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中美关系的N个误区

500

针对当前的中美关系,我提供了台湾的《钱复回忆录》供大家参考,引起不少读者的热议,其中反映出的不少认知误区颇为有趣,值得另辟专文再来一谈。

有读者“逢台必反”,且充满“蔑台”情绪,无视台湾人的一些“成功”经验,以为被赶跑到东南一隅的国民党人就是少下败将,因此他们的经验就毫无参考价值。从宏观层面来说,国民党人的做法确实失败,不然也不会丢掉大陆的江山,但据此就轻易将之彻底否定,显然不符合事实,更何况美国政治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没有人敢说自己什么都懂,大陆官方和学者不可能通盘了解,台湾也是一样,双方在对美关系问题上是对手,但也恰恰说明,对手的经验更为值得研究。

更何况,台湾的经验当然不全是教训,否则台湾就不会给中美关系制造这么多障碍,而中美关系的若干龃龉常常就是来自台湾因素。现在蔡英文大打“价值同盟”的牌子,谁又敢说这不是迎合了美国国内政治的需要,从而让自己占据了有力的政治地形,甚至连美国政府的维持现状派也都纷纷向台湾示好。

有人举出当年蒋介石押宝杜威的例子来加以嘲讽,实际上大可不必讲那么古老的故事,就在三年前蔡英文不就押宝希拉里失败了吗?可问题就在于,即便押宝失败,美国也没有因此报复台湾,甚至是特朗普成了第一个打电话给台湾当局领导人的当选总统。由此可见,透过政治运作,增加自己的政治分量,化无为有,这是每一个政府都需要下功夫去做的事情,而不只是表达严正立场或者威胁施加制裁那么简单。

回到美国国会外交的问题,中国政府当然不会忽略这一领域,只是处理方式仍有突破的空间。有关中美国会外交,印象中前外交部副部长姜恩柱就曾在其回忆录中介绍过一些经验,由此也可以看到,中国这种强调对口交流的方式,当碰到不同体制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形式大于实质的问题,因为中美两国的国会议员在行事风格、利益结构等层面上都极为不同,彼此之间的对话只能是观点交流,却无法展开实质合作,相反,增加美国国会议员与中国政府官员的对话机会,或许更容易让美国国会议员了解中方立场,并就具体领域展开合作与交流,而在此过程中逐渐累积互信。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合作不等于收买,更不等于贿赂,这是完全不同的处理思路。事实上,如果真要照这种方式,反弹的力道只会更大。同样需要明确的是,在与美国国会议员打交道的时候,必须充分了解对方的行为方式和制度体制,如果能利用他们的体制内运作方式来为自己争取利益,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次美国通过涉港法案,香港内部的乱港分子出力不少,他们频繁访问美国,与美国国会重量级议员交流、沟通立场,甚至参加听证会,这些都是完全按照美国人的玩法,美国人听得懂也看得懂,自然沟通起来十分方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方则几乎处于失语的境地,外交渠道的抗议有时候很难传导到国会层级,甚至还可能被美国政客拿来炒作,当作自己“抵抗中国”的证明。实际上,如果一些中国学者也可以走进美国,与美国国会议员约见沟通,甚至也出席美国的听证会,或许就会收到一些不同的效果。不要以为这样有损国格,听证会不是质询,没有权利义务关系,这只不过是国会体制内的意见收集机制,不必上纲上线到全面抵制。

还有网友强调斗争的重要性,还说要读《毛选》,其实如果真读过《毛选》就会知道毛主席对美国的重视,毛主席比谁都了解对美沟通的重要性,尤其是要广泛接触美国民间人士,影响美国舆论,在美国内部争取民心。必须注意的是,要达到这些目的,不能依靠自欺欺人的假外宣,而必须依靠密集的人员往来与对话。现在美国的整体氛围就是对华的战略疑虑,如何改变这一民意氛围,需要依靠更为细腻的处理方式,对此,无论是官方和民间都需要审慎思考,至于那些只会喊打喊杀的键盘侠式说法,没有任何参考意义。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