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开始讨论「审前拘押」制度,我谈点两岸的观察

我看到了《新闻1+1》节目和老胡的微博上都开始谈到审前拘押制度的问题,我从一个台胞的角度可以讲一点小故事。

台湾的规定为何?

在台湾的制度被侦查後有四种可能:无保请回丶交保候传丶收押丶收押禁见。收押禁见是最严的一种,除律师外任何亲朋不得会见除非有很特殊情况,律师会见时旁边监察也严一点,通常是认为嫌犯可能利用会见传递暗号消息让亲朋在外串供灭证。而法规上收押或收押禁见期是2个月得以申请延长一次所以最多是4个月收押。但如果已经起诉成功则称为审判中收押,为3个月并延长最多三次2个月,所以3+6最多为九个月收押,若上诉到二审官司则收押清零能再押一轮九个月,很少数人打到最高三审法院那时收押期限只能3+2最多五个月,等於是给法官一点压力尽快下结论别再旷日持久。但本刑为十年以上较重的罪起诉者,收押无期限可无限制延长,但後来好像修法改为最长只能延长到8年,收押8年还未定罪必须释放。侦查结案或判决最後无罪者,收押期间算冤狱可领赔偿一天以台币三千元折算,若判有罪则收押日数折抵刑期。

但台湾有一条刑事补偿法第四款,称为误导不偿条款。简单用白话文讲它在实务上的常见执行就是若你因受不住逼供或为了袒护某人而认罪,最後进法院因实体证据不足或被查出真相而判无罪,这种情况下机关可以不给赔偿金,因为你乱认罪误导了司法方向浪费资源。当然若当事人认为有逼供那可以另外再去告,那就是另一场官司案了。以上就是先让大家了解台湾的法规是如何。

我不是专职司法人员也没有全面性的统计资料,但在两岸生活多年我观察发现大陆似乎收押制度确实是走重典路线,能交保的少听闻,而收押且禁见的案例甚多,当然我强调这只是一种主观感受,是否有媒体和人际间传言特别爱谈收押型案件而不爱讲交保案例,那就未可知了。这次李案属於侦查中收押,台湾最多押四个月而他押到八个月,就客观天数数字上来看大陆法规是走严刑峻法路线 (仅就这一案例而言,我没有资讯横向比较它是特例还是通例)。

另一种版本的后果也有利有弊

但我要说的重点在於台湾30年来很明显是宽松路线,现在收押很难的另一种极端造成许多社会现象。有些证据已明确到社会公认罪大恶极的都可以交保出来,例如一个杂货店王姓老板以提供住处引诱一贫困母女进屋,最後凌虐性侵女童案,最後得以交保引发社会愤慨。

500

下面另一起也是女童但被凌虐後奸杀致死的案件,误传嫌犯被交保,引发当地五百多人包围彰化派出所和嫌犯家撒冥纸叫嚣,乡民意图用「自救」方式对抗交保判定,但其实这是误传当天是裁定收押,但为何一个网路传言能导致众多人信以为真,就是因为长期来大家的观感,真的交保太容易,怎样的魔人被裁定交保都不奇怪,所以第一时间很多人不怀疑就相信真的交保了。

500

而名震一时的蔡英文辖下一大弊案「庆富猎雷舰案」如何平息的方式也是出人意料,最後就是主犯在一片质疑声中成功交保,之後果然消灭一些在外证据後弃保潜逃,由於没有主犯的口供和证据导致诸多原本高度怀疑涉案的官员得以全部脱身。

500

另一方面交保本身也往宽松在走,以往台湾交保是规定保释金必须全部以现金交,尤其金额比较大的交保不论再多钱也得雇车搬过去,这是一种隐藏的壁垒因为对方可能无法当天内筹集这麽多现金,而会拖延两三天让警方在拘留室内多一些时间审讯。但目前这定也走向废除,2018年开始有保释金可以筹集信用卡或用大额黑卡等「刷卡交保」,还打出「司法也很潮,行动支付列车启动」等媒体标题。

500

台湾长期以来司法信任度很低在20%上下徘徊,随某些大案还掉到过个位数,远非一些公知意图打造出「想像中的台湾图像」人人活在安和乐利的美丽法治,有些台湾分析认为是司法人员贪污所致,当然贪污的人有不少例如今年才爆出的石木钦大案,还有较久之前2010的高院法官集体贪污案,其他小案就不提了。

