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秘密建储制度是否是一个有效的制度,以及有何利弊?

讲真,所谓的秘密立储制度,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并没发挥什么作用。

雍正首开先河,但乾隆继位是秃子头上的苍蝇——明摆着,早就无秘密可言。

乾隆萧规曹随,但这位太能续,年年岁岁君相似,岁岁年年储不同,盒子打正大光明匾后拿下来一次又一次,内容物换了一茬又一茬,他老人家倒是越活越精神,最后玩腻了,搞了个内禅,下任皇帝都上台了,也无所谓立储。

到了嘉庆,秘密立储的弊端暴露无遗——这位暴崩于承德,居然身边找不到传位诏书,更妖的是正大光明匾后也空空如也,这下全体抓瞎。好在道光早就是众望所归,皇后也没出幺蛾子强推亲子上位,总算平稳过渡。后头又说找到了传位诏书,是原件还是找补?你猜?如果嘉庆朝如康熙朝一般诸子争雄,闹这一出不炸锅才怪。

道光生前也是把奕訢、奕詝哥俩安排的明明白白,谁继位在道光二十九年就已不是秘密。

至于同、光两朝,儿子都没有,更谈不上立储。

总之,自正大光明匾后取下小锦盒,打开后众人目瞪口呆的桥段从来不曾发生过。政治权威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空降个毫无根基的人物到皇帝宝座上去,翻车是大概率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秘密立储是君权专制达到顶峰的表现,储位定于一心,群臣无从置喙,如明代争国本一类的大场面不复得见。

但是生一利即生一弊,躲开了群臣掣肘,皇帝一人独断,眼瞎怎么办?譬如咸丰与鬼子六,才能优劣如冰炭,奈何奈何。

总之,秘密立储制度没有经历过足够的历史考验,很难衡量改制的得失。

话说回来,催生这一制度的历史背景是雍正惩于九龙夺嫡之戒,但以康熙搞出的烂摊子,捎带活到六十九还没个预案的甩锅姿态,什么制度能管用?康熙都实验了民主选举,不还是掀桌子?

没有制度万万不能,但也从来没有什么制度可以万能。正所谓“徒法不可以自行”,制度崇拜要不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