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幅相机

就在大幅相机好像已经淡出的9102年,摄影记者David Burnett在特朗普弹劾听证会上惊人亮相,用上了胶片的大幅相机。他本人也成了新闻。

500

David Burnett和他的大幅相机也成了听证会上的新闻

500

他是少见的摄影记者里的大幅党徒

500

他这个Aero Liberator还是大幅里更加古典的木壳的

500

更加常见的是覆皮金属壳的,采用皮腔镜头,而不是Aero Liberator的固定镜头

500

大部分大幅都采用某种形式的滑轨对焦

500

这也是“所见即所得”的,取景、对焦都通过后端的毛玻璃

500

但这也是纯光学的,取景器里看到的是上下左右颠倒的镜像,取景的时候,看到图像偏左,需要往右移动才能把物体放到中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习惯过来,否则越移动,物象越偏

500

拍的时候,一般蒙上厚黑的布,钻到里面去拍

500

这是因为在取景、对焦的时候,相机里是没有胶片的;要拍照曝光的时候,要把毛玻璃抽出来,插入胶片盒(film holder),拉出盖板,才能拍摄。不用黑布盖住的话,怕漏光。出门的时候,要带上一堆胶片盒,换片也华时间,所以不怕烧钱也不可能像数码时代扫机关枪一样拍,只可能一张一张仔仔细细地构图,计算曝光(可能要用曝光表),一张一张仔仔细细地拍

500

曝光有两种,这是有镜间快门的,用快门线触发。更加因陋就简的就是镜头盖啦。大幅的胶片大多是慢速的,而且光圈(f值)动辄20-40,曝光时间很长。镜间快门有的可以设定速度,就像一般相机一样,还有的只有B门或者T门,全靠手里掌握。镜头盖就是彻底手里掌握了。一般用秒表,熟练的也有自己数时间的。因为曝光时间长,不用精确到几分之一秒。而且基本上都是自己冲洗底片,可以后期在自己手里调节补偿

500

大幅最大的特点当然就是大,胶片面积比中幅要大上N倍,比135的“全幅”那就……不比了,胜之不武

500

那么大的底片,出来的画质当然是无与伦比。在20-30年代胶片解像力有限的时候,大幅是放大到大画面的唯一可靠手段。这是Ansel Adams在1942年拍的

500

同时代的Robert Doisneau用35毫米的徕卡,抓情景没说的,但画质就没法比了。现代有胶片感的说法,当年可是想“无感”都不行啊

500

那现在用大幅还有什么好处呢?可以这样拍移轴啊

500

这是所谓的Scheimflug原理

500

可以用来拍摄超景深的图片

500

但更多地是用于透视变形控制

500

手机拍教堂常有左面的问题哈,怎么办?没办法,只能后期调整,因为手机镜头没法做tilt and shift,但大幅相机可以

500

在芝加哥打字机的年代,4x5的大幅相机是摄影记者的标配,主要是因为底片拿出来不用放大,可以直接冲洗出来就印相,直接用于报纸制版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如今用大幅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幅的解像力优势也不再明显,但大幅还是有独特的韵味,是DSLR很难捕捉的

500

现代新闻摄影基本上是DSLR一统天下,连微单都少见

500

用大幅拍新闻是凤毛麟角了,没有这个David Burnett,人们差不多已经忘记了大幅还用在当代新闻摄影里。但到了数码时代,大幅反而由于独特的便利而活过来了,因为可以适配数码后背

500

500

500

500

用于风景,那是锐利无比

500

500

500

用于广告摄影,可以制作巨大但依然纤毫毕现的图板,或者杂志中的整页画面

500

500

500

500

历史上最著名的照片很多都是用大幅拍的,Yousuf Karsh的名作基本上都是用大幅拍的

500

500

500

Ansel Adams更是大幅的大师

500

500

500

还有Edward Weston等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