但我始终在基层民间有一个强烈感受,司法信任度低和这些贪污案的关连并不大,一般小民感受和讨论度也不太高他们总感到这都有点遥远的远方之事,真正关键点反而正是交保制度的大宽门,因为众多身边遇到的小恶人或乡里恶霸,这是很多人切身会接触的,而这些即使被搜集证据好不容易送入衙门成功,一下就交保出来,多数小民尤其教育不高的并不很理解法律程序只会感到「他怎麽又没事了在路上走?」而更关键是这些恶霸出来会吹嘘的,他不会说自己案子还在法院跑,而会说成我有背景有关系,你看我才刚进去又出来,谁能奈何我,你们未来最好乖乖听话。所以在地方上更嚣张几年,而这些场景对当地人心理冲击是无比巨大的,真的认为天下已经没法可管远超过什麽远方台北某个检察官贪污的新闻,即使五年八年後台湾司法的慢效率把三审官司打完,他被判有罪抓进去了,这种心理冲击在很多人心中依然去不掉,甚至最後还是会怀疑「他是不是真有点背景,所以拖好几年才进去」当然可说很多基层小民真的没知识丶不懂法,但他们就是切实存在的一个个人,最後反应成这十几二十趴的信任度。

500


宽松还重典无好坏之分,只有利弊取舍的心里准备

理性来论宽松路线还是重典路线并没有对错或好坏之分,仅仅是不同,走向哪一种都是可以的,也都能获取其相对应的利益,走宽松那错押导致要事後领国家赔偿金的案例会减少,但潜逃或灭证成功而导致不被制裁的坏人增多之代价也是需社会共同承受,重典路线则是反之。

马前卒工作室前天的影片提到审前拘押应该走向宽松的观点,他的众多论述我都同意,但最後有一小段我严重不同意,因为有逻辑上很大的疏漏,他认为天网系统和民间摄像头已经遍布所以逃亡国外机率低,不必再靠收押。首先摄像头多只限於城市而广大的小乡镇地区不见得,再广一步讲其实摄像头再厉害有其局限,乔装改扮或蒙面再蓄意躲着走,逃出城市不难,同时中国大陆天然地理环境必须考虑有众多陆地相连的边界线要摸去外国真的不难,台湾毕竟还是个海岛要偷渡出去得买通黑渔船,虽然不是多大门槛但毕竟是个槛且有被船长黑吃黑的可能,同时人口十几亿的人海茫茫必须考虑,犯人也许不必出国只要在云南大山或新疆荒野找个地方躲着,跟逃出国效应差不多。

更重要是收押不只有防止弃保潜逃的目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灭证和串供,而街上的摄像头可管不了这点,试想一个嫌疑犯被发动侦查後没有收押又放回,等於通知他你被主查了,快回去消灭没被发现的证据吧。例如当年陈水扁案,他被收押前高举手铐那一幕不少人都看过,他当天说他坐「巴士底狱」暗示法国大革命的桥段,蓝派立委则反唇相讥「坐巴士抵达监狱」,当天从晚上开始绿色媒体疯狂炒作是不是「押人取供」而蓝色媒体则反呛不押人取供难道「放人串供」?双方吵得火热一时不可开交。这两个名词的矛盾性在这经典案例中就大幅体现出来,当然台媒式吵架到最後都是没结论各自说各自。

街上的摄像头很难代替收押效果,审前拘押制度不管走向宽松路线还是重典路线都有各自的理由能成立,但我想诸多论述中绝对不包含这一条吧。

所以宽松制下嫌疑犯的人权增加了,但不可否认利用该人权完成潜逃或灭证串供者也会增加,所以诸多案件受害人想获得胜诉伸张正义的人权就只能降低。好比一个社会如果允许人人都买枪,人的自由度上升了可以玩枪,同时你走在街上不必担忧被枪击的心理自由就得放弃不少,遇到抢劫时的搏击反抗自由也没了(因为你推测他很可能有枪)。世界上众多事情就是压下葫芦浮起瓢的,一种自由增加了,另一种自由就得减少,一种人权提升了,另一种人权就受压缩。

但我厌恶的是公知界有一种现象就是一张嘴巴两片嘴唇正反两面都有得骂,宽松路线下又可以开骂司法不公,哪哪案件成功逃脱法律被判无罪等,白天可以嫌天气热,晚上可以嫌走路黑,太阳上山下山都有得骂。不管哪一种路线都必须让社会多数人了解其利益面和缺点面,想要得利就得同时承受缺点,才能逃脱公知的话术。

