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大同是世界大同的先导

【本文为10月13日在湖南茶陵县谭云山精神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第一次来中国县城参加学术研讨会!这也是中国崛起的写照吧。

今天召开谭云山精神研讨会,探讨中印命运共同体之道,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齐全:

天时:习近平主席访印,与莫迪总理的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刚落幕;中美两个10万亿美元级经济体谈判取得实质进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以美伟大衰落为前提!实现中印共同复兴,喜马拉雅!

地利:茶陵县有炎帝陵,不仅是谭云山、谭中父子故乡,也是唯一以"茶"命名的县一一茶路亦丝路:一带都叫cha,一路都叫tea。据说中国china从古印度‘cina'演变而来,是四川"锦"的意思!印度中国问题专家莫蒂提出“文明共和国"(civilization republic)及"文明共同体"(civilization entity)概念。

人和:中印是唯独两个10亿级人口大国。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将4亿人变成中产阶级,还有10亿要变成中产阶级;印度则还有几亿人未用上电,未脱贫,12亿人要变成中产阶级。这按照原来的老路和西方过去的旧路,世界将不可承受之重!未来中印必须走可持续发展新路,相互借鉴。中印是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两大发展伙伴,是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关键。中印大同,世界三成人就实现大同!

感谢谭中先生,将我带上新时代西天取经之路。新时代的经,就是世界大同的时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古代西天取经,是将佛教引进到中国,变成中国的佛学和禅宗,奠定了中国将外来文化中国化的自信与自觉。故此才有近代西方取经,是将德先生、赛先生引进到中国,成就了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社会革命、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经,变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最终实现全球化的本土化。今天,我们要告别近代,走出西方,超越中国特色,追求世界特色,将中印共同倡导的大同理念内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万物互联时代实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宗教文明与世俗文明的包容互鉴。

Chindia作者蓝密施先生与谭中先生很早就指出,中印大同是世界大同的先导。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印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三重逻辑。

一、中印携手的时间逻辑:构建中印命运共同体

传统中国文化认为,有四种力量境界:诸道同源之理,万法归一之道,纲举目张之法,提纲挈领之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各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指出:人类文化从源头看有游牧、农耕和商业三种类型。“游牧、商业起于内在不足,内在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在世界整体内在不足、可持续发展为唯一选择的全球化时代,游牧、农耕、商业乃至工业文化的差异消失了。世界面临共同的文明挑战。

著名汉学家、德国波恩大学东亚系教授沃尔夫冈⋅顾彬认为,中国是欧洲文明的“福分”,中华文化一直为西方文化提供滋养,但长期以来,西方人并不了解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对话历史,更不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如果说20世纪的德国哲学是“我者”与“他者”的对话,那么今天的世界就是“我者”与“伙伴”的交流,开放对话为当今世界不同文化间互融互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打开了大门。

如何开放对话?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这样说过,人类的奇遇中最引人入胜的时候,可能就是希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相遇的时候。希腊哲学强调人-自然关系,印度哲学强调人-神关系,而中国哲学强调人-人关系。

今天,这种引人入胜的时候由“一带一路”倡议所开启。

正如我的微信名“一苇”把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希腊哲学连接、融通:除了发音与我名字“义桅”相近外,源自《诗经》“谁谓河广,一苇渡之”——我父亲的名字“国风”同样源自《诗经》,也来自古印度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故事,还源于法国思想界帕斯卡尔(Pascal)“人是一颗有思想的芦苇”(« l’homme est un roseau de la pensée »)。这种复合性,也是中华文明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写照。

500

相应地,人类文明对话也要实现人、自然、神的三位一体,包容科学的逻辑、艺术的逻辑、意识形态的逻辑。自古以来,各种不同文明交流与对话时断时续,形成人类多元而包容的文明体系;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滥觞于世,科学进化逻辑占据主导地位;21世纪迎来万物互联新时代,科学逻辑让位于艺术、意识形态逻辑,进化文明演绎为对话式文明。

从历史的角度看,在文明的轴心时代,中欧在诸如“人类”、“社会”、“自然”等方面有着相近的理解。到了现代,正如尼采所发现的,欧洲失去了原有的平衡:过多的狂热与不稳定(酒神精神),理性与秩序(日神精神)却相应减少。换句话说,现代的欧洲文化过于强势、太过霸道,具有强烈的征服欲望并且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西方哲学重空间,印度哲学重时间,中国哲学时空兼顾。故此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万教归一,超越时空:印度教的“梵我合一”催生了泰戈尔“让我们相汇于鸟巢”的口号。正如谭中先生指出的,印度文明基本哲学是整体观念。宇宙万物都有生命,生命只有一个,却有亿万表现体。伤了别的生命等于伤了自己的生命。印度轮回转世的观念,人和其他万物都可能转换。因此爱自己就必须爱万物。这就是“命运与共”的基本理论。古印度哲学VasudhaivaKutmbkah (The Whole World is One Family)与我们的“四海一家”如出一辙。

500

“分映万灯”,万教归一。特别感谢谭中先生启发,佛教对于和谐的理解更讲究众缘和合,求的是内心的平静与内省。佛教徒把“条件”当做教义的核心和基石,也把它视为世界形成、存在、衰变、终止的基本原理。万物生灭都始自条件,佛法的修行也是一样——阴阳相交万物始长,重要的是生活在“真相”(dharmadhatu)中,并对世界的“条件”有深入的理解。这一时刻的到来,也就达到佛境(Buddhahood)了。

佛教中国化“月印万川”:“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今天催生中印大同、世界大同的新时代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

众缘和合:

500

传统中华文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500

二、中印携手的空间逻辑:欧亚互联互通

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合作平台。如果一句话来描述“一带一路”,就是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实现包容性全球化。中印大同也寄希望于互联互通。

