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我从来没想过,看这部电影会不寒而栗

我从来没想过,在2019年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会在香港的电影院里,开始“理解”甚至“同情”一个坏蛋。

我更加没想过,在香港的电影院,观看一部跟美国同步上映的电影,会让我“不寒而栗”。

让我如此百感交集的影片,正是摘下今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小丑》。

截止此时,电影上映不到半个月,已经成为国际权威电影资料库IMDB史上评分最高电影TOP 10,有将近20万人的平均打分高达8.8分。

500

谁是“小丑”?你的答案或许很模糊,但你一定对这张照片不陌生。

500

这是演员希斯莱杰在2008年《蝙蝠侠:黑暗骑士》里扮演的小丑,一个恶贯满盈的反派boss。有趣的是,这个反派boss的人气,甚至超过了蝙蝠侠。

我们对这个反派人物印象深刻,并不是因为它比超级英雄更加厉害,而是因为,他太坏了。

500

500

500

在那部影片里扮演小丑的希斯莱杰,由于入戏太深,患上重度抑郁症,最终自杀,甚至没能等到亲自上台领取这个大坏蛋的角色为他带来的奥斯卡小金人。

某种程度上,我们对这个角色念念不忘,是因为希斯莱杰出色的演绎。

前有高峰,这次也不能逊色。《小丑》的新扮演者杰昆·菲尼克斯,再次为这个角色,贡献了精彩的表演。

电影中,菲尼克斯真实呈现了一个被命运和社会折磨到不成人形的边缘人。他把自己虐成病态的皮包骨头,眼窝深陷毫无神采,步伐沉重,走起路来,脚上像绑着铅球。

我一度以为自己走错片场,眼前分明是《指环王》里的咕噜。

下面右边这张照片,是讲人类如何与人工智能谈恋爱的电影《她》,也拿下不少奖项。左边是小丑——你能看出来这俩是同一个人么?

500

为了演小丑,原本身强体壮的菲尼克斯瘦了超过45斤。别的不说,光说敬业精神就值得称道。

500

500

坦白说,这部有关“如何成为小丑”的电影,剧情并未完全超越预期,甚至有点套路。

一个抱持着要把欢笑带给全世界梦想的年轻人,从小就是孤儿,受尽家庭暴力,在街头被流氓霸凌,又在地铁里被醉酒的精英拳打脚踢,挨同行欺负丢了工作,又被媒体当众羞辱。

不幸的个人身世、凄惨的家庭背景、惨淡的就业状况,加上哥谭市因为垃圾堆积、失业、犯罪和经济萧条而沉陷的动荡背景,这个平时在马戏团演小丑的年轻人,变成了画着近乎诡异的小丑妆的、杀人不眨眼的大魔头。

在《蝙蝠侠2》里,这个小丑差点把蝙蝠侠弄死,所作所为,近乎恐怖主义。而在《小丑》里,你甚至会“理解”他——看,他多惨啊。

听上去是不是很熟悉?这种逻辑,就是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杀人犯是如何养成的”、“昔日精英如何堕落成罪犯”等标题。在那些报道中,变态杀人狂可能是小时候受过创伤,可能是生意失败、婚姻不幸,也可能是失业困难、赌博输钱。

总之一句话:“事出有因”。犯罪总有合理化的动机。你看小丑变成小丑,不就是因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吗?

上一个希斯莱杰扮演的小丑,每次提起嘴上那个让人头皮发麻的疤痕,他总能编出一个又一个恐怖的来历。

我曾经以为,正如他所描述的,他的经历是龌龊、变态、不堪入目的,是极端个案。

可这次,菲尼克斯扮演的小丑却不是如此,你只需要一个借口——一个让你觉得“我怎么活得这么惨”的借口。

电影台词说得清楚,“你只需要糟糕的一天”。

潜台词就是,只需要糟糕的一天,你就有变成小丑的可能。

是啊,谁还能没点儿闹心的事儿呢?当官了吗?找对象了吗?结婚了吗?生孩子了吗?买房了吗?谁还没有几次想着“干脆死了算了”、“一定弄死丫的”、“跟这帮人鱼死网破”的念头呢?。

是的,这些不顺心和疯狂的念头,在小丑的世界里,最后都被证明,成为了扣动扳机的理由。

古人说,“满街皆可为舜尧”。电影里,则是“满街皆可为小丑”。

小丑这个角色来自 “DC“,一个科幻世界。

在那个科幻世界里,有许多我们熟悉的角色,比如蝙蝠侠、超人、神奇女侠、海王。里面的武器、场景、特效,甚至超能力,无不彰显着科幻感和想象力。

这次不同。《小丑》里的哥谭市,随处可见破败的公寓走廊、污水横流的后巷、电话亭、live house、疯人院……

活脱脱地就是某个大都市里的贫民区。

如果你不知道这是部DC科幻片,你会觉得,这些场景在纽约、巴黎、伦敦或是里约,随处可见。不仅仅是环境营造,在我看来,将电影这种近乎“现实主义”真实感表现得最为充分的,是近十分钟的片尾。

那是持续十分钟的打砸抢烧,火光冲天,狂欢版的骚乱。人们戴着小丑的面具,仿佛只要戴上这幅面具,就立刻化身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代表,把所有的法律、道德、秩序抛在脑后,冲上马路,为所欲为。

为什么说这十分钟的打砸抢烧让我感觉极为真实?

