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派拉蒙法案吗?

本周,对于好莱坞电影来说有历史性的意义,因为美国律师协会正式公开表示将废除了已经施行超过70年的派拉蒙法案。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全网关于未来美国电影格局的猜测。有人认为迪士尼的垄断行业的机会来了,它可以大手一挥,任性花钱建立自己的院线。有人看好网飞从流媒体平台转移到线下,从此网络和市场两不误。也有人觉得许多美国本土院线会因此转行开始做发行和制作,从而避免自己的市场被占有。

500

网上热议派拉蒙法案终止

总而言之,所有人都认为派拉蒙法案的废除会给美国的电影市场带来极大的影响。那为什么这样一个已经实行了多年的法案到今天才被废除?它当年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才被颁发?而我们中国电影市场从派拉蒙法案的漩涡中又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历史追溯:派拉蒙法案前因后果

派拉蒙法案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美国规定电影制片公司不得同时拥有发行和放映两项业务。这条法规1948年颁布,其目的就是打破大电影公司进行全市场垄断,例如当时的派拉蒙、环球、福斯、美高梅等业界领头羊。

所以它并不是像名字一样看起来像是只针对派拉蒙公司的一项规定,而是针对派拉蒙这一类所有的大公司。

而之所以最后会被叫成「派拉蒙法案」,是因为当时该法案颁布后,最先响应政府号召放弃放映业务的就是派拉蒙。在此之后其它公司也都是在派拉蒙表态后纷纷紧跟其后,让法案迅速得以实施。

500

派拉蒙带头听政府的话

美国政府当时颁布派拉蒙法案的原因是出于多方面的考量。

首先多数大众以及媒体认定的原因是:因为反垄断法在全美推行,导致了派拉蒙法案这样一个反垄断法下的分支诞生。自从反垄断法在美国推行以来,各行各业只要是垂直整合经营的公司,都会被要求整改,缩减自己的业务。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不允许一个公司做一项行业的全产业链。毕竟当时处于货币经济巅峰的美国政府,不允许本地有寡头企业存在。

而当时美国电影行业里的大公司几乎都是垂直经营,也就是自己会包办“制发放”三个环节。这其中尤其是放映的自主化让这些大电影公司做到了在全美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他们因为掌握了行业的全产业链,因此针对那些只有院线的影院公司弄出了“集体预订”的销售策略,从而进一步增加利润。

所谓“集体预订”,就是电影院想要放映大公司最新的热门时,大公司会要求电影院必须同时绑定购买热门电影以外的“小片子”。这样大公司就能保证那些票房不会太理想的电影也能够在全美有足够的排片回本,相当于沾了热门电影的光。但是对于电影院来说,这无疑是强卖行为,很多院线最初都不接受。但是大公司底气很硬:你不买,那热门电影我也不会卖给你放,我反正自己有电影院放。最终,许多院线公司为了能够播放大公司的热门电影,不得不忍气吞声同时买下许多冷门作品。

500

40年代美国电影院,虽然门庭若市, 但实际赚钱的都是背后的出品方

可以说在派拉蒙法案诞生之前,美国院线公司赚的钱少得可怜,这和现在电影市场一半的钱都让院线赚走的情况大相径庭。

另一方面,除了拥有院线主导权,“集体预订”的方式也让好莱坞的大公司们在内容制作上越来越任性,基本上想拍什么就拍什么,反正因为“集体预订”的销售模式,其它院线也必须买单排片,观众也必须要看。这也让当时许多美国的媒体诟病环球、派拉蒙这样的大公司在内容上不用心,也因此加速了“派拉蒙法案”的推行与实施。

院线公司生存困难以及大公司话语权太重,行业不平衡催生了政府的介入。1948年美国政府正式颁布了派拉蒙法案,尽管许多电影公司一开始反对并且还因此上诉,但是正如上文所介绍那样,在派拉蒙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公司也妥协了。为什么呢?

因为那会儿,他们已经瞄准了当时的另一个新兴产业——电视。许多电影公司已经意识到了电影产业在美国的瓶颈,而普及后的电视会成为下一个“香饽饽”,因此他们必须赶快转型去抓住这个市场,比如派拉蒙在当时就收购了刚成立不久的NBC电视台,所以它才赶紧配合起了法案,结束了自己的院线产业,毕竟那时“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小电影院”已经成为新的标语。

500

50年代美国家庭已经普及电视

所以,派拉蒙法案虽然历史意义重大,但在当时的美国也没有引起过大的波澜。它确实防止了大公司在行业的垄断,也让院线公司得以生存下去。不过电影大公司当时也都处于转型期间,因此也并没有与法案的实施有过多的对抗。毕竟与其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和政府辩论,不如赶紧换个地方赚钱。

流媒体崛起让派拉蒙法案失去意义

派拉蒙法案就这样默默的施行了近70年,在此期间好莱坞六大掌握了美国电影的内容制作与发行,而中国影迷不太熟悉的AMC,Regal,Cinemark3家美国老牌院线公司占据了美国大部分电影院。他们相安无事,在美国一起赚钱,直到一个新对手出现——流媒体。可以说,自从流媒体出现以后,电影的传统制发放三个环节都面临了改革,它们的成本都降低了。

观众们肉眼可见的时,由于题材的“去复杂化”,网络电影与剧集的制作成本相比传统电影和电视的成本确实更低,而流媒体平台更是让发行和放映统一化,再也没有发行与院线因为分账不均而“打架”的问题了。

