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为什么要迁都?

今年3月,哈萨克斯坦将其首都阿斯塔纳更名为努尔苏丹。此举据称是为了纪念掌舵该国30年,今年刚刚辞职的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

老纳作为哈萨克斯坦一代强人

首都以其命名也并不出乎意料

(图片来自wikipedia@Пресс-служба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и)

500

在短短20年的历史上,哈萨克斯坦的首都其实已经更改过两次名字了。这也说明这座首都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味,并非是一座具有天然政治历史的城市。而20年前的那一次迁都,似乎也在证明对于这个中亚大国来说,政治中心的定位总有一些别样的考量。

努尔苏丹(阿斯塔纳)地标建筑

——巴伊杰列克观景塔

塔高97米,象征着97年哈萨克斯坦迁都努尔苏丹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500

老首都的建城历史

哈萨克斯坦的首都并非是这个国家最大、最发达的城市。南部历史名城阿拉木图至今仍是该国,乃至整个中亚最繁华富庶的城市,不仅是哈萨克斯坦的经济中心,还承担着中亚金融中心的重任。这样一座城市,得到历史的眷顾,同时扮演哈萨克斯坦这个政治体的政治中心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按人口排名的哈萨克斯坦前十大城市

大部分城市都在东部边境地带

这是一个靠边疆地区维持的庞大国土

由此可见首都迁到努尔苏丹(阿斯塔纳)的重要性

(底图来自shutterstock)

500

在苏联时代和哈萨克斯坦独立初期,这里也确实同时扮演着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双重角色。不过游牧民族毕竟不太擅长建设城市,阿拉木图的前身一直到19世纪才由沙皇俄国完成。

阿拉木图,雪山脚下的清真寺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500

19世纪中叶,俄国国力增长,开始不断向东、向南拓展生活空间,席卷了西伯利亚和中亚的大片领土。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当时地广人稀,少量的游牧民基本无法阻挡如日中天的俄国人,很快被纳入了沙俄广袤的领土中。

这时候的欧洲列强正在全球瓜分所剩不多的沿海地区

俄国人则是在陆地上疯狂扩张

并吃下了巨大的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

500

但这差不多就是俄国向东南扩展的极限了。继续向东去,是当时清帝国的势力范围,扩张难度与过往不可同日而语。为了在领地争夺过程中给军队提供庇护和补给,沙俄军队在此建立了一座要塞——韦尔尼要塞,作为继续向东的前进基地。

俄国人在广阔的草原和荒漠中狂飙突进

直到遇到天山,暂时挡住其进一步向东的野心

下一步就是巩固自己吃下的中亚

并伺机再向东向南渗透

500

500

基地选择的依据,除了靠近清俄边境外,还需要有充足的水源。要塞南方的高山为它提供了融雪供水的保障,不仅允许军营存在,更有发展农垦和游牧的可能。

昆格山脉山脚下的阿拉木图与周边城市

再向南就是著名的大湖伊塞克湖

有雪山的恩赐,在工业时代之前,这里便是绝佳的牧场

(底图来自nasa.gov)

500

因此尽管这本是一座军事要塞,但沙俄军队很快吸引了流离失所的牧民前来。他们开始在要塞周边定居,为军队提供牛羊肉补给,成为了城市的第一批居民。此后,沙俄又从国内调拨了一批俄族农民、工匠前来垦荒,为要塞提供长期驻扎的物质保障。

阿拉木图的一座酒吧(韦尔尼要塞,Fort Verniy)

(图片来自tripadvisor)

500

此时的韦尔尼要塞也开始从单纯的军事营地变成了军民混居的城镇,也是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境内最早出现的城市之一。逐渐意识到此处价值的沙俄当局也开始有意识地对城市进行规划,将其分为城区和郊区两部分,打定了在此长居的主意。

阿拉木图至今还有很多早期的老房子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500

前来中亚拓荒的俄族人也越来越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到了20世纪初这座城市已经有了近3万人。只是其中有2/3是俄族人和乌克兰人,和哈萨克民族的关系并不算太大。这也是俄国扩张过程中,在西伯利亚和中亚普遍出现的情况。

