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十胡闹记(二)

本文主要是熊焰《回忆地方办航空二三事》的摘编和读后感。下划线部分是读后感。

我也不知道究竟哪个地方有敏感词,给我退回来5遍了……摔……

在开始第二篇读书笔记之前,我想先谈谈中国航空工业近30年来的发展问题。

运十粉攻击运十下马的最激烈理由就是:耽误大飞机发展30年。这是真的吗?

显然这是胡说八道,因为大飞机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大飞机自身的设计制造水平,也取决于中国航空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中国航空工业在运十下马的三十年内成就辉煌。造出了歼二十、运二十这种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飞机,怎么可能停滞不前呢?难道航空工业的发展对于大型民航机的发展毫无用处?如果说歼二十主要是军用,那么运二十的多项技术都能用在民航机上,大型军用运输机和大型民航机的技术是共通的(但仍需不同的设计),中国能造大运就一定能造大客,只不过大客要求的舒适性、经济性、安全性更高罢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大客项目不等于大客的技术积累中断了。给空客波音代工、建造运八、新舟60、ARJ21,进口伊尔76以及引进毛子专家,给国内蓄积了丰厚的技术,然后才有了运二十和C919。中国航空人兢兢业业的做了三十年终于攒出了世界水平的大飞机,但是某些航空从业者,眼中没有中国的整体利益,只有某地,准确的说就是上海航空圈的利益。30年来他们无数次拆台中国民航工业的发展,偏偏交到他们手上的项目,一个都做不成。如今被中航工业扫地出门了,就抓住自己唯一能吹的运十,占据道德高地,肆意抹黑中国航空业,也圈到了一些粉丝。我希望不明真相的网友看了我转载的文章,对运十有个客观的评价,不要做亲痛仇快的事。至于某些铁杆粉,比如反复造谣C919不如运十,波音707西藏坠毁运十去救场,运十已经做完预警机风洞的那位,我是不打算说服他了,靠造谣给运十加光环,没有利益关系图什么?

五 ***的干扰破坏是研制中的一个特殊问题

折腾死我了,老是被退回,发重点吧。

对于地方办航空,有两点是应该注意的:

1、所谓地方办航空,上海708工程就不能作为单纯的地方办航空的正常例子来探讨。从航空工业的特殊性来说,地方办航空应该是发挥地方有可能发挥的积极性,根据其技术特长,为航空工业贡献一定力量,为国家航空事业作出贡献。

但是地方办航空,首先必须在中央的统一领导和规划下来搞航空,离开了航空工业部的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各行其事、各搞一套,突出自己地方的航空工业,什么也要搞,一个省市自己配套,万事不求别人,否则就是看不起上海,飞机必须是上海造,发动机必须是上海出,成品、附件,必须安排在上海,原材料也必须是上海的,都要在上海建立一套,所谓立足在上海。既然三、四机部及冶金部等有研究所、工厂,能生产的,为什么又要在上海另建一套,重新布点?这是对国家资金的严重浪费。本来915发动机是420厂测绘的,该厂的技术力量也很强,生产任务也不重,为什么又要在上海花几千万元另建一个不配套的工厂呢?而且三机部的发动机有那么多的工厂,为什么不能在成都420厂生产加工试验合格,然后运到上海来装飞机呢?而运十规划年产量才10架,只需要40台发动机,在上海另建发动机厂,这是对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所以地方办航空不能脱离航空工业的统一规划,地方各自搞一套,连一个部内也不能统一安排、统一配套,那还能行吗?

这一段差不多是全文的精华,揭示了运十为什么办不成。因为中国的工业基础本来就弱,全力攻关大客机尚且勉强。上海又偏偏要脱离全国技术力量单独建立起一套大客机研发制造体系,那更是难上加难。克服困难理所应当,但是没有困难人为制造困难可就是瞎胡闹了!涡扇八这么一个重要的高精尖项目,不放到经验丰富的420厂去,偏偏在上海选个汽车附件厂研发,其生产质量和技术能力根本不过关,导致涡扇8困难重重。这种状况到85年后根本无法改变了。中央接过手去,不投资不行,投资的话人家几十年的发动机老厂都没钱改造,投给这种新厂又明显重复。总之就是上海非要单独建设一套航空工业,和航空工业部的全国布局明显冲突,中央不可能把这些厂一并接管。后来麦道项目失败,航发厂无路可走,只好回头做汽车配件去了。运十粉对此恨恨不已,他就没想到如果当时把涡扇8放在420厂,说不定还能活过来,至少技术队伍不会散。