为什么说全球化不够包容?自从古丝绸之路中断后,欧洲人走向海洋,通过地理大发现殖民世界,开启所谓的全球化。然而,这是真正的全球化吗?打开“夜晚的世界”图可以发现,只有那些生活在日本、北美和欧洲发达国家沿海地区灯火辉煌,证明实现了现代化,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卫星上看不到灯光,依然生活在“贫困的黑暗”之中,所以“一带一路”就是要让所有人在晚上都有电,见到光,这才能搞工业化。按照世界银行数据,当今世界产出的八成来自于沿海地区的一百公里的地带,因为地球71%面积被海洋覆盖,90%贸易通过海洋进行。这种西方中心的海洋型“全球化”其实是“部分全球化”(partial globalization),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互联互通,帮助内陆地区寻找海洋,帮助南方国家实现工业化,助推人类文明的共同复兴,打造更包容的全球化(inclusive globalization)。

500

世界夜晚灯光图

为什么要实现欧亚互联互通?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几百万人口实现工业化,到了欧洲大陆上千万级人口,到了美国上亿级,如今金砖国家几十亿人在实现工业化,而我们还依赖近代以来欧洲人地理大发现所开凿的海峡、运河、航线,显然是小马拉大车。在美欧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率为6%-8%,而亚洲大多数国家,这一比率要达20%。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亚洲国家的产品和产业竞争力很难上去。作为中国提出的全球化公共产品与合作倡议,“一带一路”着眼于“世界岛”——欧亚(非)大陆的互联互通,堪称“第二次地理大发现”,不仅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也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亚非国家的比较竞争力,消除内陆与海洋国家、地带的发展差距,实现联合国2030年后发展议程和人类的长治久安。

如何实现欧亚互联互通?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切断了两千年的古丝绸之路,欧洲人被迫走向海洋,导致欧亚大陆文明的衰落。重振丝绸之路成为丝绸之路沿线许多国家的共同梦想。然而自古以来,打通欧亚大陆的靠战争、靠征服,从大流士、亚历山大、凯撒、奥斯曼、成吉思汗到近代的西方殖民战争。人类步入铁路时代,欧亚铁路计划成为实现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百年梦想提供技术支撑。于是有了德国一战前的柏林-巴格达铁路规划,有了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欧亚大陆桥设想。

500

欧亚大陆桥

在人类从传统铁路迈入高速铁路的进程中,中国实现了弯道超车,在短短10年时间修建了2万公里的高铁(占世界的3/4以上),一跃成为高铁大国、高铁强国。这就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底气。而中国充足的外汇储备和强大的建造能力,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资本。截止2019年9月底,中国各地已经开通1.6万列中欧班列,比海运缩短一半时间,当然成本也高出海运一倍。比如,渝新欧铁路从原来的海运35天缩短到16天,成本6000-8000美元/集装箱,较海运3500美元/集装箱高出一倍以上,看起来不划算,只能靠当地政府补贴,主要是未达到规模经济,政策、技术联通不够,返程几乎空载。为此,“一带一路”提出实现“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人心相通,这就从时间上超越欧洲一体化的商品、劳动力、服务及货币的四大自由流通;空间上实现陆海联通,东西呼应,实现规模、系统效应,才能彻底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内陆地区的比较竞争力,让欧亚大陆互联互通计划获得可持续发展,超越了古丝绸之路与传统全球化。

何时实现欧亚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倡议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密切相连:

第一阶段:到2016,夯实基础:基础设施开工,沿线形成共识。自由贸易区(10+1,中-海FTA,RCEP,中-斯FTA)建设实现突破;

第二阶段:2024一体化格局形成:沿线国家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通往波罗的海、波罗的海和印度洋的战略通道安全畅通;

第三阶段:2049两翼齐飞,“五通”基本实现,确立欧亚在全球治理结构中占主导优势。

因此,“一带一路”旨在圆梦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百年憧憬,携手开创全球化3.0版,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

500

如果我们把作为古代东西方贸易与文明交流之路的丝绸之路称之为全球化1.0时代:其单元是文明,载体是欧亚大陆,动力是贸易-文化,遵循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近代西方开创的全球化称之为全球化2.0时代:以民族国家为单元,通过海洋实现全球贸易-投资扩张,确立西方中心世界;那么,“一带一路”是21世纪的跨洲际合作倡议,不只是打通历史上中断的丝绸之路,而是借助丝绸之路的历史概念,开创新型全球化——全球化3.0时代:秉承“万物互联”(ANT all things connected),运用3D打印机、大数据和智慧城市,推动E-WTO进程,开发和应用包容性技术——改变传统技术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状态,创新和实施包容性制度安排——推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更加公正、合理、包容,开创包容性全球化——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千年梦想。

三、中印携手的自身逻辑:告别近代,走出西方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印度外交在担心与希望(Fear & Hope) 之间,成为世界的摇摆国家,不结盟,但却工业体系的独立自主。

中印误解深,印度是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受邀但未派代表参加的国家。当今世界,印度受到的诱惑大,中印大同紧迫性,根子在双方未告别近代,走出西方,不是从中印自身逻辑,不是从大时空观,看中印,而是受到地缘政治、零和思维的严重影响。

为此凸显谭中先生及其父亲谭云山前辈们的难能可贵。今天,要找到像谭中先生这样学贯中西、情联中印的学者,基本不可能了。通中文、梵文、英文,晓政治、历史、文化。当然不能太悲观,《习近平用典》翻译成印度文、泰米尔文;笔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翻译为印地语,就是希望。新时代的年轻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希望就在明天。

全部专栏