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波动速读也能火?大家是不是误解教育了?

原创综合

今天最火的是什么?“量子波动速读”啊。

500

光看这后现代主义的命名,就足够让人震惊了。这三个概念分开来,可能大家都不是完全清楚,但是合在一起,简直就是完全不清楚了啊。

据说,来自宇宙的神秘力量会让你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用1-5分钟就可以看完10万字的书!并且是可以把内容完整复述出来的那种!

500

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神技现在可以量产了,拿出应试教育的重围,分分钟清北上交,不要几百万,不要几十万,只要三五万,买到就是赚到啊。牛津哈佛什么的还不是洒洒水的事情。不过等等……这个样子“看书”咋就那么像当年教室电风扇坏了,我拿书扇凉呢?

再一看,不对啊,这小盆友每一页都没有“雨露均沾”,你就是把人脑变成了电脑去扫描,也不支持你几十页叠在一起光速识别吧?《天书奇谭》都不带这么拍的啊。

500

教学、培训、竞赛一条龙,越看越像传销组织在洗脑啊。

500

QSR是什么我是看不懂了,但是这个包装吧总让我觉得它好像抄袭了什么……

500

这魔幻现实主义的操作方式,怎么看怎么像在搞邪教。(忍住不能笑)

500

虽然被专家打脸,但是这样的奇葩培训还能大行其道,甚至明目张胆的放开加盟,除过骗子们紧抓父母们爱子心切的“市场痛点”,狂收“智商税”以外,家长们的“慌不择路”在整场闹剧中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除开那些无所谓这点钱的父母,推究其原量子波动速读利用了当代父母们的焦虑——花钱焦虑遇见了教育焦虑,那么对于望女成凤、盼子成龙,却又长期缺位儿女教育的父母们来说,给孩子来一套最贵的培训就是最好的。

花了这笔冤枉钱的父母心里有没有惦记让儿子变成神童,估计经受过基本科普的他们应该也不大信。消费的心态无非是:

有钱可以花,当然这么花;

别人都在买,那我也要买;

提高记忆力,就能提成绩;

除过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在作祟以外,好像家长们的出发点也确实只是想要自己的孩子更聪明一点——量子波动速读好像就能也只能”解决“这个问题:看得快,记得多。

这样的逻辑就是:

a.量子波动速读,看得快,记得多;

b.看得多记得多,所以成绩好;

c.成绩好,考试升学就好,教育就好;

这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简直就是一个天才的处理方法啊。

今天我们就来聊这个。


为什么是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论战由来已久了,应试教育年年是被按在地上锤的那一个。舆论时不时就要把应试教育批判一番,引得学生欢呼雀跃。家长免不了也要对应试教育不满意,但是没过多久就对应试教育又有点舍不得:没时间陪孩子啊,好像自己也没钱/时间/能力给孩子素质教育。这种纠结的心态是一种常态。我在农村地区听到最常见的话,就是父老乡亲们希望老师把自己的娃好好管一下

为什么人民和历史选择了”应试教育“?

2019年,中国应试教育的主阵地——高考,有1031万莘莘学子在这里竞技。在2017年,这个数字是940万;在2018年,这个数字是975万。作为一个人口大国,2019年6月,每100个中国人中就有7个人在同时争取一张”接受更好的教育、通往更好的生活“的门票。

为什么大家要在一张试卷上决定自己的命运?因为只要生活在同一个省(地域的围墙正在被打破),那么不管你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农存,不管你的家庭是年入百万,还是年入十万,甚至不管你的高低贫贱,在这张试卷给你搭建的战场上,你和他人的机会都是一样的

你比别人高1分,即使他比你有钱,比你有地位,乃至于比你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和培训,你分数比他高——哪怕完全是因为运气和他者的失误,你也一定在选择进阶教育的时候拥有比他更多的主动权。

高考这样的一刀切好不好?不好。

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才在高考的赛场上意外折戟,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任意一者的缺席,都可能否决一个天才或者一个勤奋的少年、一个人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

但是在中国,依然有十亿人没有坐过飞机,依然有很多家庭重来都没有听说过雅思和托福。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而言,没钱没有背景,应试教育是它们改变人生的最好渠道,没有之一。

应试教育把大家所有人都束缚在死气沉沉的试卷上,束缚了所有天才的发挥和浪漫的想象,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公平。

之前我有一个朋友,跟我批评高考作文就像八股文一样,把最后一点文学浪漫都扼杀的没有了。他是出生优渥的”书香门第“,打小家里就给各种兴趣班、爱好班走起来,中国各地都去过,境外旅游也不过是办一个签证的事情。但是9102年的中国,依然有很多很多学子,连他去过的城市都没有听说过,甚至过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除了考试,他还有别的路吗?

