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粟裕文章中考证史料硬伤11例

      一 有人说,《 陈毅直接指挥粟裕的西兵团,兼任其政委。》

    事实真相是,47年8月4日军委电示:“西兵团指挥机构,提议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    陈毅并未兼任其政委。

    二 有人说,《 1947年粟裕打了败仗,给华野造成沉重损失。粟将推诿是天气不利的原因,华野副政委谭震林写信痛批他。粟裕挂不住,承认战术有误,要求辞职。》

    事实真相是:7月30日战后总结时,粟裕的意见与陈毅、谭振林的意见发生了分歧。这是三人在一起讨论时发生的。粟裕认为,仗没打好,主要原因是:“对当前战局过分乐观”但陈和谭认为,原因就是粟裕指挥的问题。粟裕虽然不赞成他们的观点但也随向军委发电自请处分。8月6日军委华东局都回电进行安慰鼓励,并未处分。谭震林给粟裕写信是后来的事,粟裕回信进行了反驳,仍坚持自己的看法。陈毅于8月6日中午给军委发电,称赞粟裕脱颖而出前程远大。表示仗没打好的应共同负责。军委回电表示同意。后来在华野指挥机关干部大会上总结,粟裕仍然是按自己的意见作的总结。

    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粟裕并未将战役失利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天气,同时一直坚持自己原有的观点。而且最终得到了军委、华野领导的认可。

     三 有人说,粟裕当时名义上虽仍挂着华野副司令头衔,但只是个虚名而已。实际上当时华野多数部队粟裕无指挥和调动之权。只有在受军委命令组织重大战事时候,才可在一定的授权范围内,通过军委和华东局而调动和指挥华野其他部队进行一些“战役的配合”。(军委电报语)

    事实真相是,华野9个纵队西兵团占有六个,47年7月分兵以后,粟裕一直在指挥着华野这六个纵队作战,占华野部队的三分之二。

    直到48年3月,华野全军遵照军委指示进行了整编,全军编成为4个兵团12个纵队。粟裕兼任第一兵团司令员、政委,这是为军委准备派粟裕率第一兵团的三个纵队过江作战作准备。军委直接指挥陈唐兵团作战只有两个月。

    5月初,中央采纳了粟裕“暂不过江的建议,在中原打几个大歼灭战”的建议,随即任命粟裕为华野代司令、代政委,5月4日,华东局提议苏北兵团归粟裕指挥,5月11日,军委电示陈唐兵团归粟裕指挥。此时,粟裕直接指挥的华野部队达9个纵队,占华野部队的四分之三。

    9月,华野进行济南战役,军委电示许世友:“华野全军的指挥,由粟裕担负。”

    淮海战役中,粟裕指挥了华野全军作战,取得了重大战果。

综上所述,1948年,在大多数时间内,粟裕都指挥着华野的大多数部队,所谓“当时华野多数部队粟裕无指挥和调动之权。”不是事实。

  四 有人说, 《陈世榘兵团(即华野三兵团)虽然也属于西兵团,但陈兵团在1948年战争的许多时期都是作为军委直属力量而独立作战的(军委对此有过明示)。》

    事实真相是,48年3、4两个月,粟裕奉命率领华野一兵团进行休整,为过江作战作准备。在此期间陈士榘兵团受军委直接指挥。5月11日,军委电示陈唐兵团归粟裕指挥,之后,陈唐兵团的3、8、10纵队一直受粟裕指挥。

   五 有人说,《粟裕当时是西兵团的司令员,军委不可能让粟裕担任华野全军的司令员。》

    事实真相是,48年3月华野整编后,西兵团已不存在。华野整编命令就是由陈毅、饶漱石、粟裕、谭震林签署的,粟裕仍是华野全军的副司令员。副司令代理正司令,顺理成章的事,完全可能。

    1994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发表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署名的文章《追忆粟裕》,这实际上是以文章形式为粟裕平反的中央文件。该文章经总政党委审核通过,又送中央党史研究室经中央党研室经专家审阅后认为 “事实准确,评语恰当”。文章最后由江泽民总书记批发。这篇文章就写了粟裕两让司令的事实:

    “1948年5月,陈毅同志调中原工作时,中央曾决定华东野战军由粟裕领导,粟裕坚持认为陈毅是华野众望所归的统帅,“华野离不开陈军长”。经他一再恳请,中央决定陈毅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不在位期间,其职务由粟裕代理。粟裕同志“两让司令”的故事,在华东部队传为美谈。”

    六 有人说,《中原局决定,陈毅调中原局及中原解放军总部工作期间,粟裕挂职代理西兵团的司令员及政委工作。》

    事实真相是,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陈毅在华野的司令员、政治委员、前委书记职务由粟裕代理。5月30日军委任命粟裕“兼华野副政委负担副政委各项工作责任,并于陈毅同志不在华野总部工作时代理政委职权”这里说的很明确,粟裕代理的是“陈毅在华野的司令员、政治委员、前委书记职务”

    七 有人说,《粟裕1948年的实际军事职务仅仅是“豫皖苏兵团司令员”。》

    事实真相是,军委48年6月23日电令:“粟(裕)兼(豫皖苏)军区司令员”。这是个兼职,绝不是“仅仅”。

    八 有人说,《粟裕当时实际被降职任用,仅作为兵团级别而非军区级别的高级将领。》

    事实真相是,自华野成立开始,粟裕就一直是负责华野作战指挥的华野副司令员,军委从未下令撤销陈毅、粟裕的华野司令员、副司令员的职务,何来降职任用?

    九 何新说,《10月的济南之战,华东局决定委托粟裕指挥,但军委毛泽东却临战换将,点名要当时正卧病胶东的许世友出来指挥领导了对济南的攻城战役》

    事实真相是,从48年7月14日军委提出打济南的设想后,与粟裕进行过多次商讨研究。粟裕召开华野纵队以上干部会议制定了济南战役的作战方案,报军委批准后,9月2日,签发《华东野战军济徐作战预备命令》

    所谓“临战换将”,并不是要许世友代替粟裕指挥华野全军,而是要许世友代替王建安担任攻城指挥。根据济南战役的作战方案,整个战役分三个部分,攻城、阻援和打援,军委要求许世友担任攻城指挥。济南战役的总指挥从开始到结束一直都是粟裕,毛泽东曾对许世友电示:“华野全军的指挥,由粟裕担负。”

    十 有人说,《淮海战役后建立三野,司令员陈毅,但政委是邓小平》

    事实真相是,49年1月26日,华野前委扩大会议通过编制方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十一 有人说,由于中共的军事制度明确规定党指挥枪,政委有对军政问题的最终决定权。因此谭粟共事时期,也是谭震林领导粟裕而非相反。

    事实真相是,1942年10月,中央军委对《政治委员暂行条例》做了修改,明确规定:“政治委员在与同级军事指挥员有争执时,除属于作战方面的行动由军事指挥员决定外,其他的由政治委员作出最后决定。”这就是说, “政委有对军政问题的最终决定权”这一规定在解放战争以前就已失效,军事指挥员在作战指挥上早就有了最后决定权。在谭粟共事期间的作战指挥上,还是粟裕说了算。更何况,48年5月以后,粟裕一直兼任华野全军的代司令员、代政委,作为华野副政委的谭震林,无论军还是政,都应该是在粟裕的领导之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