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雪莉:当她突然死去,所有人都开始爱她

北京时间昨日下午15时30分,据韩网消息,雪莉在京畿道城南市的家里被发现自杀身亡,年仅25岁。

500

图片来源自微博

目前警方对雪莉的死亡结果仍在做近一步调查,但新闻爆出之后,似乎全网都在一瞬间猜到了她自杀的理由,而这,才是最令人震惊和绝望的部分。

500

500

500

图片来源自微博评论

我们不知道言语暴力是否一定就是导致雪莉死去的真相,但网络铺天盖地的评论和回复昭示着大家都曾亲眼目睹这场舆论对这个女孩的打击和伤害。

当言论自由演化为言论暴力,这个如琉璃般闪耀的女孩,破碎了。

500

图片来源自豆瓣

请多多爱护我一些吧

1994年出生的雪莉童星出道,长相甜美,气质清新,是韩国人心中的国民小公主。

500

图片来源自豆瓣

2005年,崔雪莉加入韩国SM娱乐有限公司,成为旗下练习生,四年之后,以演唱组合f(x)成员身份正式出道。因其冷艳清丽的气质,人气不断上涨,继而被大众广泛熟知。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就在事发当天上午,粉丝还在微博崔雪莉超话中发布了 Stretch Angles 官方 ins 的回复,让大家一起期待雪莉以模特身份活动,只是粉丝们这次终究是等不到了...

500

图片来源自微博

或许一直到她决定自杀的前一刻,都没有人意识到这个女孩到底经历了怎样痛苦而无言的时刻。等到大家回想起关于雪莉的点点滴滴时,才发现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原来早有征兆。

500

图片来源自豆瓣

2015年退出f(x)团体之后 ,雪莉一系列“放飞自我”的行为就引发了多方关注,也遭到了舆论的大力批判和无尽谩骂。

好几次的直播当中,雪莉的精神状态都受到大家的质疑。比如醉酒之后,含泪咬手指,对着镜头,神情恍惚。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直播过程中剪掉自己的头发,并扔向摄像机。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被媒体解读为含有性暗示的口含奶油事件。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酒吧喝酒时直播没有穿Bra。这个在欧美人看来十分平常的举动,雪莉却遭到了长达几年的追问和恶意的叵测。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2017年,雪莉曾在ins上发布了一张断头断脚断手的娃娃的照片,并配文:“你的一部分,请走好”

500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烤鳗鱼时给鳗鱼配音:“啊,快救救我”。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当时大家只是觉得雪莉行为变态,让人不寒而栗。但殊不知这些也许就是她内心的隐喻,她很痛苦,濒临崩溃,在面对镜头,呐喊求救。

500

知乎一则“如何评价现在的崔雪莉?”的提问贴下,很多人都表达了对于雪莉精神状态的担忧,有评论指出:她需要有人干预和心理治疗,手腕上有自残疤痕。

500

500

500

500

图片来源自知乎

雪莉虽然一直想要打破观众强加给自己的“清纯少女”人设,大胆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但内心却一直都是一个敏感而脆弱的人。

她曾在节目《真理商店》中回应过关于自己引发的争议问题,对自己遭遇的一切,她感到茫然无措,十分受伤:“感觉很多人唯独对我戴着有色眼镜,所以还是很难过。

500

500

图片来源自《真理商店》视频截图

对自己身边的朋友因自己遭受的侮辱和谩骂感到由衷地抱歉。

500

500

500

500

图片来源自《真理商店》视频截图

对着记者和镜头,她重复地说着:“请多多爱护我一些吧”,像是卑微的请求和最后的希望,笑容脆弱而易碎。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而就在事发前一个月,雪莉曾在和朋友们一起玩直播的时候,因为遭遇偷拍吓到全身蜷缩,躲在桌子底下。

500

图片来源自抖音视频

从一开始的笑容明媚到如今的战战兢兢,大家眼中的“人间水蜜桃”像是包装精美地放置在橱窗里的娃娃,外表娇艳,内里却寂寞地散发出溃败的气息。

500

图片来源自豆瓣

​在镜头前,她不是崔雪莉,也不能做自己,20多岁的她仍需要维持自己曾经完美的清纯少女形象,一旦行差踏错,就是违背观众的期待,随即遭到舆论的猛烈反扑。

看着她一次次被骂,一次次回应,一次次呼救,我们好像一步一步,见证了这条生命的逝去。

500

图片来源自豆瓣

抑郁的反面是失去活力

在调查中,雪莉的经纪人向警方陈述时传达了雪莉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情况,而这场悲剧让大众再次把目光聚焦到了抑郁症投下的致命阴影上。

在韩国演艺圈,抑郁症是一个高发名词,网络暴力和工作压力的双重压迫,让艺人群体成为培育抑郁因子的温床。

2017年央视网曾报道,近10年间已有超过30位韩国演艺界相关人士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韩国相关统计显示,40%的韩国艺人患有抑郁症,30%的人表示曾想过自杀。