我们现在的生活,国富民强,文明开化,但是依然、依然、依然有很多人,在黄土里长大,在黄土里洗澡,在黄土里埋葬——同为男孩子,让他们两个按照自己的笔法、见识和经验来写散文来计算语文成绩,能一样吗?

所以应试教育的死板、拘束和枯燥是它最大的弱点,但是它最大的优势——在同样的试卷上,大家按照同样的模式对同样的方法和知识进行同样的复述和运算,知识重现正确,你就可以往上走。家境差异被消弭掉了,经济差距被消弭掉的,文化差异被消弭掉了,留下的只有枯燥死板的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应试教育的大部分的考察内容都可以用记忆来解决的根本原因——这也是量子波动速读为什么能火的根本原因:你能记下来,你就可以得分,你分数高,成绩就好,你就可以上更好的学校。

应试教育的秘诀是什么?

我很小的时候,看过一本英语词典,在序言里面说,考试就像是一根指挥棒,它指挥你如何一门学科在某一阶段,应该掌握那些方法,需要理解那些知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给你构建了小学六年应该学习的数学框架,向你要求了小学阶段你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和计算能力。以此往上推,到中考,到高考。”考试“给你拆分了一门学科,并且向你描绘了这门学科的基本逻辑。

试想一下,没有从小到大的无论物理考试作为框架和标的,我们白手起家学”化学“,一定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对不对?分不清什么是基础、什么是进阶、什么是精通,

我们再试想一下,现在我们要学习一门比较陌生的语言,比如葡萄牙语。艾玛我去,完成没有接触过啊,怎么学?但我们学习过英语和汉语,知道一门语言是由听说读写构成的,那我们就会把这门语言拆分成单词、语法、语音、惯用搭配和常见表述,阅读和表达技巧。方法不一定对也不一定适用,但是对于一门完全陌生的地方,我们一开始就在尝试一条可能的道路了。

学海如牙,考试还真的就像是一座灯塔。它不能给你指明海底的暗礁,但是它可以给你照亮眼前的道路。

500

(看书现在都靠灵魂的静观了,可以说很哲学了嗷)

看得多记得多成绩就好?并不

综上所述,应试教育的核心就是”知识的重现“,是让你能够通过自己的记忆、理解和运算,把知识”重现“出来。所以”输入“和“记住”就成为了整个模式的核心。

记得住,看得多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知识,但是就一定能满足主要需要——提高成绩吗?

并不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定可以让你成为一个风流潇洒浪漫的人,但是未必就能让你成为一个在考场上决胜千里的人。用作文来说,看得多,记得多,你当然拥有更加浪漫的想象和更加考究的表达,但是没有规范的训练,你依然不能按照起承转合的框架,写出符合考试需要和题目要求的“满分作文”。

记得多,但是你未必就能用得上。

就好像你有很多砖头,有很多木头,有很多关于搭建房子的美妙设计,但是没有训练和正确的重复,你照样不能搭出符合考试需要的房子。

无论我们怎么骂应试考试,都不得不说,正规的试卷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件设计学意义上的艺术品。

在数量有限的题目上,出题组设计、组合、安排了不同的形式,覆盖了主要的考点,有记忆的内容、有计算的内容,也有分析和判断的内容;从难度上来说,有简单题让你青云直上,与众人同行;有进阶题,让你鏖战一番,脱颖而出,最后,依然有坐镇中军的难题,让你和其它的“顶尖高手”华山论剑,一决高下……对于经历有限的小朋友而言,考试何尝不是另外一种的浪漫和潇洒。

而在这场比武中,你和你的对手穿的是同样的铠甲,手持的是同样的武器。

看得多,记得多一定可以让你成为一个很帅的侠客,但是未必能够让你成为从战场上胜出的高手。

量子波动速读当然花哨,但肯定不是什么”神技“,姑且不论这种”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主观主义学习法真实性几何,抛开科学的方法、规范的练习和有效的重复,而去片面地谈记忆,这是对当下应试教育的不尊重。

小孩子不好好读书,家庭作业都没有认真写,改错本也没有反复看,交智商税肉疼,慌不择路乱求医,错过孩子的正确成长,那可就真的心疼了。

”服食求升仙,反为药所误“

搞这些花里胡哨的,还不如少玩点手机,多陪陪孩子。

娃少打点游戏,上课不打盹专门听课,作业别*度一下、小*搜题,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写,成绩自己就上去了。与其给侮辱智商的骗子送钱,这三万五万的你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没准还给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大贡献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