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怎么处理“学生发型宣传”这个难题?

500

漏了一篇约稿,赶紧补一下。

主题是“学生发型”。说是四川一所学校,为了让同学树立发型意识,煞费苦心,连画带编,出了一个“葬爱家族手绘版”:偏头痛型、流氓海盗型、精神崩溃型……

包括侠客岛在内的大号都说“令人忍俊不禁”,“幽默教育的探索”。连约稿的朋友也说,是不是从“教育接地气”这种角度说起。

我觉得大家可能对幽默有什么误解。

它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确实能让孩子按图索骥,在发型规整的角度上大概能拿高分,但从教育的角度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在教书育人这个领域,搞这类的创新,不划算。

我并不反对发型规范。一个学生,在头发上耗费的时间越长,在学习上使用的时间就越短。

要是我儿子顶着一个孔雀头来见我,我也很可能七窍生烟。

但问题是,原来的发型规范要么太无聊,要么太粗暴。

无聊是什么?无聊是你看到这样的图,内心毫无波澜,并且没有任何要遵循的意愿:

500

粗暴是什么?粗暴是校长站在大门口,拿把剪子咔嚓咔嚓剪。

和“无聊”“粗暴”比起来,“偏头痛版”简直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看上去的确是个“好主意”,是“创新”——但可惜的是,在教育领域,“创新”终归是要遵从“教育”这个大前提的。简单归纳,就是: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

很显然,不能是带着歧视的眼光起绰号的人。

我们说一个矮个子“矮冬瓜”,说一个胖子“大肥猪”,肯定是一种素养缺失的行为。可能大家都干过,但干归干,内心终归懂得这是件“不上台面”的事儿。

但如果搞教育的把它摆上台面,事情就复杂了。它等于发出了一个明确信号:我们是倡导用一些带有攻击性的语言,来羞辱和我们外观不一致的人的

孩子们就会觉得,原来那些攻击性的语言,是不需要感到忌讳的,它是被鼓励的,被倡导的,你很难保证他们不举一反三,把这种说法延续到生活中。

比如,妈妈烫了个头,他指着妈妈乐,哎!这不就是披头散发衰老型嘛!对面餐厅服务员的刘海长了点,就指指点点,你看,这不是垂帘听政阴险型嘛!

哪怕出于善意的目的,贬义的绰号本身是会形成自毁力的。那些“有规范但没文化”“有知识但没素质”的源头,它绝对能占上一个。

靠贬损打造所谓的“幽默”终归是低级的。

改变所谓的“无聊”,未必要朝着粗俗发力,让它变“有聊”就行了。

比如,第一个发型下面,多标注几行字:

1、该发型打理需要20分钟方可取得效果,可背诵单词15个(数据来源,英语教研组组长王老师);

2、若要达成效果日常养护需要200元,可购买盲盒4只(数据来源:隔壁理发店TONY老师);

3、长期遮盖左眼,可能导致斜视及偏光(数据来源:校卫生室裸视力5.2的刘大夫);

……

评个星,搞个战斗力图,什么时间值金钱值健康值什么的,稍微花点精力,传播效果未必会差。

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要一下子祭出“粗俗”的武器,然后说“这就是接地气的创新”。它看起来能达到短期的目的,但一定会把路给带偏。别说搞发型宣传的,我们很多媒体人也得记住这个道理。

还有。

稍微像样点的幽默,从来不会贬损他人,考虑的应该是如何表达自己。

一个背景声

“弄什么弄,最后都会秃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