2、其次在航空工业的技术上,也就是飞机制造工艺技术和发动机工艺技术、成品附件的技术和全机的技术协调配套等等,也必须听从航空工业部的指导,不能各自自行其是。不管怎么说,航空工业产品的加工和研制、设计、试验,不管是飞机、发动机及机载成品、雷达、仪表、电子等成件是集成各种专业技术的成果之大成,在技术上有它的特殊规律、特殊要求,如何能达到安全,强调大而又轻巧,在旅客机上,因为有大量的旅客,除了安全之外,还得要美观、方便、舒适,有民族色彩。但是在上海研制大客机,由于他们的目的企图不同,所以派出主管708工程的头头,不要三机部的人,排斥三机部派出为708工程研制生产而服务的负责干部,用极左的思潮,反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技术问题和工业生产问题,就必然要闹出不少笑话,而且他们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表现出在航空科学技术方面的完全无知。

六 打到*** 挽救运-10飞机

这一段也不给发,空窗吧

七 赶快去造大飞机

发重点试试

到1971年春天,经协商,工厂挤出了几间小房,但百多人的桌椅,要摆进去编写资料和画图实在不够,于是大家就把厂房外的集装箱搬来,用纸糊好,冒着严寒酷暑在里面工作……这样从1971年开始,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以后在空军领导和民航总局的支持下,于1972年上半年,708工程的设计工作全部由5703厂搬到上海民航龙华机场的候机大楼,一直借用到今天。民航要开展业务,常常索取所借房屋,矛盾很大。708工程花了近两亿元的基建费用,而这个单位到现在也没有立锥之地,还影响了与上海民航的关系。

上海要自己搞一套航空工业,本身毫无基础,按说非常需要外地人才。但是他们对人才的态度又非常藐视。连设计师的办公场所都是借住,不给房子也不给户口,直到运十下马了,绝大多数设计员还是没有户籍,只有回到自己单位去。大家都知道,离开单位十五年对个人前途的耽误有多大。上海作为运十工程的直接领导者,三十年来何曾表现过一丝歉意?要说运十队伍的解散,上海航空部门负有第一责任,你不给户口不给房子人家不走等死吗?

八 运-10旅客机的成果应该继承发展下去

继续发重点,要读全文的可以私信我

运-10飞机02架现已飞行了百余小时,进行了不少操稳、性能等课题的试飞研究,远航试验也飞了一些。问题是寿命和疲劳无法试验,也暂时无法确定。如能多生产2—3架,投入航线实际试用,一方面增加我国民航的运输手段,一方面可以从飞行中暴露出更多的问题,改善运-10飞机的设计和工艺,积累更多的经验,为进一步改进我国旅客机的研制,提供更多的先进技术和资料,为发展下一个旅客机准备条件,取得成果。

熊焰作为设计师,对自己作品有些偏爱,希望生产几架实验性飞机投入航线。但是民航要为乘客生命负责,没有做寿命和疲劳试验的飞机,谁敢把它投入航线?

大型旅客机技术的储备,经过十多年对运-10的研制,确实积累了不少资料,取得了不少成果,它有待于我们来应用和继续发展。遗憾的是大型旅客机的生产、研制也停顿了五六年。从现在看,运-10是很难再恢复生产了,一是国家没有再投资的打算,生产了运-10没有单位要。其基本的问题是四台动力装置与飞机总重不协调,推力剩余太多,经济性就不好。二是运-10的一套生产线残缺不全,很多只做一次加工的打算,现在基本上协作生产点都撤销了。三是运-10的生产工艺装备也基本失散、变形和损坏,很难再恢复了。四是运-10设计人员也把刚来上海时的一股朝气、锐气、一股雄心壮志磨光了,不少同志想的是如何转工作,再不搞大型旅客机了。他们现在大体是50岁上下,这一辈子很快就到了要退出第一线的时候了。

