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员工亲自讲诉:真实的伊拉克比你想象的还要危险

伊拉克曾被誉为中东第一强国,然而在经历了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打击“伊斯兰国”的战争后,这个国家已经沦为中东战场的代名词。

可即便如此,这么多年以来,伊拉克国土上仍有不少中国人的身影,他们是工人,是记者,是游客,他们因为各种原因来到这个国家,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回忆。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几位网友在伊拉克的见闻,了解真实的伊拉克是个什么样子。

汤鹏(华为员工,10年被派往巴格达):

2010年8月底,我被公司派往巴格达负责视频监控方面的业务。本来当时我并不愿意去,但听说那边每天有几百美元的“战补”就答应了。

500

虽然去之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但下飞机之后还是感到十分震撼:每隔几百米都有一个检查点,坦克、碉堡、荷枪实弹的军队随处可见。

当时我没有想过会在这个地方一待就是4年。刚到那会儿,每当项目告一段落,我就去找当时的产品主管小戴沟通,是不是可以结束出差回国了。

但是每次他都不正面回答,并热情地组织各种活动,借厨师闫师傅食堂仓库的钥匙,大家一起去拿老干妈、蜂蜜、本地饮料、西瓜,一块玩游戏、看电影的时候吃。逐渐地,我被这种“糖衣炮弹”腐蚀,稀里糊涂地,就长期待下去了。

在巴格达,最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记得有一阵子客户找我们密集的澄清和沟通,基本上每天都是7点多出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去往客户办公室。项目到了关键时刻,但是安全形势突然恶化,恐怖袭击和爆炸层出不穷,有一天在去见客户的路上,BBC新闻里正播放:“今天巴格达发生了密集的恐怖袭击,截至当前已发生70余起,同时袭击还在持续进行。”

当天约的是主管项目的高层客户,机会很难得,我们不想放弃,于是咬着牙继续去往客户处。结果到了客户办公室,客户正忙着应对恐怖袭击事宜,我们也没谈成。返程路上,大家精神高度紧张,每个人都紧紧地攥着包,静静听着BBC新闻报道,当天累计发生爆炸超过270起。我抬头朝车窗外望去,黑烟四起,还路过了2-3起爆炸地点,一时之间恐慌又惶然。我是一个胃口非常好的人,那天破天荒地第一次一整天吃不下饭,心里堵得慌。

除了遇上爆炸之外,我们还差点成为俘虏。

2014年初,我们小组要启动交付一个管道项目,地点在比较偏远的石油管线区。当时打算先做实验局,选取了靠近一个石油警察军营的地方。头一周,是石油警察送我们去勘测现场,坐着老式皮卡,车身上全是大拇指粗的弹孔。到了管线区周边,沿线全是中指长的弹壳,不知道之前发生过什么。

顺利完成勘测和住宿沟通,计划好下周进场施工,结果不到3天营地就被恐怖组织攻占了。想来还有点后怕,如果我们晚去几天或者多待几天,估计已经成为俘虏了。

在伊拉克的四年,是我生命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这些经历一直鼓舞着我,在后续工作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不轻言放弃,也让我更能体会生命的可贵,用更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工作,去生活。

小小小艾玛(2016年前往伊拉克):

截至目前去过三次伊拉克,两次待在库区,一次去巴比伦和巴格达。我也因为项目执行去那边,总体来说伊拉克超乎我的想象。

民众对中国人很友好,现场还给我们送饼干和饮料,免费赠送给我们馕吃,邀请我们去他们家里做客,小朋友很害羞又很热情的要和我们拍照。当地的小朋友眼睛都超级漂亮。小朋友们也只是会讲几句简单的英文,当地语言为库尔德语,好像和阿语不太一样,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政府人员和商人才会将比较流利的英语。

和想象中的伊拉克不一样,本以为到处是废墟,戒备森严,满是警察,晚上也不能出去的那种。但在埃尔比勒很安全,晚上也可以步行去超市买东西,还很热情地问需不需要帮忙。当地人可能很少见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女的,所以会很惊讶很好奇的多看几眼。

当地人生活很悠闲,和我们接触的政府的人都是九点多才上班,下午两点就下班。悠然自得。

饮食方便只要已烤制品为主,烤鱼,烤馕,羊排,牛肉,去餐厅吃饭一般都会有服务费,其实这个服务费也包括了前菜。去五星级酒店吃一顿饭觉得吃完前菜就可以撤了。

500

▲ 前菜

500

▲ 当地老字号餐馆

最后一次是去巴比伦,那个之前伟大的巴比伦王国就在此。

从巴格达下飞机,客户直接接我们去巴比伦。巴格达是首都,和库区首府埃尔比勒明显不一样的是这里的高楼更多,同样戒备森严。驶往巴比伦途中可以看到很多武装士兵驻守点,坦克车,来检查过往车辆。

我们的司机有证件,通行很快,因为是外国人入境,让我们也提供了护照签证信息等。到了巴比伦后我们在客户家里入住,很少出去,也是在客户家吃饭。外出只去了客户公司和他们项目现场。只想说中东土豪真的很多,我们客户超级土豪,办公室桌椅都是真皮的,豪车和小别墅接待我们,十分热情。还带我们去了他们和他们朋友的项目地。

在幼发拉底河上的渔场,小型的私人动物园(名义上叫牛养殖地),各种生物,还送我们鸵鸟蛋。接到我们到他朋友庄园,感觉比政府官员会议室级别都高。我也有幸成为第一个进入看似不起眼的茅草屋里面确实高大上的会晤长廊的女性。大家席地而坐,喝黑茶,聊天

