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了“量子波动速读”,看诺贝尔奖都索然无味了 | 科技袁周虑第29期

这是【科技袁人】的衍生节目【科技袁周虑】的第二十九期,欢迎观看~

500

最近一些所谓“量子波动速读技术”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许多同学可能没想明白,这么假的骗局也能这么横行霸道?

投身科普多年的袁老师则表示,真的只是大家见得少,想象不出骗子的招式有多丰富!光是挂着“量子”名头的骗术就已经有很多了,这里就有一篇袁老师当年协助南方都市报写下的文章,揭露所谓“鹤步量子禅研修班”的骗局:揭秘伪科学“鹤步量子禅” | 南方都市报

说来说去,还是【科技袁人】系列看少了!同学们,转发我们的科普视频,多一个人看到可能就少一个人受骗,这是造福社会啊!

视频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1229633

部分评论:

材料系大佬:

伪科学真害人。

醒刘老:

希望能提高前沿医学技术的普及率吧

处刑者:

越来越活泼了,趣味十足,是一道科普的好菜。

精彩呈现:

量子波动速读

S:你这,干啥呢,要复习就好好复习,这天也降温了,拿书扇啥风啊还是藏了钱在里面找不到了。

X:你懂什么,这是最新的量子波动速读技术,我只要快速翻书,书本的信息就会根据波粒二象性进入我的大脑内部,稳定清晰,很快我就能学完这本高等数学了。

S:哦,明白了,你这是给观众演示最近在网上传得很火的所谓“量子波动速读”吧。那几个一本正经记录这种假科学的视频更是引来无数网友吐槽,但大家更惊讶的可能是这么低级的骗局规模竟能做得如此之大,宣传还如此明目张胆。

500

X:事实上,近两年,“量子”相关概念已经成了各种假科学的重灾区。诸如量子床垫,量子保健品之类的产品屡见不鲜。无论什么东西扯上量子的旗号就仿佛变得无所不能起来。从科学角度上,目前量子力学在日常生活中仅在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方面有成熟应用。大家一定要擦亮双眼,也耐心和家里长辈解释解释,不要被这些几年前打着“纳米科技”如今又换上量子外衣的产品骗到。

500

S:最令人痛心的是,这些骗局其实正是利用了许多普通人对科学的敬畏之心。量子作为比较前沿的科学概念,一般公众知之甚少,所以有比较强的神秘感,这就和二十年前所有假科学产品前面都要加个“激光”“纳米”是一个道理。所以我们相信,只要随着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做好科普,帮助更多人培养科学意识,传播真正的科学知识,就能减少这种骗局的受害者。也希望同学们加入这个行列,不断学习,从身边人做起科普,和我们科技袁人系列一起朝这个目标努力。

【袁岚峰评论】我跟伪科学斗争,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九十年代末,早在XX功引起中央重视之前,我和许多朋友们已经在网上抨击它的荒谬了。

二十一世纪初,出现了不少蹭“纳米”之名的伪科学产品。到了现在,被蹭的热点变成了“量子”。什么量子袜子,量子鞋垫,量子针灸,现在又出来了量子波动速读,你不能不佩服这些骗子的创意。

潘建伟的姨妈都买了一个“量子挂坠”,跟他说:“据说利用你的这个技术可以防癌。”潘建伟立即辟谣:“根本没有这回事。”

2017年,《南方都市报》采访我,一起揭穿了一个骗局(揭秘伪科学“鹤步量子禅” | 南方都市报),它有个特别高大上的名字:鹤步量子禅!

作为防骗指南,我在这里再指出一下我在那篇报道里提到过的伪科学的特征:没有精确定义,冒用科学术语,诉诸伪造的权威,以及尤其重要的,指向骗钱等功利目的。

美科研团队口服胶囊胰岛素

S:下面我们来聊一种困扰了很多中国人的疾病。中国有约1.1亿的糖尿病患者,差不多每10位成年人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

 X:现阶段胰岛素疗法还是缓解糖尿病症状的重要疗法之一,而每天2-3次的注射着实给患者带来的很大不便,之前还看到新闻,某校大一新生因为要保存日常注射用的胰岛素,不得不带着冰箱入学。