运十粉经常攻击麦道80项目冲击了运十生产,拆毁了运十生产线。但是熊焰写这篇文章时是1984年,距离1981年国家拒绝继续拨付经费才3年,距离麦道80项目签约还有一年。运-10的生产工艺装备就基本失散、变形和损坏,很难再恢复了。这个锅能推到麦道80身上?从熊焰的回忆录看,生产线只怕也不是有意摧毁,而是根本就无人管理,任其毁坏。运十项目开始时,国家明确项目由上海统一领导,三机部提供技术支持,国家没有明确文件结束运十项目,上海以及上飞就有责任保护好生产线。如果运十项目的组织者有哪怕一点点责任心,也完全可以自行封存设备,不至于短短三年就毁坏到不堪使用的地步。

上述情况的存在,关键是第一个问题,国家还干不干大型旅客机。至于飞机的技术指标可以由国家定下来以后交给下面设计研制。但是有一条,说要就得研制,研制出来以后,希望不要像运-10那样又不要了,这样会劳民伤财。运十虽然是特殊情况下研制的,但也不能说不要就不要了,丢掉大批科研成果。

运-10是70年代我国研制的大型旅客机,是参考了波音707—320C型的残骸机构和飞机上机载设备、系统设计的。运-10不少是测绘的,但运-10并不是“波音—708”,而是我们祖国的儿女在参考、学习和研究了波音707残骸等外国飞机,取人之长,独立设计的。有人说运-10技术性能差,赶不上80年代的水平,但是经过那么多的会审都同意了、设计了、生产了、静力试验了、上天了,性能基本达到了当初上级领导和使用部门要求的指标。我们不能今天说行,明天做出来又说不行,不要了。从运-10来说,这么一反一复,说话不算数,浪费多少?我国何时能有自己的大型旅客机?

这一段算是熊焰为运十抱不平了,作为设计师来说,自己凝聚了心血的作品不能继续发展,当然觉得可惜,但是从实际情况来说,运十实在是无法继续了。

第一,国家在决策运十立项时不严肃,没有经过专家论证,未征求民航意见,以专机立项,没有考虑到军事和民航用途。研发要根据客户的需求来,这种立项方式纯属瞎胡闹,不但不符合市场经济,也不符合计划经济,就是计划经济研制军事装备,也要军队先提要求,军工按要求研发,达到要求了军队才会装备,总不能你军工厂随便生产点什么就要求军队接盘吧?于此相比,后来立项C919时就做了海量的论证,充分考虑了民航的意见,从设计制造到营销都有完善的方案,C919还没试飞完成,就签订了几百架意向合同。所以,运十没人要真不能怪军队民航不接盘,你本来就没征求人家意见,生了孩子再找爹像话吗?

第二,上海地方保护主义给运十研制凭空增加了难度,而且使中央难以接盘。以中国的工业基础70年代搞运十本来就很勉强,上海还要单搞一套建几百个配套厂,纯属瞎胡闹。一个国家搞两套航空体系压根没必要,后来中央不肯接盘也是无法。要继续制造运十,就得给上海配套厂继续投资,给上海配套厂投资就必须减少全国同类厂投资。比如发动机制造,是给上海航发厂继续投合算还是给黎明厂合算?别说投资了,就以运十的产量,也压根维持不了配套厂的生存。国家做何选择不言而喻。再看后来C919的研发,组建了中国商飞,全球采购,其中60%的零部件给了国内厂商包括西飞、贵飞等等,所有配件厂也不光靠C919生存,还同时给其他飞机供应零部件。全国协助是搞大飞机的基本要求,全世界都没有一个城市搞大客机的先例,就是波音707,一个西雅图能搞出来?

第三,运十的组织者缺乏大型工程组织经验,关键还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最基本的,对技术人员毫不尊重,藐视技术人员意见,不关心技术人员生活困难,不能科学组织生产,甚至不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封存生产线!中国在70年代开展了好几个超级项目,都由中央相关部委组织实施,均取得了一定技术成果。唯有上海组织的运十一塌糊涂,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有效成果。组织者瞎胡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运十失败不单纯是技术问题,不单纯是金钱问题,也不单纯是政治问题,种种症结交织在一起,最终病入骨髓无法挽救。运十失败,浪费了技术人员十几年的心血和国家的海量投资,令人痛心。但是长痛不如短痛,割肉止损总比继续亏损强。运十项目要反思的不是为什么国家不继续投资,而是为什么不经过科学论证就立项?为什么上海任性的搞地方保护主义?为什么科学规律得不到尊重,技术人员的合理意见无人听取?运十的技术人员艰苦奋斗造出我们国家第一个能上天的大客机值得尊重,但是运十项目整体上是个拍脑袋项目,执行中种种荒唐只能归于瞎胡闹,现在有人给这样一个瞎胡闹项目招魂,完全是出于上海航空小圈子利益,反复哄抬运十抹黑中国航空工业成就的那几个人如周某某等都是利益相关者,这几个人历经运十项目、麦道项目、AE100项目、ARJ21项目,把中国民航干线客机利益牢牢把持在上海,但是干啥啥不成。现在C919采取了全新的组织模式,由中航工业成立中国商飞领导研发,吸取了大量西飞、成飞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损害了某些本地航空从业者的利益。他们不思反省,倒是狂吹运十贬低919,试图占据道德高地,从民航工业中分一杯羹。其实这几个人在航空工业内部早臭大街了,只能在网上搜罗一些不明真相的支持者。

