐、蕃交流乃至西域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500

学者发言

  辽宁省盖州市青石岭山城属于高句丽大型山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飞峰看来,山城内的遗迹和遗物即冶炼遗物、动物骨骼、踏碓遗迹、大量陶器、瓦件(瓦当、板瓦、筒瓦)等的发现,结合金殿山西侧的隔墙、探沟附近的一号蓄水池等因素,可推测当时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粮食加工方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等情况,为了解山城的布局提供了重要线索。

  霸王朝山城是高句丽时期一座重要的山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王志刚通过调查与研究,特别是对城垣的系统调查和详细记录,获知了城垣形制、结构、筑法等信息,让大家更为科学、全面的认识了高句丽山城,以及不同山城的城垣在建筑技术和营建理念上的异同,这也为探知高句丽山城的年代分期提供新的视角。

500

主持人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宋玉彬

  云贵高原地区是中国通往印度、内亚通往东南亚的重要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勇介绍了云贵高原西南夷有关夜郎、哀牢等古代族群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情况。根据西南夷地处中原王朝对外交往的前沿地带的地理优势,关注西南夷文化与域外文化的联系,认识当地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以及在中原王朝对外交往中的“桥梁”作用,要更多地从考古遗存中揭示出文化交流、贸易、族群迁徙等历史信息。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哲夫介绍了渤海上京城近年来的系列勘探与发掘工作,讨论了对渤海上京城的新认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解峰综合佛像、瓦作遗物的形制特点重点探讨了吉林珲春古城村1号寺庙址始建年代以及相关问题研究。其中石造像种类较多,有佛坐像、佛头像、菩萨造像、莲花化生、千佛等。建筑构件有筒瓦、板瓦等。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肖小勇介绍了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发现的寺庙遗迹、若干残缺的石膏佛像、若干钱币、大量的陶片和动物骨骼等,这有利于研究当地佛教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有助于了解新疆地区和中原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艾力江介绍了新疆喀什汗诺依古城考古收获,汗诺依古城应为唐代疏勒都督府所在或疏勒十五州之一。古城遗址多见玻璃残片和水银瓶暗示这本地有工艺业成熟的玻璃生产作坊,遗址和灰坑中发现“开元通宝”、“政和通宝”、“大观通宝”等唐宋钱币也揭示出古城的年代在唐宋期间。

  金上京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郊,阿什河左岸。上京城是金朝修建的第一座都城,是金王朝的早期都城。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阳通过考古勘探,初步了解到上京城城内午门至南城南墙西门址之间存在一条中轴大街,该街与宫城内多重殿址出于一条轴线上。上京城发掘出土的遗物以建筑构件为主,少量的生活类器具,其中建筑构件多带龙纹图案,凸显了皇家气派。

500

学者发言

边疆考古研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500

主持人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韩建业

  关于中国边疆与边疆考古,考古学文化与"民族问题"的相关性成为边疆考古的核心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物为大家厘清了“中国”、“民族”、“边疆”等重要名词概念,探讨“边疆考古究竟能为国家认同做什么”、“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三者之间有何联系”等问题,他提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我国多民族政治与文化现存形态的高度概括。

  欧亚草原范围广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鹏首先明确了欧亚草原考古的地理研究范围,在特定文化背景下,通过与中国境内商周时期发现的器物和遗存进行比较研究,如车马器等,试图勾勒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基本图景。

  石板墓是草原地带最常见的考古遗迹之一。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孙金松详述了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石板墓遗存的考古收获,明确了相应石板墓群的分布、年代、出土文物状况以及发掘过程。

  2018—2019年吉林大学在蒙古的考古发掘收获颇丰,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潘玲作为考古领队介绍了2018年发掘石板墓和2019年发掘匈奴墓葬的情况,除此之外探讨了对石板墓结构的认识和绘图经验,其中对索尧胡林墓地匈奴墓葬结构、盗洞位置以及形成时间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宋玉彬对“渤海上京城宫城、皇城、郭城的营建时序”、“渤海以早期上京城为都时统治集团的‘礼佛’方式”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另外他认为,“天宝末”,渤海迁都上京是为了实施中央集权统治。

国际视野下的边疆考古研究

500

主持人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李肖

  中国人民大学北方考古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丁山以辽西地区为例,认为其青铜时代晚期的聚落形态包含了多种经济生活方式,具体与当地的环境相关。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王丁回顾了20世纪初德国探险队4次在新疆的发现,论述了Kindik遗址的发现地点、性质等问题。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国豪以比较的角度试图在粟特与回鹘之间建立历史联系,论述粟特风格对回鹘时期建筑的影响。清华大学成叙永博士通过对比探讨了渤海上京龙泉府出土金铜佛像与早期辽上京渤海风格罗汉像的异同。

500

丛德新研究员做会议总结

  会议发言结束后,社科院考古所边疆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丛德新再次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感谢,边疆考古具有国际化、跨区域交流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同时新材料、新技术、新手段的利用催生了更多新的研究课题,此次会议23位代表的发言非常精彩,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拓展和推动边疆考古工作和探究的空间范围和系统性,也会对边疆考古学科的建设起到引领作用,并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研究。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