S:所以很显然,对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便携可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近日,美国欧科研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口服胰岛素胶囊,可将胰岛素运送至小肠壁进行吸收,未来有望替代皮下注射。具体来说,这种胶囊内部有微型针头,外部包裹着高分子材料,可耐受胃液酸度;进入小肠内酸度降低后,胶囊会打开并弹开3个折叠小臂,每个小臂上都装有1支1毫米长的针头,针头中载有胰岛素,弹力恰好让针头扎入小肠组织最表层并释放药物,针头扎入小肠壁后会在数小时内溶解,且折叠小臂会断开,降低胶囊堵塞肠道的风险。

X:如果说得形象一点,这其实不是一颗药,而是一个会自动在人体内展开的注射机器!

500

S:其实这项技术的前景不止在胰岛素身上。目前许多蛋白质药物只能采用注射等方式给药,而无法采用常规口服的方式,否则药物起效前就会在胃肠内分解。而小肠缺乏痛觉受体,表面积又很大,非常适合这种胶囊注射给药,期待未来这样新的给药方法还可用于激素、酶、抗体等其他蛋白质药物。

X: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知道自己一口吃下了三根针头还是有点瘆人……

诺奖与可变形锂电池

S:近日多项诺贝尔奖公布,其中化学奖颁给了锂电池领域,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英裔美国科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与日本科学家吉野彰共同获得此奖。

X:为什么特别介绍化学奖呢,不是因为袁老师是化学专业,而是因为这项获奖成果是与我们大家日常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如果没有锂离子电池,出门在外,你恐怕得为手机准备上一书包镍镉电池,以防它在你玩游戏时刚选完英雄就宣告罢工。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高、寿命长,没有记忆效应。凭借这些优势,它已经渗透进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500

S:三人中坦利·惠廷厄姆起草了锂电池的初始设计方案,硫化钛为正极材料,金属锂为负极材料。古迪纳夫团队提出和找到了奠基性的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钴酸锂。而吉野彰,做出了第一个现代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原型器件。1991年,索尼公司率先将其真正商业化。目前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努力在让目前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更高,充放电速度更快,更安全,更长寿。总之,用各种创新的方法去提升和优化锂电池的性能,让它们可以用到更多、更广阔的场景中去,在更极端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X:最近一个来自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的研究团队,就把锂离子电池内部所有的组成结构都换成了可以弯折、扭曲的新材料,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块可以“任意”弯曲、拉伸的锂离子电池。今年上半年,手机行业巨头三星和华为相继发布了自己的可折叠手机,惊艳全球,吊足了全世界消费者的胃口,小米也在不久前发布其首款折叠概念手机小米  MIX alpha,在这个时间节点,一块可折叠的锂电池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500

S:具体来说,他们选用了水凝胶作为电解质,用喷涂沉积的方法,把正负极材料和集流体结合了起来,又用了一种类似于相框的结构,经过测试,整个电池在被拉伸  50% (即便手机被掰弯,电池也很难拉伸这么多)、充放电循环 50  次之后,仍然拥有很高的可重复使用电量和的能量密度。未来这种电池有望在多种可穿戴设备上发挥作用。

X:太好了,很期待在可穿戴设备上的突破。

S:哦?你还关心这些,平时没见你玩过智能手环之类的。

X:说啥呢,我期待的当然是更仿真的电动猫耳!

短讯1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科学家叶培建近日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中国将于明年发射火星探测器,并计划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2021年)之前降落在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博也首次公开了其真容。希望它继承前辈“萤火一号”的遗志,为我们冲出地球的征程再迈出坚实一步。

短讯2

还记得之前袁周虑报道过的丢番图猜想么,即,是否所有除形如9n±4的自然数都能够被写成三个整数立方和的形式。经过几代数学家的不懈努力,100以内的只剩最后一个未决之数42。而近期经过全球近50万志愿者家中电脑后台几个月不间断的计算,42也终于被解决了!它等于42= (-80538738812075974)…3 + 80435758145817515…3 + 12602123297335631…3。

《银河系漫游指南》的粉丝们,这就是生命、宇宙和一切的终极答案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