最后补充一个参考资料,《上海航空工业志》对运十组织管理情况的说明,第二章第一节:

一、任务下达

根据上海市的要求,航空工业领导小组于1970年7月26日向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提出《关于上海、广州地区制造飞机问题的请示》。7月30日,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原则同意航空工业领导小组的请示,并上报国务院。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国家计委、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于8月27日联合批复,原则同意上海市试制生产运输机的报告,并纳入国家计划。试制生产所需技术资料、试制费、原材料及计划下达等,均由三机部统一归口。该任务定名为708工程,飞机代号运10(Y-10)。

为了明确运10飞机研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1973年6月2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上海市革委会《关于研制大型客机的请示报告》和国家计委《关于上海研究试制大型客机问题的报告》,明确大型客机的研制工作由上海市统一领导,并负责组织实施,技术业务由三机部负责归口,中央有关部门大力协同,积极支持;研制进度和建设规模,本着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的精神,零批试制3架样机、12台发动机;同意上海市以现有三机部、航空研究院、空军来沪的600多名设计人员为基础,组建大型客机设计院;同意将空军5703厂下放给上海市领导;同意海军航空兵和5703厂共用大场机场,有关机场跑道延伸和总装厂房等建设由上海市负责等。

二、研制组织

1.领导机构

1970年9月15日,为了开展大型客机的研制工作,上海市革委会决定成立708工程会战组,由市工交组领导,机电一局具体负责。22日,市工交组领导高崇智召开各局会议,落实飞机制造单位。

1970年12月,市机电一局成立708工程小组,筹备飞机研制工作。1973年2月,改名为机电一局航空工业公司,后又改名为机电一局708办公室(以下简称局708办),由姜毅任主任。

1971年5月22日,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决定,由三机部、空军领导干部油江、李运发、李仙霞等10人组成服务组,来沪协助飞机研制工作。当时因受到极左思潮的干扰难以开展工作,约半年后撤回。1973年11月,为加强708工程的联系与协调,三机部在沪设立708工程联络组,蒋祖同任组长。主要负责上海市以外的辅机技术协调工作,组织部属单位来沪讨论重大的试验、试飞方案,组织大型客机的新材料研制会议以及由三机部安排的重大技术协作项目等工作。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为加强708工程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加快飞机研制,中共上海市委于1977年10月12日决定,成立上海市708工程办公室(翌年改称上海市航空工业办公室,简称市航办),负责归口管理上海运10飞机的设计、制造、基建和大会战的组织指挥工作。除主任萧卡总负责外,先后由副主任蒋祖同、王允祥及副总工程师薛德馨等着重分管运10飞机研制。翌年7月,遵照市委领导的指示,为加强对航空工业的领导,将原属市机电一局的上飞厂、长征机械厂、航空电器厂、航空机械厂、573厂、螺帽九厂、机床九厂和708设计院等8个单位划归市航办直接领导。

1980年5月19日,三机部决定撤销708工程联络组,将其工作移交给市航办。

从此史料可见,运十项目是上海主动要求立项,国务院中央军委明确由上海统一领导,三机部提供技术支持。1971年三机部服务组来沪被挤走,就插不上手了,只能成立联络组,做一些外围工作。77年后上海市重建了708工程办公室,三机部没有加入。1980年三机部撤销联络组,对运十项目再无影响力。可见运十工程至始至终在上海的控制下,三机部堂堂中央部委,没有丝毫管理权,当然最后搞砸也只能由上海负责。包括损毁生产线,拿运十航材搞劳动竞赛等等,只有上海以及上飞干得出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