阿拉木图的升天主教座堂

这座城市仍然遍布俄国人的遗产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500

而苏联时代更强力的国家机器则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更多有利的因素。


老首都也有老毛病

铁路,作为沙俄消化新领土的重要工具,一直都得到了历代沙皇的高度重视。但对于资源有限且国土过于辽阔的沙俄来说,优先修建通往远东的西伯利亚铁路已经耗尽了国家力量,从主干线向南延伸至中亚的铁路线始终修修停停,没能快速完成。

虽然西伯利亚铁路耗资巨大

但对于扩张过度的俄国是必要的投入

而相比资源极其丰富且具备出海口的西伯利亚

中亚在当时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而西伯利亚铁路也成为现代俄国维持体量的生命线

500

尤其是一战和之后的革命战争期间,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方向自顾不暇,更没有精力管理中亚。不过随着苏维埃政权控制了局面,通往中亚的支线铁路就被作为一五计划的样板工程重新提上了日程。

新时代的莫斯科

誓要建设那共产主义新中亚

(1929年的铁路建设)

(图片来自wikimedia)

500

这一条从西伯利亚大铁路向南延伸的宽轨铁路,因当时哈萨克斯坦南部隶属于突厥斯坦自治共和国,而被称为“突(突厥斯坦)西(西伯利亚)铁路”。阿拉木图就位于这条铁路的南端,是继续向南进入比什凯克、向西进入阿雷西/塔什干的南部枢纽。这为阿拉木图带来了丰富的人流和物流,在沙俄时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重要的地区城市。

在铁路建设方面,俄国人确实做出了巨大成绩

虽然从南俄草原到天山脚下要跨过漫长的荒漠地带

但中亚的铁路系统还是建得比较充分,中亚国家现在仍在使用这套线路

(1991年苏联的苏联铁路网局部)

500

1924年,苏联局势日趋稳定,国际国内形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行政区划开始显得有些不合理。

按照苏联的民族识别体系,原吉尔吉斯自治共和国和突厥斯坦自治共和国撤编,拆散成了多个新的民族自治共和国,其中就有哈萨克斯坦的前身哈萨克自治共和国。几年后,这个自治共和国的首都也从咸海边的克孜勒奥尔达(Kzyl-Orda)转移到了东南部的阿拉木图,并在两年后开通了阿拉木图向莫斯科的航班。

在阿拉木图起飞的空客 A320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500

阿拉木图的地位由此奠定,历经苏联农业集体化、二战、战后工业化重整,一直保持着哈萨克自治共和国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的角色。直到苏联解体之后,新生的哈萨克斯坦也以这座城市为首都,运转多年。

阿拉木图,雪山脚下的社会主义大楼们

和放牧牛羊的祖辈相比,也算是未来之城了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500

但底蕴深厚的阿拉木图也有自己的问题。

首先是地质不稳定。位于天山北麓的阿拉木图是天山山脊系统的一部分,踩在欧亚地震带上。1887年它还是韦尔尼要塞的时代,就发生过一次强震,在10分钟内几乎毁掉了全城的建筑。在此后的100多年中,这座人口稠密的城市曾发生过多次地震,最大震级在6.0~8.3之间,位列中亚最不稳定的大城市名单,作为首都有一定的风险。

伊塞克湖周边较为不稳定的地质条件确实是长期隐患

1911年Kebin地震就是个例子

(底图来自nasa.gov)

500

另一个问题是这座城市的位置太偏僻。对于幅员辽阔的哈萨克斯坦来说,阿拉木图的影响力只局限在巴尔喀什湖以南,对北方几乎没有什么辐射力,长期以来已经造成了哈萨克斯坦东南角与其他地区的割裂。而且偏居东南一隅的阿拉木图距离中国也太近了,这被哈萨克斯坦高层认为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因子。