就餐环节实在被震惊到,两个人抬着一个大盘子,里面是烤全羊之类的,他们说有重要的客人来的时候会先献上羊头表示尊重和欢迎。

500

500

但是很惊讶的是我们吃完饭后有一拨人进来直接吃我们没有吃完的东西。多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后了解了,他们吃饭是有地位的人和客户先吃,吃完后仆人、工人等其他人再继续吃。心里还蛮不好意思的,严重的等级制度。

最后再说一点,在去往巴格达的途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废墟,半遮掩的房子,城市里到处是巡警,去机场的路上也是层层关卡。希望世界可以善待伊拉克,让更多人看到不一样的伊拉克。

Iraq(2014年前往伊拉克打工):

2012年大学毕业,在南方小城设计院拿着每个月2000元的工资。穷则思变,当我看到一家公司高薪招聘长年外派伊拉克人员的时候,我报名了。

在网吧门口,用蹩脚的英语完成了电话面试后,我踏上了去伊拉克的路。

500

这是我第一次从飞机舷窗上看到的伊拉克纳杰夫和幼发拉底河。

我来伊拉克工作,父母自然很担心,但我比较任性,想来就来了。刚开始那段时间有点苦,不适应环境,也没有人因为我是个新面孔而好奇或者关心。我到地方项目上锻炼了一个月,直接晒成了黑炭,然后被调到公司的巴格达办事处。

500

这是我第一次进巴格达城,大门处有警察荷枪实弹把守。每过一个检查站都要查护照。

在办事处的第一个晚上,我一直能听到直升机低空巡逻。好不容易才睡着,就被连续的枪声给震醒了。我紧张得揪醒厨师,问他什么情况?他打着哈欠嘟囔了一句:店铺开张放鞭炮。

我正想问个明白,他鼾声又起。我一晚上都没睡着。第二天一早,他可能发现昨晚的答案我并不满意,又补充了一下说,这里鞭炮少,他们习惯把枪声当成鞭炮。

在伊拉克的中国企业有国企和私企两种。国企一般配备着周全的安保公司(另外说一下,这边的安保公司有不少中国退役的特种兵),一方面保护营地安全,一方面人员出行时有全程陪护,保障人身安全。私企为了节约成本,通常选择和当地的警察局合作。业务有空闲的警察就会开着福特汽车拉着皮卡,停在厂区的门口,保障我们的安全。

500

萨达姆倒台之后,部队的大量武器流落民间,100多美元就可以买一把二手枪。很多家庭的武器数量甚至多达10以上,小到手枪大到火箭筒。来福枪还是很容易操控的,但手枪很难,必须长时间训练才能缩小命中范围。

我玩过CS游戏,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枪械。当我在伊拉克真正有机会接触到这些的时候,免不了好奇。当地100发子弹需要大约700元人民币,我和警察关系比较好之后,他们就会偶尔借枪给我玩。还记得第一次用AK47,因为不了解射击的时候嘴需要微微张开,枪声很响,我耳鸣了很长时间。正因为AK47枪声很响,夜间的安保人员通常会隔两个小时放一枪,用来吓跑小偷。很多人把AK的枪口切成斜口,说这样夜间打起来不会有火花。

500

在伊拉克出行,我们通常都是坐在车里。伊拉克的车很便宜,再穷的人家里基本都有车。在这里,V8引擎的防弹车60多万人民币就可以买到,在国内,同样的车要200万以上。2015年出行的时候,我忽然发现巴格达比较繁华的地段开了一家“中国饭店”。后来发现,它并不是一家餐厅,也不卖中国菜。

500

我们外派伊拉克的生活,除了繁忙的工作之外,几乎是田园式的。比如日常在公司营地养兔子、鸽子、鸡各种动物。刚开始确实是为了吃,养久了也就不吃了。现在兔子多的时候有40多只,当宠物了,看着好玩。伊拉克的土地是私有制的,许多人的土地都用来种草,一麻袋草大约10块钱人民币。养了兔子之后,我们一周要去给兔子买三次草。

500

项目上没有厨师的时候,仅剩的五六个人没有一个会做饭。我只好在网络上自学做馒头、磨豆腐,勉勉强强撑了一年。伊拉克的饮食习惯和调味料跟国内都差别很大,在这里,牛羊肉都多得吃到伤了。所以现在除了偶尔出门吃饭之外,都是自己做。我们通常会用集装箱把生活物资从国内运过来。

战争的创伤渗透在这个国家的各个层面。伊拉克的医疗体系原本是很健全的。2015年的时候,我这样的外国人看病都只要不到1美元的费用。随着国际油价的下跌,普通民众跟我们一样,正规医院看个病至少需要100美元了。接二连三的战争还中断了伊拉克的教育发展。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也很难在这个国家找到就业机会。

萨达姆时期,伊拉克第纳尔的购买力是很强的,兑美元汇率是3.5:1,而目前跌到约1200:1。由于第纳尔不稳定,人们稍微有点钱就会立马换成美元存起来,留一小部本币用于日常开销。在伊拉克,本币和美元是同时流通的,城市里面的商城,酒店都可以使用美元结算,本土的大宗商品也基本都是美元结算,而第纳尔拿到手就可能亏。

500

以上这些,就是我在伊拉克生活的一些经历,相比国内,伊拉克的确差得太远。在国外生活的越久,就越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还好家里有弟弟妹妹可以照顾父母,可能自己生来就是漂泊的命吧。

资料来源

素材来源:知乎、凤凰网

原文链接:

· https://zhuanlan.zhihu.com/p/48586653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502790/answer/443959212

· http://news.ifeng.com/c/7juMxuJASvY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