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中途岛》让虚伪的“艺术”走开

撇开无厘头的抗日抗德“神剧”,当代“严肃”的战争片往往也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货色,《决战中途岛》是难得一见的“拨乱反正”。

战争当然脱离不了人性,反映战争的电影要完全变成战场画面的剪辑,比纪录片还纪录片,那也是不可能的。但并不是把“人性”两个字写在演员脑门上,或者硬拗感情纠葛,就是“艺术化”地表现人性了。

一场战争参与的人千千万万,第一次杀人、战争里生离死别,要过这些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不是都搞成撕心裂肺、死去活来,就是抓住典型了,就叫“电影艺术”了。

不过很遗憾的是,很多导演、编剧不知是不懂战争,还是不懂艺术,还是不懂人性,或是有意迎合某种风气,制作了不少以战争为背景的言情片、基情片或者伦理片,甚至是消解正义、非正义的“神反思”。

《决战中途岛》不是这样的妖艳贱货,全片围绕的就是“干”,怎么在日本人想干翻你的时候,干翻日本人。

对上战场的焦虑、对战友逝去的悲伤、男女之间的爱情与扶持,当然也都有,这是人性正常的体现,但在战争环境下,不需要太浓墨重彩,点到为止。

500

一切为了战争服务,人性只是历史长河的点缀,这才是摸到了战争题材的边。能够表现好人性在风雨飘摇中的低调闪现,才是艺术,如果动辄光芒万丈,只能是假大空。

当然,有一些军事、历史爱好者指出了电影中的bug。然而,这些bug不能掩盖整个创作理念的正确。

考据再严谨的历史剧也难免bug,有些恐怕是经费问题导致的,比如珊瑚海战役里没有制作“列克星敦”的模型。这种问题本来很容易解决,给人物或室内镜头交代下珊瑚海战役的结果就行了。

有些时候可能建了模就想多用些,比如马绍尔群岛不该出现的“战列舰”,以及过多的镜头表现日军扫射珍珠港的“战舰大街”。

500

(这样的视角才是战舰大街的正确打开方式)

日军的对空火力过于猛烈,则是纯粹为了视觉效果和紧张刺激的窠臼。

翻译也有失水准,不过并不影响观影。

至于军服等等细节,就更无关痛痒,还没有人物初次出场时缺少字幕介绍来得重要。

1976年的电影《中途岛之战》不得不在埃塞克斯级“列克星敦”上拍摄,指着美式航母说是日舰。2001年的《珍珠港》还要借用当代的舰船来取景,更不要说本质上是部“感情戏”。这些的“出戏度”远比《决战中途岛》里的bug高得多。

500

虽然《决战中途岛》不再利用当代舰船,在一定程度上要感谢3D建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但并非每个导演都能在这个时代绕开“伪艺术”的坑。

从“货真价实”的企业号出现在镜头里开始,这场电影的决战将注定获得胜利。

500


最后,送上几张大破舰娘吧​

500

500

500

500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