阿拉木图确实离中国非常近

而且完整的七河流域(包括伊犁河)和巴尔喀什湖

也曾是中国历史上的故土

500

500

从苏联时代一直延续到独立时代的掌舵人纳扎尔巴耶夫希望能在国土中部找到一座新都,带动北方经济,促进全国的平衡发展——尽管他自己其实就是阿拉木图郊区人。

阿斯塔纳就是这个时候登上历史舞台的。

就决定是你了!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500


草原上的魔幻首都

阿斯塔纳原名阿克莫拉,在哈萨克语中意为“白色坟墓”。在赫鲁晓夫时代,这座城市周边因紧邻伊希姆河,一度被中央定位为重要的农业产区,当然主要作物还是玉米。赫鲁晓夫意图将这个自治共和国打造成继乌克兰之后的第二大粮食产区。

努尔苏丹(阿斯塔纳)及周边

伊希姆河穿城而过

(图片来自wikipedia@European Space Agency)

500

这段历史为名不见经传的北方城市阿克莫拉带来了第一拨建设高潮,标志着政治和交通身份的新机场也在这里落成。从人口分布上来看,这里也位于哈萨克斯坦北部人口稠密区和国土中央荒芜区的过渡地带,虽然不是正中心,但也已经远离了阿拉木图的影响,尽可能偏中部了。

毕竟不能真的把首都迁到中部荒漠地带

努尔苏丹(阿斯塔纳)是比较合适的

(底图来自shutterstock)

500

1994年,哈萨克斯坦马日利斯(下议院)通过了总统的迁都提议,迁都进程正式开始。

但迁都不是一日完成的,阿克莫拉继承自苏联时代的基础设施不能承载首都的功能,白地建城的过程不可避免。而过于辽阔的草原(城中心方圆150公里内没有其他大城市)和极端的天气(冬天气温可低达零下40℃,而夏天最高温度也高达30℃),为城建带来了不少麻烦。

2018年冬天的阿斯塔纳银装素裹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500

然而对于纳扎尔巴耶夫来说,这也许正是与苏联的过去割断,展现新生哈萨克斯坦雄心的好机会。一座崭新的城市在荒地上拔地而起,众多充满哈萨克历史风情的纪念性建筑物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天际线,堪称中亚辽阔草原上的人文奇观。

先来一棵生机勃勃的生命之树

(巴伊杰列克观景塔)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500

比如被称为“生命之树”的巴伊杰列克观景塔,造型是树杈间的一颗金蛋,典出哈萨克神话里喜欢产卵的一只神鸟。登上高塔的游客可以看到首都全景(也包括建成区外突然出现的一望无际的草原),还能看到纳扎尔巴耶夫的镀金大手印,据说可以摁在手印上许愿。

借助努尔苏丹的伟力,你可以许一个愿

牛羊遍地跑,还是首都买套房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500

还有作为该国国家级会议中心的和平与调停宫(简称和平宫),也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金字塔造型。2006年的报道显示,中国浙江某承包商还参与了和平宫的舞台建设,设备自阿拉山口运出,是中国主导的新欧亚大陆桥的早期应用之一。

草原人民看久了会不会有一种永恒的感觉?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500

当然这些都比不上大汗帐篷娱乐中心。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帐篷状建筑,占地140000平方米(相当于10座标准足球场),高150米,于2010年纳扎尔巴耶夫70岁生日当天落成开放。据称这是哈萨克民族游牧传统与新未来主义风格的融合。

总之都很大就对了。

哈萨克民族游牧传统+新未来主义风格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500

很期待试下大帐篷里的小车车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500

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新首都的功能终于齐备,于1998年正式开张,并更名为阿斯塔纳(哈语意为“首都”,很直白),取代了阿拉木图的地位,形成了哈国内南北两大中心的格局。

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参议院大楼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500

随着今年阿斯塔纳更名为努尔苏丹,这座由前总统一手推动建立的城市,越发展现出了作为前总统自豪之作的形象。

但这份政治优势,也确实让缺乏基础的新首都交通、经济设施日益繁盛,起到了平衡国内南北发展的作用,更成为了各国草原奇观爱好者必看的城市。

要在这寒冷的草原上,拔起一座金色之城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