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航,那个未开放的区域

名字真是有趣的东西。

提到“青浦”这两个字,大部分人可能有些陌生,或只知道这是一个地名,但对于东航系统的人来说,这里却有着另外的含义。

如果空乘听到“青浦”,她下意识的会想到这里代表着初训、复训。要跳滑梯、要跳水、要在深夜的灯光下一遍一遍的背书,要在过道里、在动态舱一遍一遍的喊:

“请摘掉眼镜、假牙、助听器!”

“但在客舱内请不要充气!但在客舱内请不要充气!”

“请你你你做我的援助者!”

“坐在这里的旅客!请从这边的门撤离!如果这边的门不能使用!请从那边的门撤离!”

——想到上面的几句话,我放佛马上就置身到当年考核的现场,教员一脸严肃,拿着表格看着我:“救生衣你穿了伐?”

“老师,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

“不行!你身为乘务员,水上迫降居然不穿救生衣!下个月再来!”

其实作为空乘,我们真的要感谢这些年所有教过我们的教员,我们都知道她们很严厉,但严厉是对我们的负责,更是对旅客生命的负责。

如果是安全员,他可能会回想起那些夏日的夜晚,知了在树上不知疲倦的嘶喊,月光照进校园,照亮他额头上的汗。“还不够好,我想做优秀学员,老子不累,老子还能跑!”

安保教员站在楼梯间,“别跑了,洗个澡去睡觉。”

“教官,再努努力,我能跑进11分!”

“兄弟,我相信你。但,身体要紧。”

而对于飞行员来说更不必说,每年两次的复训,都要在模拟舱里面对最极端的风险。

“青浦”,这里是东航研发中心的所在地。前几天,我又来了。是参加今日头条《未开放区域》节目的录制,陪几位嘉宾简单的体验和感受了飞行员、空乘的一些日常训练。

为什么说“简单”,因为我们时间很有限,别说一天,可能一个科目只有半个小时时间,不足够让嘉宾们沉浸式的体验,又因为节目效果,也没办法展现太多。

去之前一天晚上跟好友相聚,小酌几杯,脸有些浮肿,在车上一路昏昏欲睡,到了地方刚刚下车,就被撒了一脸阳光。

500

那些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穿着如同我十几年前一样死板的黑色衣服,三三两两的刷卡走进研发中心——其实我一直想称之为校园。

这里的空气一如既往的好,四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我跟来自GNZ48女团的刘力菲姑娘做搭档,我穿着机长的制服,她穿着副驾驶的衣裳,在周轶教员的带领和指导下,去往模拟机体验飞机起降。

跟力菲初见面,我比较拘谨,毕竟是第一次面对镜头,她倒是比我淡定的多。其实模拟机我不是第一次体验,但如同上次一样,我顺利的把飞机拉起,却怎么也落不下,飞机在我的操纵下一遍遍的飞过虹桥机场,我清晰的记得当时心里的紧张。

我一直相信从一名飞行学员成长为真正的机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第一次在教员的指导下操纵,更是体会到了其间的复杂。

另一组体验嘉宾,去参观了航食公司,在那里大快朵颐,等我们相聚后互相羡慕对方的经历。

集合,去动态舱。这里有一组学员正在演练飞机起火、释压后的撤离,我们扮演旅客坐在她们的中间。有一位法国嘉宾,中文说的特别流利,名做安闹闹,特别想尝试跳滑梯,可考虑到安全问题,最终没能如他的愿。

其实我也很想再跳一次滑梯,上次跳应该是2017年了,那时候还在东航的老培训中心。说起来,青浦研发中心自建成使用,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这里,每次都是参观,都没能在这里住过一晚,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记得去年10月,那是我客舱应急复训的月份,急救教员吴老师给我发微信说看名单上有我名字,问我哪天来。我说吴老师,我已经交了辞职报告了...

这一天的行程比较满,面对镜头,我觉得自己很放不开,F楼门前那条路,我和力菲来来回回走了不知道多少遍,快走、慢走、拖箱子走、空手走、戴着帽子走、托着帽子走、俩人一起走、俩人分开走、谈笑着走、严肃的走、站定对视、站定回头...到了后来,表情都僵住了,不知道该笑还是该肃穆,好在摄制组极有耐心的一遍遍指导,力菲和我也一遍遍的配合,大家合作的相当愉快。

那天虽然人少,但来来往往还是有很多飞行员路过,我穿的太正式,又表现的不那么做作,我猜他们一定把我当成真的。有时候路过一位机长,看到我们那么多镜头,赶忙快走几步,还说着:哎哟不好意思,挡着你们镜头了。有趣极了。

记得很早之前我就跟相熟的几家航空公司说过,我们能不能组织一些媒体嘉宾,请大家来到我们培训基地,让他们感受一下我们的培训到底是怎样的,让他们了解一下一个航班从制定计划,到真正开始飞行,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当遇到航班不正常,我们的困难究竟在哪里,那些在旅客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会落实起来会如此不便?

若每年组织这么几次,让媒体人们有了这部分经历,再在创作跟航空业相关的话题文章时,所站的角度、看问题的层次、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就都会不一样了。我不喜欢出镜,但特别愿意去帮这个忙。

节目还没有制作完成,到时候会记得给大家看。

到时候记得夸我。

(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