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侧记 “遥远镜像”穿越历史照进现实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彭德倩

原帖:http://arch.cssn.cn/kgx/sjkg/201912/t20191223_5063512.shtml?COLLCC=3669247564&

  昨天在沪举行的“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来自全球的考古学家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古更像是对现实‘遥远镜像’的挖掘,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城市化甚至全球化,都能寻到脉络一二。”上海大学历史系主任徐坚教授说。

  追寻史前岛屿城市化萌芽

  来自剑桥大学的伦福儒、迈克尔博伊两位教授介绍了对爱琴海克罗斯岛的最新发现。卡沃斯位于克罗斯岛的西端,数十年来一直是希腊最神秘的考古遗址之一。2016至2018年发现的一些纪念性建筑和冶炼遗址表明,这里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急剧扩张。这样的变化也说明了城市化在初期发展时,等级和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6年以来,克罗斯岛上发现了大量精心挑选的破碎大理石。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大理石是在其他的群岛上被打破后带到岛上的,这场历久弥新的宗教仪式,为岛上各族之间维持了近半个世纪的集会中心提供了证据,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海上圣所。

  为了更多了解克罗斯岛在基克拉泽斯群岛中的角色,考古学家还对附近两个岛屿纳克索斯岛和加藤·库菲尼西岛进行了采样调查。

  调查显示,与克罗斯岛一样,青铜时代是这些岛屿有最多人居住的三个时期之一。然而差异是纳克索斯岛在早期青铜时代居住格局却不那么密集。这表明克罗斯岛是该时期最大和最重要的场所。

  通过挖掘,考古学家还发现,爱琴海青铜时代早期的冶炼遗址中,大部分的器物为进口,小部分是在岛上自己制作。如印章、珠子、抽象雕像等几个不同类型器物的原产地都来自于其他岛屿,可以看到一个都市规划的过程。

  研究认为,克罗斯岛发现的诸多遗迹,构成了城市化进程的预示——集中化、金属生产、杰出的建筑项目以及强大的仪式,这也吸引着来自附近各地的参与者。

  以考古学视野观照文明兴衰

  “许多人往往觉得考古仅仅是挖掘过去,其实不然。”在徐坚看来,考古学科兼具专业性和公众性两面。前者的探索主要是发现发掘新的遗址或新的历史时期活动情况的证据,以及对已有素材进行充分研究。后者则要求为人类及社会提供较为宏大的考古学视野。

  考古与历史等学科可以共同给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面对同样的问题,有怎样的解决方式。成功的可以作为经验,失败的无疑就是教训,这些“遥远镜像”展示着文明的兴起和衰败,也默默给现代人提供维护文明的参考。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新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考古、历史和人类学研究中,留下新的位置。不久前,专家对于青龙镇的研究,为上海历史普遍认知中的一些模糊部分,添加了高清滤镜。此前许多人认为,上海“开埠以前只是个小渔村”。

  实际上,早在宋朝时期,上海的对外商贸就已经逐渐繁荣了。其中,上海青龙镇作为一个港口,在海上丝绸之路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专家曾断言,青龙镇这一发现弥补了上海唐宋时期地下考古的缺乏。

  此前有文献记载,这里曾有一个港口,青龙镇遗址历年考古发掘出土了来自福建、浙江、江西等窑口可复原瓷器6000余件及数十万片碎瓷片,足见当时港口已经相当繁忙。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