500

图片来源自豆瓣

抑郁症是一种心灵疾病,它用满满当当的负面情绪毁坏了我们头脑中管理情绪的机器,一点点消耗掉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大脑无法分泌活力因子,我们就会丧失对“快乐”的感知,陷入一片黑暗。

曾患抑郁症的作家Andrew Solomon在TED演讲中回忆起自己患上抑郁症时的感受: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对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兴趣,那些我曾经非常热衷的事情,现在却根本不想做……

我回到家,看到电话答录机上的留言灯在闪,我不但不会因为听到朋友们的声音而感到兴奋,反而会想怎么有这么多人等我回电话;

有时该吃午饭了,我却开始想,我还得把食物拿出来放到盘子里,得切,得嚼,得咽,那让我感觉就像耶稣受难一样……”

500

500

500

图片来源自短片《抑郁症的生活》

在微博的抑郁症超话里,我看到了很多挣扎着互相取暖、互相支撑的人,也许只是在一念之间,这里就会失去一个常驻的朋友。

500

500

图片来源自微博评论


​然而,与这些痛苦折磨的情绪相对应的,是大众对于抑郁症认知的缺失。马薇薇在奇葩说讲述了自己的抑郁症经历之后,她收到了一条私信,私信内容是:“你怎么也出来卖惨了?罪有应得”

9012年了,仍有人对着他人的痛苦语出讥讽。

“你就是太悲观了”、“抑郁就是所谓的公主病吧”、“做人不能太矫情,多想想开心的事情就好了”、“真敢自杀早就自杀了,还跑这里来寻安慰寻归属感吗”?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之女,安娜·弗洛伊德说:20世纪人跟人最大的问题是“认同”,而在这个世界上,不要说感同身受,就连最基本的同情和理解都很难做到。

周围人对于抑郁症的轻视甚至是漠视,往往会对抑郁症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当抑郁情绪反复叠加到最巅峰,摆在抑郁症患者们面前的往往只有两条路:向外界寻求帮助,或者,选择自杀......

而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概率是普通人的6倍...... 

500

500

500

图片来源自短片《抑郁症的生活》

如今,抑郁症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严重的患者中有15%会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2/3的患者曾有过自杀的念头,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高达100万。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抑郁症患者高达3.5亿人,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很多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患者,在正常生活中几乎看不出异样,但平静的外表下是千疮百孔的灵魂,他们痛苦而压抑地活着,却不敢轻易向他人表露自己的内心。

500

图片来源自百度贴吧

当抑郁遇到言语暴力,造成的破坏力无疑是致命的。

无论是在网络还是现实中,当你身边的人向你透露自杀的意图,不论以何种方式,都是在向外界传递一个求救信号:“我无法自我拯救了,快来救救我吧”。因此,当他们鼓足勇气袒露自己内心的想法时,不论是出于何种理由,我们都不能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冷嘲热讽,而是要尽可能的伸出援手,因为你的一句话,都可能在某个瞬间会成为某个人活下去的动力。

500

图片来源自豆瓣

很多时候,道德不是拿来谴责他人,而是用来要求自己的。对于网络世界抑郁症患者来说,他们不需要你的赞同,也不苛求你的理解,最好的做法不过是给他们一点自在生存和呼吸的空间。

就像雪莉,也许她不那么完美,不那么坚强,不那么符合公众的期待,但她有选择生活的自由。

500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雪莉离开人世之前,微博 Ins 上但凡晒出几张性感大胆的照片,都会招至漫无边际的辱骂。

500

500

500

图片来源自微博评论

而当这条鲜活的生命真正消失在人世间的时候,全世界幡然醒悟,都来爱她。曾经的互撕和辱骂像是一场幻梦,唯剩下一片哀悼和惋惜,对比起来,那么苍白,那么讽刺。

500

图片来源自微博

评论之中甚至有人开始“找凶手”,大家批评虚假的怀念,批评无形的伤害,批评不能共通兀自悲痛的情感...... 只是以暴力摧毁现存的巴士底狱,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建起新的巴士底狱,同样的,用语言暴力去谴责他人的语言暴力,也只会助长更多的冲突和暴力。

500

图片来源自微博评论

没有人知道肉体消亡之后,灵魂会去往怎样的世界,但走过人间一趟,至少把善意多留一点给世上的人们吧。

就让那张美丽的面庞,成为她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记忆。

500

图片来源自豆瓣

Reference:

《豆瓣:崔雪莉》

《韩国艺人雪莉确认在家中死亡,2005年至今韩国演艺界人士自杀超30名》

《知乎:抑郁症究竟有多可怕?》

《马薇薇患抑郁症被骂:理解,是对一个人最大的善举》

《“我的父母宁愿我在耶鲁抑郁,也不愿我在普通学校平庸”》

《我们好像是一步一步看着崔雪莉走向死亡的》

《25岁雪莉自杀:当她死去,才听懂那是呼救》

作者: Cheryl,精英说90后作者,英国海归,用心写字。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