因为这四个多月在香港,我们每天都在看到这样的报道。画面,图像,视频。报纸,电台,电视,到处都是。

正是在这样近乎煎熬的真实感中,我遇到了小半辈子以来,在影院观影最毛骨悚然的时刻——那是小丑在电影里第一次犯罪,他杀了三个人。每开一枪,从我右后方的黑暗中,就会传来一次掌声。我不知道那是谁,我也没勇气砖头看清他的样子,我更不知道他为何为杀戮鼓掌,而且是连连击节。

那阵黑暗中的掌声,让我下意识地紧紧攥着自己的包,一直捱到影片结束。不等字幕出完、灯光亮起,我便逃也似地离开了影厅。

500

500

逃出影院,港铁已经停止夜间服务。

我穿过一条长长的行人天桥。上一个周末,蒙面示威者火光冲天的喧闹,在这条天桥两边的墙壁上,留下了漆黑丑陋的标语和烧焦炭化的印记。

走在这样肃杀的气氛中,我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和逐渐加速的心跳声。甚至有些莫名的恐惧——在某个阴暗的角落或者路口转角,会不会突然跳出一个戴着面具的小丑?

十月,气温30度的香港,我不寒而栗。

我是真的害怕。

这种害怕,也许来自于这几个月来香港的局势,以及随之而来、越来越深重的压抑感。

来港数年,见惯了游行示威,也经历过“占中”,但那些过往的经历,都不如这四个月以来压抑。

这是一种近乎“黑色恐怖”的感觉:车辆被半路拦截要求对示威行动“捐款”、幼儿园孩童在地铁讲普通话被围堵、公共场合怕被人看到自己用微信……

这种恐惧,如果只是因为我胆小就好了。

但事实是,早在今年9月,美国奥罗拉市枪击案的死者家属就已经向电影发行商华纳兄弟,发出公开信,直指影片对枪支暴力的刻画、对主人公经历的“同情”可能会煽动犯罪。

而自《小丑》上映以来,美国多地的电影院附近,都进行了保安升级,有相当数量配备武器的警察在附近驻守。

人们的担心不无道理。

毕竟,对于小丑后来的恶行,我们在DC各种版本的故事里,都是领教过的。但在电影《小丑》里,一个小丑的背后,站着更多的“小丑”。

世界各地的示威者,正在学习香港的“抗争经验:巴塞罗纳的机场也被暴力围堵,伦敦的地铁站里也有人在“阻人返工”,柏林的示威者则在瘫痪道路...

看吧,和小丑一样,香港正在成为“效仿对象”。

当哥谭市还是科幻世界里的一个城市时,我们看小丑一边行凶,一边抿着丑陋的嘴唇,我们也曾恨得咬牙切齿。

但我们也恨得底气十足。因为我们知道,这口恶气一定能出,和我们站在一起的,还有威力无穷的蝙蝠侠。

在超级英雄的世界里,我们对坏人的恨和对英雄的爱,都直截了当。在超级英雄能够惩奸除恶的世界,坏蛋是不会让我们颤栗的;在那些世界里,我们全部的恐惧都只是担心,担心超级英雄死掉。

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相信,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而是因为我们都知道,那个世界,是假的。

虚构的世界并不会让我们真正恐惧,即便是恐怖片也不会。因为我们知道,电影里的那个世界是假的。

但这次,电影和现实的差距,好像没那么大了。

电影里那些跟随着小丑、戴着面具的人,不可抑制地让我想起那些用周末和夜间,在香港街头发起骚乱和暴力的人。

这次,没有蝙蝠侠在,谁才能制止小丑呢?

2008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里,蝙蝠侠曾经来过香港。他在中环的高档写字楼里与人火拼,打算带走一个嫌疑犯。

即便人人都知道蝙蝠侠是正义的,香港警察还是义不容辞地要出现,因为谁都没有理由以破坏香港的繁荣稳定为代价,哪怕你是超级英雄,在做正义的事。

500

警察曾经是香港安全的底牌。而如今,暴乱者手中的枪支变成了雨伞、铁棒、砖头、汽油弹...致命性似乎下降了,但香港警察却越来越束手无策了。

连续几个月以来的持续骚乱,在越来越多的人心中埋下了这样的疑问:在这个曾经是全世界安全系数最高的城市里,如果自己遭遇不测选择报警,他们到底多久会赶到?

香港,还是不要变成哥谭吧——即便有些人,在期望黑暗降临。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