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能远走中亚,女真人却只能困守中原,全因喂牲畜的不同习惯?
在辽国即将灭亡时,耶律大石带着少数族人远走中亚,并在那里打败了各路强敌,建立了西辽帝国。同样是王朝末路,女真人就只能困守中原,最后被蒙古人一锅端了。这两个民族都是东北老乡,但生活方式的不同、喂养牲畜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民族危亡时的选择。
契丹人属于东胡系统,他们的双方是接近历史上的鲜卑人、乌桓人,是以游牧和渔猎为主,以农耕为辅的生活方式。契丹人生活的区域是蒙古高原和东北之间,以及大兴安岭以南的辽河流域。早年的契丹人最重要的财产就是自己的牲畜,土地对他们而言并不重要。在契丹人的牲畜中马、羊和骆驼是最重要的三种牲畜,牛的作用相对较低,二师兄在契丹人那里算是稀有动物。北宋使臣注意到,契丹人基本上不吃猪肉。
马匹是契丹武士平纵横天下的关键,契丹人的马匹采取放养方式,马匹个头不高,但吃苦耐劳,和蒙古马类似。契丹人到了辽国末年,才学会在冬天给自己的马群修房子,因此圈养马匹的技术并没有得到了普及。羊群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契丹人的羊有两种,一种头上无角的北羊,这种羊肉质鲜美,北宋人很喜欢购买;一种是鞑靼羊,这种羊主要为契丹人提供羊毛和羊奶。契丹人喂养大量的骆驼,契丹军队远征时每个士兵 都要带上一头骆驼。
契丹人最看重的战略牲畜自然是马匹,契丹人的马匹储备主要分为皇帝斡鲁多、部落私人、官牧场三部分。皇帝本人的斡鲁多 就相当于一个超大的部落,它按照季节的不同在辽国大地上游荡,除了自身携带的数万马匹外,斡鲁多还在四时捺钵之地也分别储存了数万马匹,在宋辽边境上也有大量的马匹储备。
契丹人最大的马匹储备在漠南漠北西京等六大官牧场中,到了辽国中后期,契丹人纷纷向迭剌部((该部以善于农耕、汉化程度高闻名)学习,广泛从事农业生产,土地在他们眼里变得值钱,不光南京西京的契丹人种田,就连上京地区的契丹人也纷纷种粮食。契丹权贵们甚至还把东北老家的官牧场土地变成了自己的农田,辽国皇帝也万般无奈,只好把漠北的官牧场当作是马匹储存的重点。
辽代的女真人生活在东北平原上,他们的生活方式类似于扶余人、高句丽人。女真人和契丹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喜欢喂猪养牛,不喜欢养骆驼养羊。在女真人的生活中猪肉才是主要肉食(羊是作为战利品赏赐的),女真人祭祀神灵也用猪肉。女真人的猛安谋克组织中把牛当作分地的标准,这就是所谓的牛具地。按照三个牛算作一份“牛具”计算,金国初年女真人一共有四十多万牛具、130多万头牛。女真人养马和契丹人也不一样,他们普遍采取了圈养的方式,而且还给自己的马匹喂养黑豆饲料(类似的做法只有靠近华北的契丹人才实行)。由于牲畜的不同,女真军队很难像游牧民族军队在食物稀少的地区进行远征,对漠北的控制远不如辽国。
在辽国即将灭亡的时候,女真人得知了辽国在漠北还有大型官牧场的情报,但是以为那里距离自己很遥远,并没有采取措施,结果便宜了耶律大石,耶律大石以此为资本远征中亚。金国建立后,女真人也建立了自己的官牧场,他们把契丹人当成了现成的养马奴才,结果在金国末年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