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靺鞨-渤海研究高层论坛”在黑龙江大学举行

  近些年,国内的靺鞨-渤海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与之不相称的是,国内对俄罗斯学界的相关考古发现与研究缺乏深入的了解,由此,俄罗斯境内的靺鞨-渤海遗存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研究的空白点。在此背景下,中俄靺鞨-渤海考古资料及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500

  2019年12月14至15日,中俄靺鞨渤海研究高层论坛在黑龙江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黑龙江大学主办,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俄黑龙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远东历史、考古与民族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所,阿穆尔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和黑龙江大学等11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45名专家学者及19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500

  本次论坛为期2天,共9名中国学者、10名俄罗斯学者分别进行了大会发言,分享了近年来中、俄两国靺鞨-渤海遗存的考古新发现及其相关考古、历史研究新成果。

500

  中国学者主要立足于对国内考古资料的研究发表了有关渤海的最新发现与研究成果。宋玉彬教授论述了行政建制视角下的渤海上京城研究时序的问题;王培新教授则就渤海早期王城及王室墓地展开探讨;赵哲夫研究员与梁会丽副教授分别介绍了黑龙江省绥芬河流域和吉林省渤海遗存的考古调查成果;解峰副研究馆员讨论了吉林珲春古城村1

号寺庙址的始建年代等问题、徐廷馆员在介绍吉林磨盘村山城早期遗存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年代等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岳天懿阐述了渤海都城城门与城墙的相关问题。与上述的考古学研究不同,范恩实研究员对21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渤海族属、称谓、族群构成、政治结构等渤海史关键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述评;沈一民教授则考证了渤海国商人李光玄的相关史事。

500

  俄罗斯学者则分享了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和阿穆尔州境内靺鞨-渤海遗存的考古新发现及研究。其中,较多的发言集中于俄罗斯滨海地区发现的渤海遗存。H.A.克留耶夫论述了位于俄罗斯境内的绥芬河谷的中世纪早期遗迹;Е.И.格尔曼研究员基于对克拉斯基诺城址的层位学分析讨论了该城址的分期与年代;Е.В.西多连科研究员对滨海地区库纳列伊城址的渤海文化层及其遗迹进行了区分和论述。与上述对渤海遗迹的研究不同,А.Л.伊夫里耶夫研究员专门论述了俄罗斯滨海边疆地区发现的渤海国及渤海时期的带文字材料,Е.В.阿斯塔申科娃研究员则以克拉斯基诺城址的发掘材料为基础,探讨了渤海人的实用装饰艺术制品。

500

  部分俄罗斯学者论述了靺鞨遗存的考古新发现与研究。С.П.涅斯捷罗夫研究员系统论述了黑龙江流域靺鞨渤海时代特洛伊茨基类型的研究现状及展望;Я.Е.比斯卡列娃研究员介绍了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靺鞨考古学文化遗址的发掘新成果;О.В.季雅科娃研究员则对俄罗斯滨海地区东部和东北部靺鞨遗存进行了专门研究。此外,Д.П.沃尔科夫向与会学者介绍了西阿穆尔地区发现的米哈伊洛夫文化遗迹;В.А.杰留金教授则探讨了黑龙江下游入海口(萨哈林岛北部河口)周围地区出土的冶金用具——陶挡板及其相关问题。

500

  在自由讨论环节,中俄学者就靺鞨葬俗及渤海文化因素来源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普遍感受到,由于中俄双方长期缺少对话,田野考古资料较少且不能实现互通共享,导致目前的很多认识囿于各自的资料,立论基础薄弱,推测过度。

500

  会议最后,由吉林大学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宋玉彬教授和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远东历史、考古与民族研究所А.Л.伊夫里耶夫研究员共同对会议进行总结,他们认为“此次会议国际性的学术特点,将在渤海、靺鞨研究史中留下重要的篇章,其学术贡献也将不断得到释放”。因此,“希望论坛能够坚持办下去,靺鞨渤海学术研究需要这个平台,作为回报,我们也愿意帮助你们成为靺鞨-渤海文化研究的国际性信息中心”。同时,发出倡导:“渤海文化需要我们拥有国际化的学术视野,要求开展国际标准的学术研究,共同构建国际学术界认可的渤海问题话语体系”。

500

  本次论坛是中俄学者就靺鞨-渤海研究的首次面对面交流,几乎所有从事靺鞨、渤海研究的俄罗斯科研机构和大部分中国科研机构皆有代表参加。会议期间(15日晚上),与会的11名俄罗斯学者还同黑龙江大学2017-2019级“俄语+考古”实验班的全体本科生及部分中国与会代表进行了座谈。

  此次论坛,不仅增进了中俄靺鞨-渤海研究学者之间的相互了解,还促进了中俄学者对靺鞨-渤海研究的新思考,思考如何更好地推动靺鞨、渤海文化研究的学术进步,思考双方如何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