美国的观众们比起传统院线和电视,也更加趋于选择流媒体平台。近几年北美总票房一直整体呈下降趋势,与之相比像网飞这样的影视圈业界新宠则是收入连年上涨,用户数不断攀升。目前全球付费用户已经达到了1.58亿,一个季度就能有近10亿美元的收入。和传统发行、院线相比,这个钱实在是赚的既省心,有便捷。

500

新的大佬

在网飞之后,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公司开始涉猎流媒体行业。大家熟悉的苹果和迪士尼自不用说,它们都相继推出Apple TV+和Disney+来抢占流媒体市场。而和网飞同时发达起来的Amazon Prime、Hulu也都风生水起,发展的十分良好。电视台也在争取流媒体市场,HBO、NBC、CBS都成立了自己的流媒体平台。

500

Disney+刚上线一天, 注册付费用户就过1000万

一时之间,美国所有公司都像70年前派拉蒙法案出来时涌入电视行业一样。这一次它们也顺应时代,涌入流媒体,而这也使得派拉蒙法案的存在变得慢慢失去了意义。因为现在电影传统的大公司已经不会再垄断行业,它们有了网飞、亚马逊、苹果这些掌握互联网领域的新对手。

呼吁废除“派拉蒙法案”的呼声始于2015年,这也差不多是网飞收入超过好莱坞六大的时候。如今派拉蒙法案废除后我们看到AMC之类的院线公司股价回升,其实进一步可以把这次派拉蒙法案废除视作一次对于“新垄断”的政府介入。因为如果不扶持一下老电影公司,新的流媒体公司势必会很快占据好莱坞新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而美国依然还是一个不允许寡头经济存在的政体,所以此时废除派拉蒙法案,和70年前颁布派拉蒙法案,看似完全相反的两个举动,其目的都是一样的——不允许一家独大。

所以,中国需要派拉蒙法案吗?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要回到一个中国观众以及业内人士更关心的问题,既中国需要派拉蒙法案吗?或者说派拉蒙法案于我们的市场有什么参考价值?

探讨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中国电影在制发放方面的发展。早年中国电影制发放都是分开独立经营,而且都是国企,流程如下:国有制片厂制作电影卖给中影集团发行,中影集团将电影拿到全国发行,也会把一些电影交给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发行,最后全国发行或者只是部分地方发行后,观众就能在在影院看到电影了。

500

80年代哈尔滨街头“小电影“

可以明显感受到,因为制发放三个环节由政府不同的三个部门管理,让中国电影一开始就仿佛“遵循”了派拉蒙法案一样,绝对不可能会有某家电影企业一家独大的情况。但这背后,有各种利益分配的问题层出不穷。

首先是制片厂长期亏本拍电影。早期因为还没有民营资本进入电影市场,拍电影的钱都是国家分配,一部电影的拍完之后售卖的单价也被固定,因此制作电影的盈利微乎其微。一方面想要拍好电影的制片厂就会超额预算,让片子回不了本从而在外不得不欠债,比如西影厂。要不就是制片厂只按照上级KPI要求拍够一年的电影数量,但质量粗制滥造,一心只想保本。

这个问题一直到1993年才被解决,那一年国家决定取消中影一家发行的资格,让个制片厂自行发行,一下解决了中影和制片厂两边的困境。也就是那会儿开始有大量港资进入中国电影市场,香港电影公司也会帮助中国电影制片厂做发行,制片和发行行业得以改善。但是90年代的盗版横行,以及一些老牌地方发行公司的贪腐行为,让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越来越低,最终导致制发放三方都无法赚钱的尴尬局面,使得中国电影的90年代末成为一段市场冰河期。从这个结果看,“派拉蒙法案“类似的制发放独立的市场模式,在中国是不成功的。

而真正的改观是从2002年允许民营资本投资电影后开始,市场逐渐正规化。但也是这个时候中国出现了能够同时发行电影以及院线的大公司。比如上海联合、中影星美、四川太平洋、万达等。这里面有老制片厂和发行公司改制后成立的新公司,也有其它行业带着资本投入进来的有钱大佬。

500

那中国现在算是抛弃了类似“派拉蒙法案“模式的市场了吗?也不能这么说。时至今日,出品方和发行方拥有院线影城已经是常态,比如万达、大地、安乐、博纳。但另一方面,只做院线,不管拍片和发行的公司也存在,比如星轶影管公司等。

中国电影市场非常大且复杂,在这块市场之下各种各样的商业模式都似乎能生存下去。这也是中国电影自新世纪以来能够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既全产业链公司也好,专项经营公司也罢,都有做好的范本。所以我们很难界定“派拉蒙法案“这样的规定对中国市场到底有没有意义,这或许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尽管表面上看,没有像“派拉蒙法案“这样的规定,让电影公司自主权变大,的确会让电影公司在内容创作上可以更自私,毕竟掌握放映权力。这对于观众来说是也确实一种“被动局面”,因为不管他们拍什么,都是在自家电影院放,而观众们不得不看。

但另一方面,当制片、发行和放映被统一管理后,市场会更有序,经济更健康。尤其是近5年来票房经济连年上涨,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中国电影市场的魔力,这是在曾经“制发放”各自独立时难以想象的。所以这么来看,其实类似派拉蒙法案一样的规定确实不适合中国电影市场的国情。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电影来说,一个简单一刀切的法案,解决不了任何事情。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