讲点职场甘苦谈的社会现实

最後以职场甘苦谈角度小谈两句事件本身,这角度好像比较少人提。

其实说到底毕竟我们都不在每一局会议的现场,不知他讲了或没讲所谓威胁话语,无法判断,但疑罪从无下没铁证纵使有些人证也只能设定成没有,所以即使有,但华为没录音录到对你有利的片段,也是自己的失利必须承担後果。一个外人谈谈案情也只能说到这句为止。至於有人说因为这公司很大所以能操纵当地警检,尽量多押久一点,那我想这指控也适用疑罪从无原则吧,这种说法的人要补充更多证据,总不能疑罪原则只适用於一方,即「我不否认你说的可能性,因为世上任何事皆可能,但我没看到你举证就只能认定没有」这种精神必须深入人心,且公正的适用於每一方。

但我较不相信一种粗糙的最原始故事版本「他离职时多吵了几句,所以设局陷害他」因华为十几万人每年录取人数数千甚至有过近万,不续约或裁员人数也以数千计,人口流动很大之下从常理判断对淘汰丶不续约过程有阿揪(argue)的,多吵两句架者少说也上千,其实以我在台湾一个两三千人的科技厂(在台湾算很大的公司了)曾经干过小职员几年的见闻,开除的人几乎90%阿揪,就少有不的。所以每年这人数如果每个都要去设局害一害,那也可真累,当地公安局拘留所怕不够用。

另以一种职场甘苦谈角度看,以下我有一种个人经历的感想谈谈,李他在公司中应该是属於那种「名人」之一吧~~呵,在大一点的企业待过都知道总是有些部门有几个那种名人,但不是专业能力特强或业绩超高而出名,而是靠另方面的事情成名,大家有社会历练的都懂我意思,你懂的。

当然也不是说当名人就多大罪有多该糟,只是以我在竹科和远东工业区的这些年经验和朋友间的谈闻,当这类名人真的很高或说极高比例下场不太好,尤其在技术压力大人人忙专业都来不及的科技业。不少人可能因为年轻历练少或性格原因有时缺乏一种设想老板角度并多元思索的想法,举例说你发现你的主管搞些舞弊,是否应该赶快依照国中公民道德课本上写的赶紧大揭发丶奔走拦轿大告密,恐怕现实世界的法则不尽然。首先必须一个本质立场这公司终究是老板与股东的,我们只是拿钱受雇的一个工人,发现公司一些弊案并做处理其实是老板和股东的工作,他没有发现那最後受损是他的钱,一个工人没有义务去做老板的工作,若真的很关心且正义感多那顶多写一个匿名信给老板或公司内有影响力的人,提醒一些相关现象,这就是最大的底线了至於他看没看到或信与不信,那都已经不是一个员工该再去介入的事情,点到为止。

为何?其实多想一下就很简单发现道理,老板眼中公司永远是一个大家聚集才干和资本设备达成规模经济来赚钱的地方,替他和股东赚钱也每个人替自己赚钱,这才是他希望看到每个人把精力花在的地方,办公室政治之类上演雍正王朝或包青天的内容,绝对没有一个老板是喜欢的,要不是极度厌恶要不就是能包容一些但也反感,所以你进入了一个冒险区因为你永不知道他心中的红线在哪而你触碰到没。

第二点是一个更广也更重要的面向是「并未拥有全角度的资讯」,高层被和珅魏忠贤给骗了给蒙蔽了,有可能真的是昏庸,但有没有可能高层甚至老板也知道和珅秦桧,但我要用的就是和珅秦桧~没想过? 可能性是多样的,这人手脚是不太乾净但他客户人际关系长袖善舞总能接到几亿的大单,还是有高价值的。又或他爸爸是立法院议员叔叔是某个供应商的大股东,所以需要他的背景把他拉拢安插在这。又或公司正在竞标某个大案,你一个大嘴的人到处窜跳又在网上乱讲话说公司有这有那,可能坏了竞标的大局。太多的广域资讯是我们不可能得知的,从自己所看见的一角度面向只能得出小角度结论落入思考的风险。最後你的各种闹,不会有人当你是忠肝义胆的文天祥要给予加官晋爵,反而从高层到基层视你为坏事的丶不识相的麻烦制造者,早点清除出去。

像很多国际新闻某个国家做出某个决策,你看似他笨他亏了,但实际上得利还亏根本不是一般人能得知,因为我们都不是那个总统,没有他所拥有的那些全部资讯。所以社会历练或有些人所说的「老成」并不复杂高深,就只是一种能更全域思考的能力,之後延伸出来一种「识相」和付诸行为时的分寸,何事能多进两步丶何事只能点到为止。每一个社会事件除了看热闹和网上吵吵以外更重要是挖掘学习些东西,总结些东西,看看事件中每一方各自做对做错哪些事,转化成自身的经验值某天在自己人生的一个决策点上,能帮自己少走弯路少付代价,我一直认为这是看新闻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